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间 罪 恶 实 录

不久前热播的网剧《猎罪图鉴》应该有不少人被安利,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三岁画老”“摸骨画皮”等词条在很多追剧人的DNA上狂跳。甚至还有网友顺着网线考古了男团时期的“沈翊”,以及血洗短视频平台的泳池扛女人的“城队”(梗源电影《扫黑决战》片段)。 当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不看网剧的朋友们。但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还记得2017年中国学者章莹颖在美失踪案,这位失踪的年轻女孩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各大头条报道,她的下落和安慰牵动着大家的心弦。在警方调查期间,山东省公安厅首席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根据国外警方提供的三段远距离的模糊画像,画出了嫌疑人的相貌。在录像中,嫌疑人全程没有下车。正是这幅画像,让警方在三天之内锁定了嫌疑人。

林宇辉老师本人也曾在采访中说,网剧里的三十六个骨点画出人像的设定绝非网友质疑的那样玄幻夸张,“对我来讲,6个点就够了。”

(图源见水印)
《猎罪图鉴》中画像师沈翊的还原作画手法除了“三岁画老”和骨点画像之外,还有通过监控录像画出人物整容前样貌,目击者转述,或是根据死者日记中的情绪化描写画出其笔下的神秘人物。 《猎罪图鉴》中的案件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大多还是讨论度较高的那几个,比如校园霸凌,家庭暴力,为子报仇,被顶替入学的落魄青年,妇女拐卖,容貌焦虑和整容手术等等。 其中3-5集所讲的任晓玄案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案。 预警:本文涉及剧中任晓玄案的大量剧透。文内配图来自微博。
再预警:以下是格雷西,一位吹毛求疵、国产剧重度洁癖的普通观众的剧推种草。观点适度主观,绝对真诚。

故事从一个中学操场被挖出了人体骨骼开始。经法医确认,头骨与躯干肢体骨骼并非来自一位死者,而是经人移动尸体拼凑而成。通过头骨后部被磨去的编号推测,这是美术生们课堂临摹所用的教学用具。教具中的一颗被埋进地下,自然有另一颗要补上这个空缺。沈翊和杜城找到了学生们正在临摹的来源不明的头骨,经过三十六点复原人像,画出了四年前失踪的少女任晓玄的样貌。 任晓玄留下了最为关键的遗物——日记。她的日记并未记录任何人实质的真实的作案证据,却是还原少女心事的钥匙。她所经历的事情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说是过于沉重不堪的,校园霸凌、男教师的猥亵都是将她推向死亡的凶手。而这些往事的讲述,只有一小部分是那本日记完成的。 故事的主讲人,是画作,画在课桌上的铅笔画,日记本里的样貌描写,任晓玄生前的头骨临摹,无一不在帮沉默的年轻灵魂讲述被粉饰的罪恶。

课桌上用铅笔画的男生背影,是困扰沈翊和杜城的最大疑团。这个男孩毋庸置疑是晓玄生前喜欢的人,她无数次的画他的背影,每次写到这个男孩,日记中的一切也都变得美好轻松起来。 “九月的阳光正好,打在他分明的眉毛上,浓密的睫毛上,像童话的秘境里,草茵上斑驳的树荫。我想代替阳光和雨水,吻上你的鼻峰。” 他们在美术老师瞿蓝心的帮助下,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画出男孩的样貌,在他们以为找对了人的时候,却发现那人不过是无数次霸凌嘲弄中的参与者之一而已。 如果找错了人,那么这个爱打篮球的男孩是谁?这个让晓玄想要变成阳光和雨水去亲吻的他是谁?
其实在她的日记刚刚出现的时候,弹幕里就有很多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是男孩?那个叫瞿蓝心的女老师也是浓密的眉毛,高挺的鼻梁。晓玄的失踪在四年前,瞿蓝心来学校任教也是四年前。还有瞿蓝心家里的那只猫,一听到“晓玄”这个名字就会喵喵叫两声。 事实证明,大家悬疑剧侦探小说没少看还是有用的。


被观众猜中结局其实不重要,因为剧中沈翊察觉到真相的契机还可以算是巧妙的。临摹头骨用的铅笔会根据天气阴晴和空气的湿润程度呈现出色彩偏差。雨天的铅芯会松软一些,颜色比晴天要深一些。那些四年前的临摹作业的颜色深深浅浅,专业的美术生对于同一事物颜色的把控不会有如此大的出入,所以可以从画作颜色的深浅去推测当时的天气。晓玄日记中的每一个“天气晴”,都与当日的画作所体现的天气截然相反。
日记在说谎,是阴天也是晴天,那么他也可以是她。榕树画上的第二次印上去的,属于女孩的精致娟秀的唇印,也是讲出真相的另一个声音。 其实看到晓玄案子的后半段,我作为观众,完全没有在关心所谓凶手和晓玄的死因,全然忘记这是一个少女失踪谋杀案。晓玄不像是一个死者,因为所有人,所有画作,包括天气、雨水和阳光都在讲述她的往事。我破天荒地不再好奇谋杀的真相,只想知道晓玄和瞿蓝心相处的每一个瞬间。 当年瞿蓝心和晓玄一样是美术生,两人是同学。那时的瞿蓝心是短发,进女厕所洗个手都会引发路过的女孩子尖叫(不是心动,是误将她认作男生的惊吓)。晓玄常在画室被男老师以职务之便骚扰猥亵,直到被瞿蓝心撞见,用篮球砸中画板才制止了为非作歹的男老师。

