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解读目前为止散兵故事
个人觉得间章表现力太差,总忍不住要滑坡……但散兵人设和故事线还是比较完整的,富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大概)。文章以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为主轴,加上一些心理学,皆非个人专业,若有误解欢迎指出讨论!以下提出的内容皆是个人解读,纯为分享讨论与留念,或许可以激发更多不同的观点。从2.3华馆落地以来看过各种考据,每个人眼中的散兵都不相同,但都是从同样的文本和人物行为中延伸出的解读,包括这篇文章在内,我不觉得哪个说法就是唯一正确解,人本来就可能有两个以上完全矛盾的想法共存,或是两个以上不谋而合的动机去推动行为,解读空间大而复杂具有弹性、可包容谋合各种不同的概念,也是人物魅力与成功处之一。 「信仰者铸就神明的荣光,背弃者见证神明的度化。而这一位,我不会将他定性在任何一种位置上。
一切不确定性均是他未来道路的基石。
」即「肯定就是否定」,未被定性才有无限的可能性。散兵介于人与人偶、兵器、容器……各种身份之间,暧昧模糊的界线与矛盾处境,也许都是官方有意为之。 一、设定中关于人的暗示
周本音乐歌词:「在五夜结束之际,为何要将我流放?」圣经中神在第五天创造了人。另一说法:日本传统出生第七夜取名, 传达出还没给我名字就将我抛弃的意思。 人是受造物,傲慢(我要跟神一样知晓善恶)是原罪(原始的张力)。神造人时给人自由,自由产生张力,张力就是紧张的状态:给你自由,你就要做出选择,选对与错机率各一半。 人类的开始:自我意识、反省门槛与羞耻心(我知道我跟别人不一样)。意识就是制造虚无的能力,人每天会接收、思考丰富的讯息,当思考的中心从A转移到B时,A就成为虚无了。最初的散兵内心感到空虚,一方面证明他无疑与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也可解释成价值感的缺失。 二、成长经历
这一节主要讨论人物心理、观念的形成。 散兵的第一次背叛在他个人心理层面的影响或可类同人类的原生家庭创伤,在另一个层面,也可视作「无理取闹」地对自由的指责,后者会与后二次背叛的逻辑较为接近,也更符合间章认为过往散兵困于我执的观点。这三个事件是他建构对世界认识最重要的依据,各自对应价值、隔阂与无常观。 1.第一次背叛:价值。
散兵口中的「母亲」表明他具有依附情感。被抛弃的经历使他不能接受自己,将之归因于自己的无用,因此执著于证明自己的价值,成为心目中更高尚的存在,「没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被保留」这一观念初具雏型。 散兵说:「神明行事蛮横无礼,好事与坏事都可视作馈赠。」表明无论是被创造、被封印、被「给予自由」,作为生命个体的散兵的意志、情感从来不在神的考量范围之内,我要给你,你除了接受别无他选。 被给予自由的处境就像海德格所说的,就这么突然地被抛到这个世界,既非我之愿,也不是我的意志决定。(散兵希望「从未来到这世上」而不是想死,也在回应此。)沙特口中逃无可逃的绝对自由,即人是被处以自由之刑的,一旦被抛到世上,就需要为他所做的事情负责,由无法停止的选择产生无可终结的焦虑。 散兵认为主体无法改变环境,神意中也连用三次被背叛,说明自己完全是被施予而无力改变的状态。沙特认为人绝对自由,因此有能力通过选择对外界施加影响。沈溺在虚假信念(Bad faith)中逃避现实及责任的自欺之人,否定人的根本属性,最终会引领他牺牲人格换取无忧的境界。(3.2 剧情,详细可见第三节成神主线) 2.第二次背叛:隔阂。异类/无能/被拒绝/谎言
这一段我比较难以共情,只能从文字编排中分析,写得简短了些。 被抛弃的潜意识创伤之下,「这金饰是将军大人所赐身份之证,定能救众人于水火。」精准踩了两个雷: (1)你是与将军有关的人,你非常有价值(不,我被抛弃了--我果然见不到雷神) (2)你一定能救众人于水火,你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自己有用--我果然无能回应期盼) 接下来的「将军大人绝不会弃你于不顾」及丹羽「我倒觉得你也是人类」在散兵眼中成为谎言,各自代表被神与人所拒绝。被共同决定去关炉心是第一次「你是异类」的宣言,无辜者心脏的赠礼是第二次,与间章没见到的「非人非器」是同样作用,都在加深散兵与人类世界的隔阂。 3.第三次背叛:无常观/虚无
