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学者大数据视频,揭秘30年来北京、上海顶尖AI人才走向
过去三十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一领域的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近30年来,中国高级AI人才也为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近日,清华大学开发的科技大数据发掘与服务平台Aminer发布了一份针对北京和上海顶尖人工智能人才近30年来的流动报告。

研究显示,北京与国际AI人才在过去30年交流越来越频繁,2019年北京AI学者数量达到10万人,北京正成为国际AI人才中心之一。在2019年,上海AI学者数量也达到了10万人。上海市AI人才的输入总量远大于输出总量,人才持续良性增长。
近30年来,北京、上海AI代表性学者流动情况
AMiner的大数据平台共收录了1.3亿位学者,2.6亿篇论文。报告在此基础上抽取了人工智能顶尖期刊会议26,1277篇学术论文中的具有影响力的14,2154名学者。
该平台通过挖掘这些学者职业生涯与北京和上海的交集,确定了992位与北京有关的学者,3799位与上海有关的高端学者,并人工筛选了31位具有行业、领域、年龄、经历等代表性,且在当年出现工作变动的顶尖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作为当年的代表性学者与北京、上海学者的迁徙同步出现。
以下我们列举了部分AI代表性学者流动情况:
1. 陆奇

迁徙时间:1992
流向:上海→北京
1988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1992 年,留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
2018 年,YC中国创始人陆奇已成立奇绩创坛。
陆奇博士除了在学术界发表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还持有40多项美国专利。他曾在雅虎、微软、百度任职。微软前CEO Steve Ballmer曾表示,「陆奇集资深专业技术知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广泛的商业知识于一身,在业界是非常罕见的奇才。」
2. 沈海寅

迁徙时间:1995
流向:北京→上海
1995 年,担任上海佐竹冷热空调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2009 年,任金山软件集团副总裁,金山安全总裁;
2014 年,创立了智车优行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一直是沈海寅秉承的事业理念:他曾在日本先后创立3家互联网公司。2007年,他创办的日本金山首创杀毒软件免费模式,让金山软件在日本成为知名中国互联网品牌。2014年以天使的身份投资了一群来自互联网及汽车等不同行业的伙伴,创立了智车优行科技有限公司。
3. 朱珑

迁徙时间:2003
流向:美国→上海
2003 年,开始在加州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统计学博士。
2011 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算法竞赛 “ 图像目标检测 ” 项目冠军。
2012 年,回国创办上海依图网络科技。
朱珑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博士,师从Alan Yuille教授从事计算机视觉的统计建模和计算的研究,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获得国际计算机视觉算法竞赛「图像目标检测」项目冠军。无论是师从的导师还是所在的实验室,都在AI领域赫赫有名。
4. 李沐

迁徙时间:2007
流向:上海→美国
2007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ACM 班。
2014 年,百度首席架构师。
2017 年,亚马逊首席科学家。
亚马逊首席科学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著有 IT 畅销书《动手学深度学习》。他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助理教授、创业公司 Marianas Labs 的 CTO 和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的主任研发架构师。他的研究关注分布式系统和 机器学习算法。他在数个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 发表过论文,包括ICML、NIPS、CVPR、OSDI等等。
5. 陈运文

迁徙时间:2008
流向:北京→上海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
2008-2015年,先后在百度、盛大、腾讯等公司负责大数据研发。
2015年,成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公司达观数据。
陈运文是复旦大学博士,计算机技术专家,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和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上海浦东「百人计划」专家 和政协委员,多次参加国际数据挖掘竞赛并获得冠军荣誉,译著有人工智能教材《智能Web算法》。他曾担任盛大文学首席数据官、腾讯文学高级总监、百度核心技术研发工程师。
尽管北京AI人才在研究、应用等领域表现卓越,覆盖全球各大研究机构及产业区域,但是北京的人工智能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据《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现状和需求分析》调研统计,如果按照在全国人工智能招聘岗位北京占 40.3% 的比例来计算,北京在 2030 年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达到 215 万人。
人工智能顶级学者仍然是未来几年的稀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