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 你打!你打吧!长大我就能打你了!
很多家长认为“惩罚”是极其管用的管教方式。我自己也用惩罚手段管教孩子。但事物都有其背面,惩罚虽然短期效果显著,它的长期效果如何呢?
我个人认为,在孩子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家长给予严厉喝止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家长可以立刻出手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他的手快被门夹到,或者莽撞过马路时,一声河东狮吼或一把拉住,比讲无数道理,都能让孩子避免伤害。这里吼叫也是一种惩罚。
但在吃饭、睡觉、社交、收拾玩具等事情上,采用惩罚的长期效果是负面的。
从自身讲,我从小遭受母亲的频繁吼叫甚至体罚。成年后,我一想到她的一些眼神和声音,顿感不适。父亲则在家庭教育中,完美隐身。
18岁以后,母亲倒是停止大吼大叫。而寡言的父亲一如既往,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对我的伤害不亚于吼叫,应该算是冷嘲热讽吧。
从很多案例来看,长期惩罚的效果注定负面。长期遭受惩罚的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种方式之一或者全部来“反敬”我们。
一、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比如,孩子憋着事情不说,坚信父母靠不住。
二、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例如,孩子和父母对打。
三、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示例:孩子偏要赖床。
四、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举例,孩子偷偷躲起来吃棒棒糖。
孩子通常不会清楚意识到遭受惩罚时的内心活动。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上。例如,自卑的孩子在潜意识中认定“我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只有表现好,父母才会爱我”,他会变成一个“讨好者”。力量型孩子则认定“只有拳头才能打败拳头”。
为图省事,采用惩罚方式育儿,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需要知道惩罚会造成长期的负面效果,而不是被短期效果所蒙蔽。除惩罚外,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赢得孩子的合作呢?
这里“赢得合作的四步法”,能营造出一种尊重孩子,并使孩子合作的氛围。
一、“我理解你的感受。”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二、“我同情你的遭遇,我也曾xxxx。”同情并不代表你认可孩子的行为,而意味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家长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不妨告诉孩子,为同情加分。
三、“我觉得……”如果家长用尊重的态度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家长表达感受了。
四、“你有什么好办法,避免XX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吗?”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想法,家长可以提出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很多父亲教育儿子时,喜欢“威胁”——“玩具再不收拾,我就都给你扔了”。孩子往往屈于淫威,喊叫一番后,虽然满腔不服气,也会立刻收拾。
倘若家长持续运用惩罚手段教育孩子,孩子青春期时,免不了鸡飞狗跳。多学些育儿知识,定能预防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为人父母是人生的最高修行,修行成败从是否“慎用惩罚”开始。(全文1114字,感谢阅读。)
往期回顾:
No.15 管好你的情绪 疗愈自我 快乐育儿
NO.14 扪心自问 你有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吗?
No.12 躺平or内卷 这是个问题
No.11 张家界跳崖隐情 那脆弱的亲子关系
No.6 拒绝讨好 从女星私密视频谈讨好型人格
No.5 拒绝完美 只做60分妈妈
No.3 常想一二 育儿之论复杂性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公号主理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曾任现代快报记者,曾先后于苏宁云商、卫岗乳业担任小部门主管。现居家兼职中,努力在日常中读懂孩子,快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