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据关羽有没有得到北伐的命令

2023-08-30 17:46 作者:关羽是刘备的义子  | 我要投稿

三国历史上关羽北伐,一直有个悬案——关羽有没有得到北伐的命令。

但是很遗憾,各种原始史料上并未提及刘备发出过北伐的命令,所以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

没有证据证明刘备发出过北伐的命令

没有证据证明刘备未发出北伐的命令


所以我们一般来说认为,刘备未发出北伐的命令,即关羽是无令北伐,相当于造反。就算关羽是假节钺的权限,也没有直接北伐的权限。

晋朝之前,假节、假节钺是同等的地位,只是礼仪不同。例如,假节的辛毗可以依据皇命而约束假节钺的司马懿
从晋朝开始,“假节钺”成为级别最高的君王授权方式。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

其实以上内容没什么可考据的,因为全无史料,只能靠“奥卡姆剃刀原理”(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推导出的结果——关羽叛乱。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下面才是重点——关羽为何叛乱?

关羽不是刘备的义子吗?他没有理由背叛刘备啊?

三国志: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是的,的确如此,关羽随着刘备出生入死,身为义子对主人忠心耿耿,拼死拼活的卖命。虽然战绩平庸,但是胜在资历老,义子当的早,所以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的第二号人物,的确是没有理由背叛自己的主子。所以我们如果把视线放在刘备身上,那么永远都找不到结论,永远是个谜。

那视线应该放在谁身上?放在关羽自己身上,首先请出第一味配料:诸葛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这里cue一下新三国黑子们,关羽、张飞等不悦是写在史书上的,不要用你们狭隘的历史知识去质疑新三国的剧情

这段描述其实非常重要,贯穿整个蜀国的发展,涉及刘备、诸葛亮两代领导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但这段史料几乎没有季吹愿意提及,因为实在太羞耻了。

试想,两位“国士之风”的军队统帅,居然去嫉妒一个刚入职的新人,老板和新人走近了点,两位“国士之风”居然不开心?要排挤人家?这是蜀国何等的耻辱啊!


有些季吹要说了,五万你看不见“羽、飞乃止”吗?又断章取义了!

那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1、关羽、张飞等不悦,是如何表现得?显然不是放在心里,而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导致这一幕被史书记下了。

2、先主解之曰,是解了一次?还是解了N次?关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听不进话。

飞犹不悛
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三国志·蜀书六》: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一个刚而自矜,一个暴而无恩,这两个是关张性格最大的特点,刘备至少需要解几次?

3、羽、飞乃止,这里说的是行为上,而不是内心里。关张的心里肯定是不服的,也能让诸葛亮感受的很明显。


所以关羽和刘备的矛盾,本质上是关羽和诸葛亮的矛盾。诸葛亮作为一个第三者,让关羽感觉到了威胁,让关羽感觉自己不再是刘备最宠爱的义子了。


之后很快,诸葛亮做了一件事,一件让关羽看不上的事情——带领刘备集团投靠孙权。

三国志: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居然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这让刚而自矜的关羽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相当于举全势力投降吴侯。我们来看一组对比:

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可以看到,关羽是不大看得起人的,这里面不特指孙权,事实上任何人关羽都不大看得起。而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几乎是寄人篱下意见,这无疑就是深化了两人的矛盾。

此二人从和刘备的亲密度矛盾,升级为了相性矛盾,此二人不是一路人,聊不到一块去,相看两厌,又被迫合作。关羽可以说是非常憋屈,碍于义父的面子无法发作。

参考魏延和杨仪之事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和关羽一样,性矜高

杨仪和诸葛亮略有不同,因为关羽比魏延还爆,诸葛亮不敢忤逆,只能把厌恶藏在心里。而关羽也碍于义父的面子,稍微收敛一些,这才造就了蜀汉一家亲的假象。

这里也能看出来刘备和诸葛亮的区别

刘备可以压制关羽,支持诸葛亮求救于孙将军,关羽不敢越轨。

而诸葛亮无法压住魏延,又要用杨仪的才干,无法保持平衡,只能怨恨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侧面说明了诸葛亮的威信是不足服下的。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回到正题,关羽看不起诸葛亮的建议——求救于孙将军,有什么具体表现吗?

答案就是:毫无表现,这就是最大的表现——不配合。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

诸葛亮到东吴求救,为了壮大己方实力,说“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说明刘备的军队基本由关羽掌握。但是整场赤壁之战,我们看不到关羽的记录,换言之关羽——隐身了。只有在赤壁之后,刘备部队听周瑜派遣,周瑜遣关羽绝北道,我们才看到关羽的记载。

这就很奇怪了,一个掌握刘备几乎全部军队的,首席军事统帅,居然在赤壁大战役中,毫无任何记载?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关羽不配合,不认同求救东吴来保命的方法。当然这不是关羽的宁死不屈,有骨气,这只是关羽闹脾气而已——因为刘备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而他这个老二倒成了外人。关羽实际上是没骨气的,先降汉后降吴就是证明。


周瑜派遣关羽绝北道,就更拧巴了,屡战屡败,毫无战意,带兵带的一塌糊涂,军事战略完全失败。汉国很多将领都顺利通过了北道,支援曹仁,如:李通、徐晃等。


刘备借到荆州后,在荆州闷头大发展,关羽依旧在隐身状态。可以看到诸葛亮却风风火火的搞起了人事任用、征兵征粮。因为荆州是借来的,所以刘备集团要和时间赛跑,毕竟短时间内极致的压榨百姓,获得士兵和粮草。而这是诸葛亮的专长,这段时间关羽估计苦闷而不得志,风头让诸葛亮出尽了。

试想,一个刚而自矜的人,对新人不悦,被义父压制才面前乃止。接着政见不同,新人主张求救,求救了一个刚而自矜看不起的人。后面看不起的人又随便使唤自己绝北道,做个小三子。接着义父好不容易借到了地盘,又接着用新人。

这个刚而自矜心里是啥滋味?