他对小孩用的词「同类」相对的是「异类」,即除此之外皆是异类,延续鞜鞲砂时期的创伤。小孩与他的共同点:无父无母、游离在社会之外,羽翼尚未丰满的鸟雀。散兵身上许多与鸟有关的意象:羽毛、金羽、飞翔,在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经典的自由象征。羽翼不丰满即无法飞翔,是不自由、受限的,也许是暗示此时的散兵尚未具有自由意志,或是拒绝承担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责。雷神给的金羽则是对应「让他自由」。 他能说出人命如草芥、永恒的每个节点都很脆弱,就是因为知道微小的事物、只一瞬间就足以动摇安稳的生活(角色故事 3、如花如羽如朝露的一生、生死去来棚头傀儡),守著平静无能地苟活也总有被打破的时候,所以不如以性命换取哪怕微小的价值,一瞬的绚烂。这样的本末倒置是对草石头文案的呼应:智慧是手段,生命才是目的。 人行恶的原因之一,是因面对生命困境时不知道有其他方法,因此知识才更加重要。
知晓世界的虚无与无常后,人应当如何回应?
通过智慧学习生存之道,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理解个人生命脉络的可能性。 3.2剧情中指出散兵对心的渴望一方面出于天性,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经历。他非常渴望关系,所以才会想成为人类。「人偶也想要有一颗心」,不但指出他与人类一样具有价值倾向,开始追求鲜活美丽的事物,也说明他想要「相同」才得以同类相亲,这也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之一。 他与小孩的对话「但那只是心形的灰烬,那不是心。」就是他对自己的断言,如果说鞜鞲砂事件以前丹羽说过他是人类,他懵懂而将信将疑,鞜鞲砂事件过后他便钻牛角尖地认为自己与所有人都不同。 「为恐惧所困,视我为可憎恶之物」就是他自认与人类的隔阂,投射在丹羽身上,认为丹羽如此想。
神意中对亲密对象的指责,都是散兵对客观事物赋予的主观解读,其中无论是投射或是歪曲,传达出的讯息都是:散兵拒绝面对现实。
他就是这样的胆小鬼,被操纵命运的小丑角(scaramouche)。 三次背叛令他认为关系脆弱不可信(或为自身之脆弱),放下戒心只会一次次受到伤害。他的背叛所指是不断被外界抛下的处境,重复经历初生时的创伤,最终发展出傲慢嘲讽(自卑的反向作用)、攻击型的性格,自我物化、拒绝与人建立关系以及需求转向对物,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舍弃无用的情感」、角色故事带娃娃旅行、生日信逃课) 在 3.3 间章可以看见这很有效用,当他再一次被抛弃时,这次他情绪稳定地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但也因此他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有被利用的价值才能建立联系,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加深了最初形成的价值观「没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被保留」。
三、主线成神
一个人沈浸在理想中自我的程度与憎恨实际自我的程度相等(自尊体系),成神就是他自我厌恶的最高峰,中配声优曾说过会与配音导演共同讨论角色演出,提出3.2时「端著」的语气,是沈浸在成神的幻想中,认为神明应该是如此说话的。此时散兵的作为:「以那个家伙的脾气和自尊心,怎么会甘愿来当个实验品。」、愿意被罐装知识覆盖人格、白纸不重要,成神才是我诞生的意义。 将神之心当作存在的意义,就是认同了自己是一个容器,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彻底将自我物化了。如此不但可免于外界的伤害,也达成了沙特口中的「自欺」以逃避现实责任。(我是有本质的、有标签的,我就不用做出自由选择了,我只是一个物。) 价值感的缺失使他将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认可上,所以他成神后迫切希望「正名」,与七神之一对战让所有人知道并认可自己的存在:我已登神、你来见证。然而这观念使得一切自我都摇摇欲坠,今日的肯定轻易地被明日的否定覆盖。 