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知行为家庭治疗

2020-10-11 10:13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系统脱敏通过将与焦虑不相容的反应(如放松)和先前激发焦虑的刺激配对,从而形成相互一致,缓和焦虑。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由其后果维持,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后果来改变行为本身。随后,引入认知干预解决无益的假设和错误看法让行为家庭治疗有了更大的发展。而后,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努力地实现付出最小化同时获得最大化。故行为家庭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奖励行为的交换速度,减少厌恶情绪的交流,提供沟通和问题解决的技能。

1行为主义与家庭治疗

虽然大多数人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行为的原因,但是斯金纳指出,行为是由结果塑造的,得到正强化的行为将会增加,受到惩罚或被忽略的行为将会减少。即使行为增加的是强化,使行为减少的是惩罚。行为主义取向对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关注行为后果进而确定后效的强化作用。如伴侣生气则另一方会让步,则这种让步其实就强化了伴侣“生气”的行为。随后的认知行为治疗强调认知对于情绪和行为模式的作用,认知推理能够激发情绪和行为,情绪和行为可以影响认知,改变自我挫败的想法可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ThibautKelley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指出,人们努力使关系中的回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在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都致力于将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在失败的关系中,配偶双方都忙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未能够考虑到如何让彼此快乐。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反应,有问题的自动化思维是随意的、扭曲的推理,而这些问题自我化思维来自个人的图式或核心信念。这些潜在信念是无意识的,会让我们对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的反应都存在偏见。

ThibautKelley的行为交换理论还指出,良好的关系是付出和回报的平衡,良好的关系应该受到积极强化的控制。健康的关系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在冲突出现时有能力去解决。良好的关系也不是自然就有的,它需要双方去学习有效的应对方式。同样的强化物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产生“感觉适应”(厌腻),伴侣需要去发展共同活动或兴趣爱好,让良好关系得到新的强化、持续的强化。

2行为主义的问题解读

从行为主义的视角看,家庭中“症状”的出现,其实是习得的过程。例如父母的屈服或者给予孩子额外关注常常强化孩子发脾气的行为:父母难以对孩子的 “大吵大闹”有统一的反应(如忽视),虽然大多时候孩子哭闹父母都不理会,但是极个别情况下,如孩子吵得特别厉害父母给予了孩子关注,便会形成最具有效力的“间歇性强化”,父母也会因为孩子安静下来而强化了“向孩子屈服”的反应。间歇性强化会让孩子的坏行为就会持续进而演变成一种症状(孩子知道吵闹肯定会有结果的,会一直用“吵”的行为来争取父母的关注),而。不会实施惩罚也可能会导致问题行为延续:如父母在问题行为发生很久之后才给予惩罚、惩罚的方式太温和或惩罚方式过于严重导致孩子产生了更大的负面情绪(如过分批评使得孩子产生了比学习更大的焦虑)。

在亲密关系中,哭泣、唠叨、退缩等厌恶控制(aversive control)也是让关系变得不幸福的主要因素,这样的关系中,伴侣常常转变话题(逃避矛盾),用模糊或批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不良的亲密关系中缺乏对积极行为的强化,诸如生气、烦躁、伤心等因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而得到强化,而像赞美、主动关心等积极行为却没有得到对方的注意(强化)。

认知行为主义指出,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学到一些会破坏关系的图式,这些关于家庭成员的假设是扭曲的:

武断推论:没有证据支持下得出结论。如伴侣晚回消息就觉得伴侣“有其他人了”。

以偏概全:单一事件被解读为固定的模式。如一次表白被拒绝后就认为“女生都不喜欢自己”。

个人化推理: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对他人做出解释。如觉得自己是没有吸引力的,将对方的无意忽视理解为“ta不再喜欢我了”。

非黑即白:经验被解释为都是好的或都是坏的。比如只记得伴侣不好的地方。

读心术:认为没有语言沟通就能够知道他人所思所想。比如以为自己知道伴侣需要什么,或者以为伴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都不多说。

