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形陆战机甲,有用

2023-08-19 19:09 作者:蜻蜓飞行团  | 我要投稿

这个话题应该有很多人写过。时间所限,我没看别人的想法,只说我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认识。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履带已经能翻山越岭,为什么要给陆战装备加一双腿。其实腿相比于履带最本质的优势,不是更擅长爬障碍,而是跑步效率高,省能量。因为任何在陆地上运动的东西,它消耗能量都是消耗在与地面的接触上,汽车行驶时的能量消耗在橡胶轮胎与地面接触部位的不断变形上,火车行驶时的能量消耗在车轮与钢轨接触部位的微小的弹性变形上,坦克越野行驶时的能量消耗在履带压实土地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坦克跑一百米就得压一百米,所以能量消耗相对多,而用腿跑步,只会留下一个一个脚印,脚印和脚印之间的土地是不用压的,所以能量消耗相对少。

那如果有一个机器人,那么重,它跑步压的脚印不会比坦克车辙更深吗?耗能不会更大吗?其实这反过来说明,在地面能承受的压强限制下,这种陆战机甲是不能做得像坦克那样重的。这样做会削弱防护性,可是它需要坦克那种程度的防护吗?或者说,未来的武器是装甲防御得了的吗?人形机甲这个概念就不适合堆积防护,反而非常适合提高感知能力和机动能力。这也是我立论为什么是“人形机甲”而不是“虎形”机甲等四足机甲的原因,因为人形虽然个子高,不隐蔽,加速性不如四足,稳定和控制难,但是个子高使它具备非常好的视野,就像瞭望塔一样;在空中侦察视角下人形的投影面积更小,而且坦克车辆只能是坦克车辆的形状,人形可以摆出姿势,破坏自己的识别特征,在森林城市等有掩蔽物环境下伪装效果可以反超;在机动性方面,人形具有更高的奔跑效率,意味着更大的行驶距离,有利于长距离的机动穿插;机器人的控制自有一套理论,但结果都是呆板的运动,而人形可以用驾驶人本身的运动来辅助控制,动作灵活不呆板,利用人体的协调性让机器人的运动既稳定又灵活,几乎是唯一的可行途径。

那需要防护的时候呢?它可以准备一块盾牌。其实与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不同的是,坦克,并不是四周都有很强的防护的,最厚的装甲在炮塔正面和车体正面,其他的部位只能抵挡小口径机关炮的炮弹,尾部的防护一般更弱。坦克其实并不像一个全身披甲的武士,它更像一个拿着盾牌的战士。人形机甲的防护需要这样设置,整个躯干部(里面有人,动力系统,能源系统,信息,控制与操纵设备)外壳需要具有对小口径机关炮的防护能力,头部,手臂,腿脚不需要防护,装备一面大小可防护躯干,防护力相当于坦克正面装甲的小型盾牌,依靠手臂移动改变防护位置,视情况使用大型盾牌。头部无防护是因为头部集中了精密的光学传感器,防护是困难的,防护了效果也不好,为什么手臂和腿脚不需要防护,是因为手臂和腿脚在我的设想中采用的是弹性关节,没有主动力装置,只有控制电机和线缆,防护只需要集中在这些部位,其他的部分是复合材料结构,像武装直升机的桨叶,被子弹穿透后,还能正常工作。

有人说了,这些有什么用,人形机甲那东西,它可能吗?这么说吧,按照现在做机器人的思路,它就是不可能,一万年都不可能。如果一个关节加一个电动机驱动,做一个和人一样大的人形机器人,实现深蹲都很不容易(出自知乎)。当然用减速比很大的电机可以达到足够的扭力实现深蹲,但是那样就不能跑跳了。如果一个这么大的机器人都会面临动力问题,那么像一个机甲那么大的机器人肯定不能跑,走都很难。没错,这就是按照现有思路推导出的结论,直到有一天你想到,弹簧可不可以。

非常有意思的是,结合弹簧驱动机器人,学界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现在做的人形机器人,都不用弹簧。是因为电机在合适的控制下可以实现弹簧的力学性能,从而使得弹簧没有必要吗?还是因为弹簧不好控制呢?我的回答是,用弹簧,但不是一个关节用一个,而是整个串起来,机器人从脚到身体有一个连通的筋,由身体里的主动力装置供给能量,不同的关节需要不同的力,那么就调整筋到关节转轴的距离。这样做既有力量,又可以把力量转化成速度,还能在跑动中回收能量再释放出来(弹簧固有的优势)。

控制方面的问题,如果按照现有的思路解决,那注定又是一个繁琐困难的过程,导致一个单调重复还不一定能满意的结果。为什么不使用一下人与生俱来的平衡感和协调性呢?不只是用人的运动控制机器的运动,是用人处于一个姿态时,使用的肌肉,构成了怎样的一条传力路线,映射到机器人上去,再把机器人各处的受载,反过来加载到人身体上来。让人和机器同步,这样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机器人怎么平衡的问题,人会感到自己的机器身体是正是歪,什么姿势什么动作自然就稳定了协调了,用一个训练有素的驾驶员代替机器人平衡的控制算法,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设想是“人形机甲”而不是“人形机器人”的原因。

人形陆战机甲,有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