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拉面,步枪,机器人和消耗战
前两天晚上下班回家,自觉腹中饥饿,便来到了家门口一家兰州拉面馆吃饭。我吃着面条,刷着B站,偶然看到朋友@我,说是让我对这个文章发表一下看法。

看到这篇文章,我便想起了我的单位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坐着的兰州拉面馆。当然,你们会觉得,兰州拉面馆,自动化生产线和军用人形有什么关联呢?其实,请听我说来其中缘由。

化隆县——化隆造与兰州拉面
你吃的“兰州拉面”其实来自于青海化隆县。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很多都会感到很陌生。没错,这是一个位于偏僻的青海省的贫困县,人口30万人,在过去绝大多数以放牧牛羊维生。后来,两个化隆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去厦门打拼,由于身无长技,便开始做起餐馆买卖,以出售廉价的拉面为业。由于化隆偏僻无人所知,于是他们把著名的“兰州牛肉面”的牌子挂在自己的门店上,没想到竟一炮走红,从此十万化隆人陆陆续续踏上全国卖面之路,9万人成功脱贫,以至于当前人们提到“兰州拉面”,不是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而是来自青海化隆的“兰州拉面”。如今,化隆县光凭借“拉面经济”就达到了年均100亿人民币产值,成为当地人们脱贫致富的关键路径,现在随着品牌意识增强,越来越多“兰州拉面”改回了“青海化隆牛肉面”的牌匾。

虽然知道“兰州拉面”并非来自兰州的人不见少数,但是在00后群体中,却越来越少人曾经意识到,这个如今凭借“拉面经济”脱贫致富的镇子,在30年前一度是中国最严重的非法造枪的犯罪地区,当时的拳头产品,居然是号称“仿54”第一的“化隆造”黑枪。

据传说,在建国前后,青海一度成为马步芳等军阀的势力范围。在“西北群马”被解放军歼灭后,部分懂得造枪的军械师流入民间,便成为所谓的“化隆造”的技术骨干。其实,根据当地缉毒和反枪警察的说法,真正让黑枪成为产业的是在90年代后,因为当时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小兵工厂纷纷停产关门,很多技工甚至制式枪械的零部件流入那里,再在那边完成最后组装出售到黑市上。虽然整体规模迄今还难以统计,但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大量民众学历不过小学的落后地区,居然已经能够产生如此制贩枪械的产业链,可见制造枪械的门槛目前已经非常之低。
所以,在现代情况下,生产枪械已经远不是抗日战争时代那么复杂的生产活动。虽然土枪可靠性精度都成问题,但是在阿富汗和非洲那样的战场上,仍然是比起大刀长矛有用得多的武器。

三线建设与56半自动步枪
既然说到了造枪门槛很低,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同样一把因数量之多而被国人铭记的武器——56式半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来自于苏联SKS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步枪因结构简单,射程不错,精度较好而被中国军人广泛推崇,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军人单杀敌人最多的枪械: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傣族战士岩龙在牺牲前一次战斗中,用身上125发步枪弹,击毙了56名越南军人。在一次战斗中仅用无瞄准镜的步枪就歼灭两个排的敌人,在世界历史上都颇为罕见,因此可见56半自动优良的性能。同时,它较低的射速也让它得以适配当年中国子弹工业不健全的现状,一名战士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可能一天都打不了100发子弹;而使用同样的56式步枪弹的56冲锋枪(AK-47),三个30发弹匣可能在一次混战中就差不多耗尽了(尤其是FPS游戏里喜欢突突突的键盘侠,5秒钟一个弹匣),因此在1965年后,随着“备战备荒”的开始,国内每个省都被指示要建设自己的步枪厂和子弹厂,从那时候开始,56式半自动步枪便如同潮水般一样生产出来了。

在工业基础尚不发达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全国生产的机床等工作母机也屈指可数。但是由于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难度较低,除了枪管外很多零件都可以用简单的工艺成型,因此中国任何一个省组建的兵工厂都能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据不完全统计,在1966-1976年间,中国20多个省级兵工厂以平均每年200万把的速度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约2000万支,在1976年基本上淘汰了国内民兵使用的民24重机枪、捷克造机枪和三八大盖。不过由于子弹是典型的大机器工业产品,中国当年生产技术落后,子弹生产倒是没有这么快。
根据《三线寻弹》的文章数据可知:
八路军陕甘宁边区“温家沟兵工厂”数据显示,1943年6月全厂上下齐努力,复装子弹月产量为13.5万发。
据某省三线子弹厂历史显示,1965年建厂,设计规划能力为年产子弹2300万发,月产量大约190万发。如果按三班倒24小时连续生产,那么平均1分钟也不过45发子弹。
而根据2009年专业论文《我国弹药装配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指出:
目前,我国枪弹和中小口径炮弹的弹药装配技术水平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我国枪弹装药装配生产仍然沿用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采用各工位自动专机技术的成批生产方式。而美国则采用多头快速转子技术的连续生产方式,其枪弹生产效率和发射药装药质量高得多(美国为 1200 发/min,而我国仅为 100 发/min)。我国小口径炮弹装药装配生产大多采用手动或半自动专机由人工参与完成,生产效率低、生产线上待制品与人员多而混杂、安全隐患严重。全自动装药装配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生产节拍现只能达到每分不超过 10 发。与美国 G&W 公司设计的 20、25、30、35 mm 弹药装药装配转子自动线每分生产 600 发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很远。
所以,以一个不太发达的工业国家的角度看,生产半自动步枪确实是能够有效回避子弹不足的问题的。那么既然提到了生产线,就来谈谈传统生产线和机器人生产线吧。

