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定风波》单集错谬再指30处

0504“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是眉山苏家的生活写照。
错误。这两句是史经臣家的写照,并非指苏家。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3》(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553、1555、1562)卷一五《答任师中、家汉公》,语村《苏东坡读书之谜:家教20》(发布于18.02.05)。)
0538苏份fèn。
此处苏份的份,应读bīn,和“文质彬彬”的“彬”相同。视频读fèn,错误。
0555庆历五年 苏洵乘船出川 穿三峡 入长江 厌倦了官样文章 索性走读大好山河。
错误两处以上。一,本次苏洵出川,乃循陆路,走长安,抵京师,并非视频所说水路“穿三峡”。二,本次苏洵抵京师,是应举制策,即参加科举了的,并非视频所谓只是“索性走读大好山河”。三,“乘船出川 穿三峡 入长江”有语病,不计入错谬。
(《三苏年谱1》(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卷三庆历五年“苏洵与史经臣东游”、“苏洵过长安,见石昌言”、庆历六年“八月癸亥……”条,《嘉祐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59)附录四庆历五年、六年。)
0635苏涣、程浚同榜进士及第。
错误达两处。苏涣天圣二年中进士乙科;而程濬(浚)举进士,天圣五年才赐同学究出身,其后程濬再举进士,才中乙科。怎么能叫同榜进士及第呢?(语村指出。)
(《栾城集》卷二五《伯父墓表》,《净德集》卷二一《程公墓志铭》。)
0850庆历盛德颂。
错误两处以上。一,错在将东坡入天庆观就学时间系入庆历五年苏洵出川以后。二,错在把东坡见《庆历圣德诗》时间系于庆历五年苏洵出川以后。事皆在庆历三年。
(《苏轼文集》卷十《范文正公文集叙》。)
1002振衣行叉手礼。
此处是编造的动作。
1144扑通跪下来。
此处也是编造的动作。
3835王弗一边坐在屏风后做女红,一边听主客对谈。
此处又是编造的动作。东坡明明说的是“立 屏间听之”(《苏轼文集》卷一五《亡妻王氏墓志铭》),哪来的“坐着做女红”这种礼教式的东西呢?
我不明白,这个纪录片把东坡的政治行动、思想创造幼稚化、简单化,却频频把心耗费在这种无聊且没有根据的礼教上,不知有何补益?什么振衣叉手,什么扑通跪下,什么边做女红边听对谈。古代的东坡连提都没提,你今天的编剧怎么比古代还束缚于礼教呢?此三处,皆不计入错谬。
1230未见得最后一面。
如果苏洵接到的是苏序病重的消息,仓皇奔蜀,你大可写,未能见最后一面。因为此种情况,洵有可能见序最后一面。但是,洵是听闻序病逝噩耗,乃匆匆返蜀。也就是说,在苏洵返蜀之前,就已经没什么最后一面可见的了。编剧写的这是个什么?不计入错谬。
(《三苏年谱》卷三庆历七年“苏洵南游……”条,《嘉祐集笺注》(560)附录四庆历七年。)
1339苏洵壮游天下,得木假山,不远千里带回眉山。
苏洵眉山家中本来藏有木假山。其后另于京师蓄有木山,此木山,受赠于嘉祐四年冬 舟行时。而眉山家中之所藏,则购于蜀地江岸,视频所说“不远千里带回眉山”属夸大。
梅尧臣叙木山购处:“霹雳夜落鱼凫洲”、“买于溪叟凭貂裘”;苏洵叙木山购处:“出于湍沙之间(按,荒江之濆),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皆得见眉山家中所蓄木山购处在蜀地江岸。另,东坡“蓬婆雪岭巧雕锼”等句,介绍元祐间侄子所得木山产地,侧面说明眉山家中所蓄木山亦来源此大雪山。大木下此,携入大江,漂浮汩没,仆于沙岸,苏洵得木处,当去眉州不远。东坡“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按,江岸)枯槎远可将。”介绍嘉祐四年所得木山来处,侧面能见眉山家中木山亦得于蜀江岸。
(《三苏年谱》卷六嘉祐元年“苏洵《木假山记》约作于本年出蜀前”、卷九嘉祐四年“江行途中,杨纬赠洵木山,洵作诗”条,《苏轼全集校注·诗集5、1》(3360-3361、3363、434-435)卷三十《木山(并叙)》、卷五《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嘉祐集笺注》(405、491)卷十五《木假山记》、佚诗《寄杨纬》,《读王文诰〈苏诗总案〉札记》(中华文史论丛,1983:158-159),语村《苏东坡婚恋之谜:王弗17》(发布于18.06.25)。)
1650洵出川壮游时,程在纱縠行僦。
苏家僦纱縠行之始点,不可考。王文诰仅仅依据“先夫人僦居”五个字,将事序于苏洵外出期间,不足凭。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庆历六年“僦居纱縠行宅,公读书于南轩”、“一日二俾熨帛……”条,《司马光文 第2版》(商务印书馆,1947:116-117)墓志《程夫人墓志铭》。)
1800十四岁的苏轼游学中岩书院。
东坡或曾读书于 去中岩二里许的 上岩,但年份不可考。此处说,东坡14周岁游学中岩,师从王方,编造达两处。
1810唤鱼联姻。
编造三处以上。说池名得自东坡,说因唤鱼生姻缘,说王弗取名唤鱼,皆为编造。
(《三苏年谱》卷六嘉祐元年“传轼尝读书青神上岩……”条,《苏轼中岩传说考论》(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1):98-102),《苏轼与青神王氏家族姻亲关系初考》(国学,2017,(1):363、368-370)。)
1945心仪已久的王弗。
臆断。(语村指出。)
2015《南乡子(寒玉细凝肤)》描写与王弗洞房,王弗一一道出出处。
编造三处以上。一,此处所述的《南乡子(寒玉细凝肤)》的作时(王弗生前)、本事(写与王弗洞房生活),皆为编造;二,此处所说的王弗道出此词之所引,亦为编造。以上九处,皆为清以后编造。