标签化;将行为归因为稳定的人格特质,把行为问题上升到人格层面。如父母看到孩子经常不写作业就认为孩子“生性懒惰”。BartonAlexander指出,不快乐的家庭成员倾向于将问题归因到他人的负面特质上,这种归因让家庭成员觉得生活的控制感是有限的,他人的“不好特质”很难改变。

3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

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的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强化积极的替代行为。如对待总是发脾气的孩子,要忽略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而奖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行为(但有时,孩子的行为是由同伴强化的,可能难以只从家庭里干预)。很多家庭里都只知道“不想要”的行为,却难以表述那些想要增加的行为,面对此种情况,成员需要记录生活中令人愉快的事情寻找到想要强化的积极行为。

3.1父母行为训练

父母行为训练开始前,首先需要对SORKC行为模型进行评估,即刺激(S)、个体状态(O)、目标反应(R)、结果偶然性(KC)。例如,一个孩子想要买玩具,如果父母不买则要大哭。其中,刺激就是玩具,孩子的状态是烦躁,目标行为反应是哭泣,结果偶然性是“当孩子哭得特别厉害时父母会答应孩子买玩具”。在评估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一时刻的反应可能又会成为下一刻的刺激。

父母行为训练主要是使用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赞美、关注、代币或高概率行为(受欢迎的活动如看动画片)等强化物增加孩子的好行为。强化物要在符合预期的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及时性),逐渐提高强化的标准,并在孩子能够规律表现期望反应后转变为间歇性强化增加行为的持久性。操作技术包括行为塑造(强化小步骤的改变)、行为契约(家长在孩子做出改变时自己也要改变的协议)、行为管理(根据儿童的行为给予或拿走奖励)、计时隔离(惩罚孩子坐在角落或送其回房间,如果孩子拒绝,则增加额外的计时隔离时间,最多10分钟,如果孩子还拒绝,则取消孩子的一个特权)。

简单地重复命令孩子其实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无效的方式。

3.2行为夫妻治疗

其实从长远上看,那些具有破坏性的争吵和愤怒的对话不一定是有害的,这些破坏性的交流只是和暂时的关系不满有关,能够预测三年后关系满意度的提高(冲突虽然会让人不难,但却是让人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前兆)。反而是防御、顽固和回避会导致关系的长期恶化。

在关系中,坦诚很重要,但要用伴侣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坦诚表达。比如希望对方做出某种反应,从一个肯定的语句开始会更有效:“我很喜欢你……的方式,另外我希望……”。

 

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沟通方式:

表达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要意识到这只是自己的观点,不是绝对真理。

具体表达:对于自己的需求,要用具体请求的方式表达,而不是一般化的抱怨。如“我需要你能够及时回复我的信息”而不是“你老是不理我”。 从行为交换理论的角度看,良好的关系中需要增加期望行为的频率,具体的做法如要求双方列出希望对方更经常做的三件事。

适当停顿:表达时,也需要给予伴侣回应的机会。

非礼勿入:当伴侣没有准备或者在做其他事情时,不要尝试讨论问题。

倾听:邀请伴侣分享ta的感受,带着理解的意愿倾听。

 

3.3认知取向家庭治疗

认知疗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家庭成员学习如何识别头脑中闪现的自动思维,如“ta不说话了=ta对我很不满”。自动化思维通常反映了潜在的非合理的关于家庭的图式。在修改非合理的图式后,需要选择与修改后的图式相一致的替代行为,观察这一替代行为对关系的影响。

3.4情绪的作用

除了认知和行为,情绪的作用也非常大。比如,焦虑情绪会干扰认知过程,导致负面消极的思维框架产生,让人总是看到事物的黑暗面进而耗损大量精力。悲观情绪会引发悲观的认知过程,导致个体对负面事件选择性注意。用贝克的话,便是“负面框架让人更容易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世界”。

来源:《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认知行为家庭治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