人工生产VS无人车间
本人目前工作的企业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既有着传统人工生产线,又有着高新无人车间的制造业企业。限于保密原因,本人不能给大家拍摄生产线的实际情况,但可以分享一下本人库存盘点时进入生产车间的感受。

在之前去老厂区办理业务和进入食堂就餐时,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食堂里密密麻麻的人群,下班的工人们排成长队依次进入食堂打饭就餐,完了后带上黄色安全帽进入工厂生产线生产设备,人员很多,厂房里机械声音很大,还有不停修理设备发出的铁锤敲击的“咣当,咣当”声音;而当本人月末去新建的厂房盘点材料时,本人进入园区后发现居然厂区空无一人,只有几个管理人员在盘点材料,生产线也不见人影。但当我进入车间时,顿时被吓了一跳:整个生产线在只有两三人的情况下居然仍然高速运转,从拔钢丝到最后成品装盒,全部都是自动化流水线自行完成。当完成成品生产后,无人物料搬运机(也可理解为机器人叉车)便自动驶入流水线末端成品区,提起一托盘成品自动驶入成品堆放区,并且码垛的整整齐齐,连边角都对的严丝合缝。这样的高效率,当然是让人叹为观止。但当提起仅仅无人叉车就价值百万的时候,本人也感慨,也只有大型企业有这个资本投入去更新昂贵的机器人生产线,毕竟叉车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其他的生产设施价格都是十倍于无人叉车的。
看完无人叉车和无人工厂,我的军迷习惯又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炒得火热的“无人驾驶汽车”和“作战机器人”。众所周知,叉车只需要在厂区内移动特定的物品,沿着规定的路线行驶,这样就得投资上百万元;那么,一台能够自动识别路面情况,在无人监管情况下沿着泥泞不堪又有可能布设障碍的土路行走,并猎杀突然出现的敌人的战斗机器人呢?那价格,恐怕就不是一百万人民币能够收住的了。

在此前的报道中,俄罗斯的“天王星”系列无人战车已经在叙利亚接受了一些测试。这种无人战车从火力和装甲看起来都像是俄罗斯新配备的“回旋镖”八轮战车,只不过因为不需要人员舱,看起来比载人车小很多。但是,由于无人车并没有驾驶员,因此它需要很多先进的系统——如信息化感知系统,卫星和微波通讯数据链,电控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以及电脑通过步进电机连接的炮塔和主炮控制系统等等。
步战车也经历了从机械到信息化的发展期。换做BMP-1的时代,这些设备都完全可以用人手来操作,但如今信息化战车都必须用电子设备控制了。而提到“信息化”,大家又会想到一个最近火爆的词语:光刻机。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以来,所有的信息化设备——小到电子手表,大到国际航天站都离不开光刻机制造的集成电路芯片。有的小型工控机可能只需要一块芯片和一个面包板,而一个先进的AI计算服务器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枚高性能CPU,搭配融合先进数学知识的算法构造。因此,要想在战争情况下解决信息化武器——尤其是有自主战斗能力的高科技AI机器人的生产的话,那么首先就必须攻克高效率光刻机的生产,以及全微电子行业的配套技术——晶圆生产,多层PCB板,光刻胶,精密工作台,超真空舱等一切技术的国产化,还得在软件程序逻辑设计、UI接口、封装工艺和信息安全等软件领域实现完全自主化。否则战争一旦开打,依赖外国技术的光刻机和基础软件必然遭受断供,同时外国设计的基础OS软件和CPU架构也会让敌对国信息战部队利用预设的后门发动信息进攻,危及作战中枢、信息化终端、乃至民用关键基础设施(如核电站、电网、铁路指挥调度、大坝的水位控制系统等)的安全。试想一下,如果敌人让你进口外国的核电站突然发生切尔诺贝利式的爆炸,那么会产生多大的辐射灾难呢?

所以,比起在三线工程建设的小兵工厂,乃至于贫困县手工作坊能够解决的枪械等轻武器,现代信息化装备的生产难度要难上数十个数量级,甚至截至目前,就连美国在内,也很难一个国家从芯片设计到最终组装封装全部包打天下。毕竟,在最先进的13.5nm极紫外光刻机领域,美国其实除了理论贡献外,在整个光刻机产业链中也只有一个13.5nm高能极紫外激光器的部分,而其他核心零件——光刻机光路系统、控制系统、精密工作台、真空腔和至关重要的操作理论,基本上都不在美国。


结语——大规模消耗战最终只会走向人与人的惨烈肉搏
现代战争所依赖的设备高度复杂,信息化设备更是极度依赖全球性的供应链才能生产制造。华为公司麒麟CPU的谢幕,正是体现出当前全球化时代,单一企业,甚至单一国家都难以全面攻克高端信息化设备的全国产困境。那么,在信息化要求更高的未来机器人AI自主作战的时代,那么需要的信息化产业生产和设计能力只会是要求越来越强,甚至还需要潜在的“光量子计算机”等理论更强的计算设备。这样一来,一旦全球性战乱爆发,国际信息化供应链崩溃,那么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短时间之内都无法补齐整个产业链。加上现代信息化战争破坏力极强,一整个航母战斗群也许会在一次反舰弹道导弹齐射下瓦解,而一个中等强国的数百架三代机储备也许会在拥有四代机的国家一个联队的攻势下全军覆没。这样一来,在高强度的现代战争下,任何信息化武器都维持不了如此的高强度消耗需求。
因此,战争打到最后,还是得回到两句冷酷而精准的预言: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去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只会使用木棒和石头。
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人死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愿我们这一代人不会面临如此的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