而刘备不是没有觉察的,刘备门清,打益州打到一半,赶紧把诸葛亮调到前线去。

诸葛亮去前线有啥用?没啥用,诸葛亮在后方才有用。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但是诸葛亮和关羽不能呆在一处,两人很容易发展成魏延和杨仪,于是火速分开二人。

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所有人都在立功,打仗,唯独关羽留镇荆州,大家想到了谁?

李严

《三国志·李严传》:“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所有人都在打益州立功,所有人都在打汉中立功,关羽留镇荆州。

所有人都在成都参与国事立功,所有人都在平叛或北伐立功,李严留镇永安。

两人的境遇多么的相似。


我们当然可以说风凉话,荆州很重要,永安很重要。但是比起留镇,刚而自矜最想做的是不是冲锋陷阵?刚而自矜最想做的是不是征战沙场?留镇固然重要,但绝非刚而自矜所希望的,所以求而不得,心态开始慢慢变化。

第二第三味配料:马超、黄忠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素皆嫌羽轻己
羽以责芳,芳内畏惧

可以看到这段时间关羽对人对事的态度,简直是恶劣之极。

有季吹要说了,我们家二爷可是明辨是非的,你看后面不是“羽大感悟,遽即受拜”了吗?

真是如此吗?

我们以为关羽听到的是这样的:

“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降崇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谓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候不受拜,如果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实际上刚而自矜听到的是这样的

“……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降崇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关羽真正感动的是,费诗说,刘备和关羽犹如一体,祸福与共。这是多年来关羽的夙愿:重新和刘备建立起父子之情,犹如一体。不被任何第三者插足。所以这句话说到了关羽的心坎上,马上热泪盈眶的接受了。

同理,马超的问题上,关羽是故意找茬,试探诸葛亮的想法。但诸葛亮终究老谋深算。此时诸葛势力还不足以抗衡刘备势力,还需要蛰伏,所以诸葛亮识相的说: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关羽要的就是诸葛亮服软,虽然明面上是诸葛亮出风头,自己龟缩荆州。但只要诸葛亮服软,关羽心里就痛快,在郁郁不得志的荆州,找到一丝空虚的快乐——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封四方将军,没获得战功的关羽,和获得巨大战功的黄忠,同为四方将军。关羽大怒不奉命,直到费诗打出感情牌,关羽才作罢。

但是感情牌是不长久的,关羽很快就醒悟过来:费诗你诓老子呢!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终于无令北伐,发动襄樊之战,背叛刘备。


我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分析诸葛亮、分析黄忠、分析马超?因为他们都是解释关羽受刺激而必要的分析。

可以看到几件事情刺激到了关羽,关羽的心态一点一点发展到不顾一切的状态。

1、后来者居上:诸葛亮、黄忠、马超等后来者,居然屡立奇功,官职奇高。

2、无所事事憋得慌:关羽始终在留镇荆州,眼巴巴的看着同僚立功,这非其所愿。

3、父子相隔:刘备从荆州出去后,一直没有回来。义父子不能相见,刚而自矜感情上无法接受。

4、小三成群:自诸葛亮以后,刘备的心头好不断,庞统、法正、魏延等开始出现,他们都是可以影响刘备决策的。而关羽自己远在荆州,除了汇报一下荆州平安无事,做不了任何事情。


所以基于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引线是刘备封四方将军,黄忠马超等后来者也位列此席,关羽经过费诗的感情牌接勉强收了。但是过不了几天又不干了,关羽要北伐,要立功,要向刘备证明自己宝刀未老,不惜私自调兵北伐,犯下重罪。最终兵败身亡,荆州归于东吴。

同时也向刘备证明了:义父你不让我带兵打仗,留镇荆州是正确的抉择,我义子一带兵,你义父就丢地盘。


再问一个问题:

刘备为什么不宣称关羽叛国?

答案:因为会动摇国本

关羽不是别人,是刘备的义子,荆州的实际管理者,蜀国名义上的“第二把手”,所以宣称关羽叛国,整个蜀国内部为之震动。再加上襄樊失败,益州人士所有的眼睛看着刘备:你有没有能力统治益州?

如果宣称关羽叛国,则益州震动,叛乱无数,大家都起来背叛这个无能之主。

如果宣传给关羽复仇,出兵东征。则益州人士会认为这是个有为之主,归顺的人就会更多。


所以虽然关羽犯了重罪,无令北伐。但是刘备依然不能明说关羽叛国,同理诸葛亮也不能。


PS:关羽觉得诸葛亮深受重用,而嫉妒诸葛亮。实际上诸葛亮也是有苦说不出,冷暖自知,详见:

刘备和诸葛亮的千古君臣典范: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4934853


考据关羽有没有得到北伐的命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