男老师后来成了画廊老板。画廊里展出的是油画,油画是不可复制的,不像摄影作品和版画可以经复刻进行多次交易。但画廊中油画旁边标记交易次数的红点却有很多,实际作画时间明明是近两三年,但画作信息中却写的是1996,1997等年份,最近的不过2006年。事实上,画廊进行售卖的并非画作本身,而是画每一幅画所代表的被迫参与情色交易的女孩。那些年份实际是她们的出生年份,最年轻的不过15岁。

所以晓玄被解救,是不幸中的万幸。这看起来是非常典型的双向救赎,“英雄”救美。但晓玄也同其他人一样,将短发的瞿蓝心当作了男生。对她的爱意(如果算的话)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也许是在被女同学嘲弄之后收到“他”的糖果的时候,也许是看“他”独自一人投篮的时候,雨天也晴朗。

两人的交流是无声的,只有短暂的对视,大多是小心翼翼的跟随,和榕树下交换的礼物。等到瞿蓝心以女生的外形去见晓玄的时候,晓玄心中那个美好的“他”的形象被推翻,但穿裙子的瞿蓝心只是想要晓玄接受真正的自己。晓玄受到刺激在榕树下自杀。
死者是自杀的,前面反复提到这是一场谋杀,是因为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杀害她的凶手,包括她自己,也包括花开的榕树,阳光雨水,和她想象中的秘境。

其实这个案子的拍摄是有些草率的。其中对于瞿蓝心的设定涉及性别认同等心理学问题,在剧中并没有深入的展开,而体现性别认同的矛盾也仅仅是“短发”这一个特质而已。这一个外形特点用以支撑旁人对瞿蓝心性别的错误判断其实有点滑稽和幼稚了。如果真的剪个短发就雌雄莫辨了,那么走进一个对女生有短发要求的中学教室,岂不是像开盲盒一样,永远也猜不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锅盖头张嘴是细声细气还是变声器初期的沙哑低沉。
任晓玄对于“他”男性身份的过分依赖也是不合常理的,面对一个保护自己免受侵犯的人,感激和依赖心理是来源于解救自己的这个行为,而不是“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等等外形特征。穿裙子的“他”就算可以打破青春期缺爱少女情窦初开的幻想,也不可能改变“他”是唯一愿意陪她走出黑暗的人的事实。晓玄的冲动自杀让所谓“双向救赎”潦草收尾,让观众们本以为很有厚度的故事变得“肤浅”起来,看到这里时我特意打开了弹幕,果然满屏的问号。

不仅如此,剧集中当年校园部分的拍摄也可以用潦草来形容,同学夸张的笑声,小学生段位的嘲弄,可以看出这是导演想要展现一场无心的校园霸凌的心思相当刻意。 但我并没有向往常一样开启1.5倍速,这些浅显稚嫩的表演处理并没有让我想要吐槽(但好像已经吐槽了),反而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竭尽全力去还原的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他讲故事的方式是粗糙的,故事也满是疏漏,他想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不论是自己经历的,还是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他尝试着去解释自己遭受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人类的罪恶总是解读不完、分析不尽的。那么当一个孩子,一边接受着来自同龄人的恶意,一边忍耐着来自成人世界的魔爪,他要如何求救,要如何用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去描述他无法理解的罪恶? 我看到了很多像任晓玄一样,却叫不出姓名的“第一人称”。 我找了一个几乎能够说服自己的解释,让我不去介意所谓“百合擦边”“cp营销”,但并不妨碍吐槽的人继续吐槽。其实晓玄和瞿蓝心的人设并不重要。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校园霸凌的正反双方都是被过度演绎的,这种演绎给板上钉钉的违法犯罪行为铺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滤镜。 我们沉浸其中时总会忽略,遗憾和伤害本身,与“美”毫不相干。

《猎罪图鉴》也是一部改编自小说的作品,推理悬疑类别的经典和新作数不胜数,比如同为网文《犯罪心理》。最为经典的福尔摩斯、阿加莎、爱伦·坡(更偏向惊悚)恐怕大家都读过一些。日系除了东野圭吾,漫画和番剧作品在这一领域其实更加有代表性,《名侦探柯南》和《鲁邦三世》不知是多少人的初心。 如果大家对于《猎罪图鉴》或者其他推理悬疑类小说、影视作品有任何不吐不快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告诉我们。 另有大卫·鲍尔达奇、詹姆斯·帕特森等推理悬疑小说家大师课全集,欢迎加入写作群,找到同好,获取更多资源。
关于“写作”这件事
欢迎进入内森の共学群【写作】
连接共同学习爱好者,整合学习资源
在此群,你会享受以下专属福利:
①大师课熟肉视频文件下载(限写作类型课程)
②学习同行者共同交流,提升写作技巧
③其他课外学习资源随时共享
④热门话题/写作技巧讨论
⑤共学小组和作业讨论
⑥不定期赠送学习福利和礼品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写作群】找到进群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