(《苏轼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 第2版》(崇文书局,2015:451)戊编《南乡子(寒玉细凝肤)》:“以‘寒玉细凝肤’、‘冶叶倡条’来写自己的新婚妻子,东坡无乃太浪滥乎?以‘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写夫妻生活,东坡无乃太无礼乎?况且填写集句词甚难,绝非初学词者所能为。”)
2936四月八日程氏去世。
司马光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即初七日,而非视频所说的八日。“八日”说法来源为傅藻,“四月八日,成国太夫人亡” 后尚有“讣至”二字,指去世消息次日达,显误。
(《苏文系年考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8)嘉祐二年《与叶进叔书》,《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271)历代颁行历书,《苏文忠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四月八日成国卒于家”条。)
2950惊闻噩耗已是五月。
此处月份为推断,应改为 闻讣当在五月。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进士科》9:“嘉祐二年五月四日,……,第五甲及诸科同出身,并守选。”《栾城集》卷二二《上枢密韩太尉书》:“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合而观之,则五月中旬前仍未闻讣。《苏辙行踪考 上册》(城乡风貌工作室,2020:85),《苏轼进士科名次甲第考释——兼说宋朝进士甲乙丙科问题》(中国史研究,2018,(1):82)。)
3150父子三人三餐三白。
此处为编造。“三白”乃二苏备考制科 寓居傍于开封府内城丽景门的怀远驿时所食。其父此时乃在开封府下辖的雍丘县境,和二苏不处于一个县。
(《三苏年谱》卷九嘉祐五年“轼、辙寓居怀远驿”条,《曲洧旧闻》卷六“东坡尝与刘贡父言……”,《高斋漫录》“东坡尝谓钱穆父……”,赖正和《苏轼史料辨正九例》(苏轼研究?,2016,(2))第三例。)
3200此处错误两处以上。一是,将食三白置于备考制科前。二是,说二苏 决定 辞不赴任九品官(指主簿)。东坡原话是,“未赴任间,应中制科。”苏辙亦说,“尝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主簿这种低级文吏,即便注拟了也是要待阙的。有了这个空窗期,二苏已中制科。又据东坡原话,“忽从佐县,擢与评刑。”王安石所作制词,“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轼大理评事制。”能见直到改守大理评事前,东坡的官称都是守福昌主簿。
3226此处将感慨离合之意、对床夜雨之约安排在立秋日,紧接嘉祐五年三月而下。不当。应置于六年秋。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6、3》(3725、1533)卷三三《感旧诗》叙:“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常七八。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盖三十年矣。”卷十五《子由将赴南都……》引《逍遥堂会宿二首》引:“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3404苏辙制策写着“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
此处嘉祐六年苏辙的制策,用的是嘉祐二年苏轼的常科试卷(《苏轼文集》卷二《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个纪录片,于错误的地方,给了很多特写镜头。
3600生性活泼的王弗。
编造。东坡原话是,“敏而静”。
3713上任后不久,不被认可,暴怒。被改公文,向王弗发火说,这官差做不得,立刻就回眉山。王弗说,这两年若你能走回头路,就跟你回眉山。
此处编造四处以上。上任后不久,不被认可,被改公文,此编造一。被改公文,暴怒,向王弗发火,编造二。发火内容,扬言要撂挑子,回老家,编造三。王弗劝留内容,这两年若走回头路,就随你回,编造四。
(《闻见后录》卷一五“陈希亮字公弼……”,《苏轼全集校注·诗集1》(326-327、343、345)卷四《东湖》、《客位假寐》。)
4152王弗突发急病身亡(原片如此)
突发“急”病为臆断,王弗死因未有直接记载。
(语村《苏东坡婚恋之谜:王弗32》(发布于18.07.21)等据苏家公子排行推断,王弗去世,主因或是难产。)
4449手植三万棵雪松。
松树种类为臆断。东坡自述,“手植青松三万栽”、“苍髯白甲待归来”,说明种时,为松苗,所种松,叶常绿,树皮白而呈甲裂状。或指油松。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5》(3037-3038)卷二七《送贾讷倅眉二首(其二)》,语村《苏东坡婚恋之谜:闰之4》(发布于18.08.20),九窨《植物日记|松树的各种皮囊》(发布于02.15)。)
08.20、21,行其说
附
语村指瑕录
《定风波》第1集史实错误者三:程濬与苏涣“同榜进士”;苏轼自凤翔赴阙着红色官袍;苏洵“不远千里”带回木假山。语焉不详者三:苏轼“出生于眉州”(画面显示三苏祠);王弗“突发急病”身亡;三苏一起吃“三白饭”。主观臆断者三:苏洵放弃书本去读“大好山河”;苏轼“十四岁时到中岩寺从王方游学”,三年以后与因唤鱼而“心仪已久”的王弗联姻;苏轼手植“三万棵雪松”。自相矛盾者一:“嘉祐元年三月,春节刚过三苏父子就出发了”……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