神是被人所需要的存在,是力量与价值的象征,成神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自己免于伤害:「……更不会知道他们有所不同。」也是一种反抗:世界对我而言荒谬(一切不可靠、一切与我无关),相对地心中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不荒谬」的理想世界,希望扫平一切差异并重构价值。 物的本质先于存在(为某目的而造),人则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本质是存在运作的结果,因此人可以自己选择、决定自己的本质。当人应对挫折与外界的模式形成惯性时,命运就被决定,行为可被预测。当他做出改变时(开始肯定自我、不再逃避……),就打破了既定的命运,命座也随之发生改变。 四、倾落伽蓝间章
冲树时的散兵是惯性地冲动且逃避面对现实的,才会期望通过世界树复原一个美好的世界,也许这一步成功被博士算计,才会特意将他留下,是所谓「战局没有弃子」。但是过去无法被撼动,承认过往、背负罪孽与真心忏悔才是人的赎罪方法。 散兵的成长发生于流浪者出现以后。间章的诸相空无是破除我执,经历和伤痛让散兵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神意 pv 就是著相的范本),前生的他在每个阶段都否定著自己。流浪者在秘境中得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看待散兵的一生,成为诸相空无的关键。看完了以后他才决定背负过往一切,愿意接纳自己:这就是我,我就是我,既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从有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成有自由意志(我有选择与行动的能力,我愿意承担自由),而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是人性的出发点,由此创造人性的尊严与人生的价值。 价值经过选择才能呈现,若人生有任何价值,应问:基础何在?能否自己负责?生命是或此或彼的,勇敢选择成为自己才能提升生命阶段。决心背负过往的那一刻他就为自己做出了选择。流浪者是散兵冲树留下的灰烬,心从灰烬中诞生,就是散兵的余火变相。如此或许也能解释间章中抽象至极的手拉手,以及得到风神之眼的时机为何这么安排。 五、愿望与笃行
分享一句以前读到很喜欢的话:「要在你的知识范围内去生活和行动,然后用你的一生不断去扩大这个范围。……承认人对知识的获取都是凭著他自己的愿望和努力,这才是他的与众不同,才是他的天性、道德和荣耀。」而存在主义回应的就是人类永恒的愿望,是一种人道主义,万物核心价值在人不在神或物质。 散兵对心的渴望既是天性,也是他价值倾向的展现,他希望自我生命能够更加妥适的愿望,使他狼狈却坚持地前行至今,最终迎来成长的机会。天生比旁人更容易孕育出愿望呼应稻妻主线尾声,愿望是人发自内心源出的动力,真挚炙热而永恒,也回应了散兵「世事如水中泡影」的无常观以一种生命态度。 *关于入池文案、3.6 剧情
「人有心因何而不惧他人心?因其劣性」 「知人劣性,何以待之?……」 「无心者何以为人?无心者难以为人。」 与3.6活动中人性实验得出的消极结论相关。我猜测3.6活动是散兵寻心故事的铺垫。他的成长过程催生出的价值观也是消极、虚无的,由他亲自找到终结绝望的办法作为人设的补完。 人性的问题是:
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
我猜测有两种走向 (1)文案不断强调的「可能性」、「自由」与「选择」,也许与沙特的哲学相关:
沙特认为人因虚无才充满意义。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总是有待形成的,不断将自己推往未来的可能性。因此面对虚无,应当积极行动,塑造生活的可能性。人是虚无而绝对自由的,面对未来,目前的自己是有待完善的,只有当实现理想时,未来以及现在才有意义,人是自己创造价值及意义的。
(2)文案中的「超越者」、剧情中的「自我救赎」也许与尼采哲学相关
