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声小评:科学方法能评价红酒吗?
作者:小冰

当然可以。
我们完全可以用盲测的方法来判断红酒的口味是真的好喝,还是由于某种心理因素(受了标签效应的影响)。
有人可能要反驳
反驳一:食品类的东西,众口难调,所以红酒无法用盲测来评价。
回复:要注意,我们评价的就是这一“众口”是什么?
这叫定性,也就是“什么叫好喝”。
在我们讨论问题时,需要对它进行定性,比如“好喝”是什么?——定性,就是一个科学工具。
我们当然知道,“好喝”是一个主观的感受。
所以可以把它定性为“当人们都喜欢喝这款酒,认为这款酒好喝”(你当然也可以对“好喝”有别的定性,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此定性下进行讨论)
那么接下来,我们当然知道“众口难调”,也就是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一款酒。
于是我们可以找100个人,看看有多少人认为a酒比b酒好喝?——可以把这称为定量,或者统计,这又是一个科学工具。
那么有人说了,会不会A地区的人喜欢a酒,而B地区的人喜欢b酒呢?
当然有可能啊,如果实验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表述为“A地区的人,更喜欢a酒,这个比例是XX%”
而整个这个方法又可以建立在盲测的基础上——对照,要尽可能排除其他干扰因素,这也是科学工具。
~
反驳二:我们评价一款酒的好坏,应该包含色,香,味的整体体验,甚至还应该包含品牌的标签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所以这些科学方法太片面了。
回复:我们说的是,用科学方法,可以研究红酒的口味,并没有说要全面地研究这款红酒所能带来的价值感。
这就好比当我们说“四川人比上海人更爱吃火锅”,
你如果反驳说“不对,吃火锅不健康”,那这就是鸡同鸭讲。
如果你反驳说“谁说的?我认识一四川人,不喜欢吃火锅,我还认识一上海人特别喜欢吃火锅”,那这就叫没有用统计的方法来看问题。
只有当你反驳说“你的数据需要更新了,最新的数据表明,四川人平均每年吃火锅是X次,而上海人是X+1次”。
那这就是有力的反驳,只要大家都确认事实,并认可“吃得多,就是喜欢吃”即可。(如果不认可,那么我们从头定性)
~
反驳三:那你也不能说某品牌红酒不值这个价,名牌贵是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人家有百年的传承。
回复:这和反驳二所犯的错误很类似,也是一种驴唇不对马嘴。
因为我们讨论的是“这款红酒的口味是否好喝”的问题,或者说“如何确认它的口味受大众欢迎?”的问题。
而不是“它的价格是否合理”的问题。
我们当然知道,一款酒即便很好喝,它也可以很便宜,另一款酒可能许多人都欣赏不来,但它可能很贵。
你当然可以主张“你们找的那些人,都不懂酒,所以他们的结论不可信”。
但要注意,这里最初的定性就是“人们喜欢喝=它好喝”。
你当然可以不同意这个定性,比如可以把定性定为“只有正宗法国的品酒师认为好喝的,才算好喝”。
那么我们讨论的就是不同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款红酒是否好喝。
因为我不是大师,我要解决的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选一款酒自己喝,哪款更有可能是我喜欢的”这一问题。
而你要解决的可能是“大师们都喜欢什么酒?”的问题。
~
许多人对科学有误解,以为只有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才算是科学。
甚至以先入为主的思维圈定了别人应该讨论什么问题,不应该讨论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调整方向。
但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科学,是一套方法,一套认知工具。
不管是绘画,舞蹈,还是种种社会问题,利用科学方法,科学工具,我们什么都能研究,什么都能探讨。
注意,我说的是“研究”和“探讨”,而不是“解决”。
科学当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许多问题。
我们作为科普人,能介绍的是科学的角度,你觉得面对某一问题,这个角度好就用,觉得不好就可以不用。
所以也不必指导我们“不要用科学的角度来看某一问题”,因为你不用是你的事,这不妨碍我们用。
比如,你可以从精神的角度来看绘画,从考古的角度来看舞蹈,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人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
我们完全认可这些角度都是可以用的,但必须承认的是,认知世界远不只有一种角度。
——————
注:科声小评系列内容,由科学声音的小编临时感想组成,不能算严谨科普,大家可以就事论事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