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19 批判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9、批判主义
指德国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者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又叫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哲学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要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他说:“我所说的批判不是指对书籍和思想体系的批判,而是指关于可以不依靠任何经验而独立去求得一切知识的那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1]他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用有限的范畴去认识无限的对象[2],正是无批判地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陷入独断和荒谬之中。但是,他离开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不能离开理解(认识、具体研究等等)的过程去理解”[3],“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升到一般。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到水中。”[4]
康德的批判主义,集中表现在他的三部主要哲学著作中,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系统地阐述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提出了所谓先验原理[5]和先验方法。它对认识的三种形态 感性、知性、理性,作了先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规定:感性不能思维,知性不能直观,理性和经验不相干,等等;还为读者制定了一个认识论上的“万灵丹” 先验范畴表[6]。它反复强调知识的二要素论[7];只有现象可知,而物自身[8]不可知;理性只是规定知性原理的能力,不能用理性认识任何有限或无限的对象。列宁说:“康德把认识和客体割裂了开来,从而把人的认识(它的范畴、因果性、以及其他等等)的有限的、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性质当做主观主义,而不是当做观念(=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9]这段话深刻地揭露了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阐述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政治、伦理思想。所谓“实践理性”,就是给人的道德行为规定先天准则的先验的理性。它把社会的人抽象化,说人具有矛盾的两重性的存在,一是作为感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支配;二是作为理性的存在,人可以超脱自然规律,按照理性的原则去行动,表明人有意志的自由。它把实践理性规定的道德律称为绝对命令,按照绝对命令行动,是纯粹出于“义务”,是不顾目的和效果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10]这段话深刻地揭露了康德的政治伦理思想的阶级本质。
康德为了创体系的需要,最后想把现象和自在之物、自由和必然、自然和精神、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人为地联结起来,又提出了《判断力批判》。他自欺欺人地认为有了这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中最薄弱、最贫乏的部分。它宣扬反动的“天才论”和神秘的目的论,连康德在认识论上某些微弱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因素也不见了。它所谓“联结”和“统一”,实际上是把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审美同科学、道德以及人的实践生活的需要都割裂开来,这种观点完全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的。
批判主义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别是它的软弱性、妥协性。批判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起了开端的积极作用,应该予以肯定;但同时还必须看到它所起的“限制‘理性’和巩固信仰”[11]的消极作用。
注:
[1]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
[2] 上帝、灵魂、自由意志。
[3]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20页。
[4]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21页。
[5] 包括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6] 包括量、质、关系、样式四大类的十二个基础范畴。
[7] 即由感性经验和先验范畴才能形成知识。
[8] “自在之物”。
[9]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22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11-212页。
[11]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