人应该成为超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自行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行救赎自己。 权力意志:每一个生命都是追求更大生命力量的发挥。 尼采精神三变婴儿的「我是」现在进行式:生命是无限的现在,永远的开始,每一刹那都是新的开始,有无限的生机。 但是我比较看不懂超人哲学、永恒轮回等。也不大赞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毕竟人更多都是芸芸众生,个人浅薄地理解感觉有点反人文,而我又认为散兵这个角色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 哲学领域的人之劣性我不太清楚指的是什么。我就说一点能想到的猜测:希望过比仅仅是及格线更高一些的生活,就是朴素而具价值性的人心,这本身并无好坏,当人群聚并对不同事物有不同价值判断时,才会产生矛盾争执,催生出恶。至于应该如何回应这个难题,就看后续剧情了。 不知道在未来会给出什么样的答卷。我在查询参考资料时看到这句罗曼罗兰的话,还挺喜欢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然后是最为诟病的雷电五传,这里的剧情太过混乱暧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但既然肯定了文案对散兵的塑造始终前后呼应,就不做吃书的最坏猜测。那么从间章的叙述引导里可以发现童话ppt讲述的是散兵成神的心路历程,三次背叛导致他走向成神之路,这是一个前后联贯的因果脉络,而报复雷电五传之始末及一系列相关事件并不出现在此做混淆,属于不相干的另外的旁支。 其次是结合散兵行事的底层逻辑:寻求个人价值、自我厌恶、渴望认可与不再受伤,推测散兵并不想报复三次背叛的亲密关系对象,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散兵不回稻妻向雷神复仇,而是选择成神并说出“巴尔泽布,我已登神。”同样的逻辑可以撇清剧情中从未实捶的“为报复丹羽而报复雷电五传”论调,这也明显与容采祭的剧情冲突。 最后是一个可能穿凿附会的猜测,容采祭是对歌舞剧进行的改编,其中神里化用历史中的小野小町,散兵则是黑主。在《积恋雪关扉》这出剧里,小野小町在关口识破黑主身份,黑主透过占星术早已知晓今日的到来,伟业将成,要砍伐小町樱做祈愿用的护摩木,突然浑身动弹不得,无法下手,随后墨染(同小野小町演员)出现劝说他停手,却发现黑主就是杀害自己身边人的凶手,最后两人发生激战。 (神里一二命:霜杀墨染樱、三重雪关扉)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觉得很像渡口那段的剧情,再结合万叶传说中将刀匠引往至冬,以及锁国结束时愚人众要隐瞒国崩身份一事,合理推测灭绝雷电五传与雷神技艺、至冬利益相关,散兵接下这个任务以后,却在下手时发现其中有丹羽后人,这才惊讶停手并企图协助对方脱罪。因此女士说散兵杀了很多人时,散兵的表情才会变得耐人寻味。 事实上刚过完间章时,散兵是怎么将他那么小的生活圈与五大世家雷电五传连结在一起并上升迁怒是最令我不解的事情之一,这是我能想到比较可以合理解释的方向了。虽然这也比较难解释华馆中“流浪者不会承认这一切是对刀匠的报复……人性的小小实验。”这一句原先都推测是模仿博士的话,但这句话在3.6剧情过后也有了是未来时间线、讲述萨奇因人性实验后续的可能性。 再者为了泄愤而无条件迁怒大闹一场,根本没有必要让部分刀匠逃往至冬,特意“等候多时”说明欲伤害的对象经过挑选。或许他的人性实验是想借刀匠确认人是否真的会“畏罪潜逃”,由此更肯定了人的劣性,也或许刀匠就只是引出雷电五传负责人的诱饵,至于动机仍然无法明确。 如果有充足的空间描写的话,其实并不是很难圆上的心路历程(某文字游戏中有个只看概述更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角色,看完整个外传后也理解了,有时无法理解的逻辑真的只是缺乏深入描写。),然而悲观地说,卖完卡的处境和原神的文本量及演出效果都很难针对一个角色有这么细致的描绘,就算是目前的散兵也已经属于内心塑造相对多的角色了。 虽然我因为节奏和断章种种原因几乎退坑了,但还是觉得这个角色用心也好意外也罢,总之很动人。追寻自我意义、承认并试着肯定不堪的自己,以及在绝望中挣扎求生时迸发出的强烈生命力,都是当初吸引我变成死忠的原因。 大概是最后一次为散兵用心思考剧情了,就当是给自己留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