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应用文写作01 写作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第一节
一、写作的内涵
写作时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它由主体、客体、载体和受体四大系统构成。写作作为一种行为过程,大体包括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一种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过程。写作活动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整体系统,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语言载体和读者受体等系统构成。
1、写作主体
就是文章的作者,他们从一定目的出发,能动地反映外界事物,自觉的进行写作活动。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摄取写作材料、还是感知世界、构思文章布局和运用语言具体创作,写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和统领的地位。写作主体的素质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
2、客体
即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写作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它包括一切被写作主体认识、描摹、评价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从山川草木到社会生活、从事物外貌到内在结构、从他人言语到自我内心,都可以作为写作客体。它是写作的源泉,为主体提供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写作客体受主体反映、支配,同时又对主体有制约、影响作用。
3、写作载体
写作者头脑中的思维和形象,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使之“物化”,语言文字就是主体思维的载体。客观生活和外物经主体的能动反映,再经过一系列的提炼、加工、改造等思维活动,形成写作者的观念和情感,而这一思维过程只能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中介具体地呈现出来。
4、写作受体
既是文章接受对象,我们一般称为读者。由语言文字等符号组成的文章,都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引起他们的共鸣,才能真正实现写作的意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制约着创作者的创作活动,同样,读者的反馈信息又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再创作。作为写作活动中的一个要素,其价值和地位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写作的规律
写作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之间产生了碰撞,触发了写作主体的某种意识或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没有“时”和“事”的刺激,文章就无从“著”和“作”。因此,写作的出发点是“感知”,再到“构思”,最后是“表述”成文,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写作规律。这个过程,也就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
1、感知阶段
当代作家王蒙说:“生活并不能直接化为创作;只有经过作空心灵的吸取、选择、消化、感应、酝酿、裂变、升华、飞跃,就作家心灵的一种负载、力量、火焰以后,作家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写作活动是从感知开始的。列宁说:“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并通过这些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给人的大脑,经过整理综合,形成事物的完整映像。
2、构思阶段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里所说的“神思”就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构思。当写作者选定了写作对象,确定了写作目标之后,就要开始对搜集和感知到的各种零散的材料进行取舍、整理、分析、综合,形成作者的观念和情感,进而确定文章的主题,并选择相应的写作技巧。这是写作的核心阶段,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潜意识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认识。
3、表达阶段
构思是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载体表达出来,也就是写作的“物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运用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编码,将构思的结果系统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包括词语的组合、成句构段、布局谋篇等,它是构思的具体化,也是对构思活动的整理和完善。
三、写作的特点
写作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播、人际沟通的工具。因此,它与其它人类的精神活动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目的性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写作而没有目的,又不求有益于人,这在我是绝对做不到的。”写作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世所用”,都是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尽管写作分为不同类型,但是,各种类型的文章都有自身的作用和目的,如:文艺作品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陶冶人的情操;新闻作品传递信息,针砭时事;实用文服务社会,是人们工作的重要工具。
2、创造性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个体从事的复杂的精神劳动。韩愈说:“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这段话强调了写作活动的独创性。写作的独创性贯穿于整个写作活动之中,在聚材阶段,要善于捕捉、发现新材料,发现别人察觉不到的材料;在构思、表达阶段,文章的立意、结构的谋划、表达方法及语言的运用都要求出新。正如鲁迅所指出:“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
3、综合性
写作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写作活动要求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就写作主体来说,写作涉及到他们的生活、思想、知识和审美等多方面的素养。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写作又要求写作者具备相关的能力,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从写作所反应的对象来看,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4、实践性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既是一种精神劳动,但它的本质是实践性的。从写作的三个阶段来看,写作的发生是写作者感知世界的结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写作者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实践是写作之“本”。另外,写作作为一种行为,必须通过写作实践和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最后,创作出的作品,最终还要经过读者的检验和社会的检验才能体现和实现它的价值。
四、写作的基本概念
1、选材
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任何人,从事任何文体的写作,总是有着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总是要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理解、思想和情感。但这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作者对大量生活现象或历史事实的感知、分析、综合,从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写作学所说的材料是指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事理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例证、数据、名言等等。在不同文体的写作中,材料发挥的作用不同,人们又把材料分为素材、题材和资料。
材料在写作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详细占有材料是形成写作者正确认识的前提;二是客观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表现主题的支柱;三是材料引发创作的冲动;四是材料决定着文章的形式;五是材料是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材料多种多样,既有事实材料、理论材料,也有真实材料和艺术材料,还有中心材料和背景材料等。不同文体,对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要求也有差异,在选材上大体有以下原则:
一是要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二是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三是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四是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五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秦牧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选材要抓住事物‘尖端’部分,好比一棵菜,要摘最嫩的菜芽来炒肉,才上味。一般材料只能炒一般菜,‘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1]由此可见,凡是能够有力地表现、说明、烘托、暗示、印证主题的材料,就要选用;凡是与主题无关,不能表现、说明、烘托、暗示、印证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
2、主题与炼意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认识和中心意思。不同的文体,主题的叫法也不一样。在记叙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称之为主题、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在议论类文章中称之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在说明类文章中称之为中心意思;在实用文中则称之为主旨。主题具有客观性、主观性、时代性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材料比喻为文章的“血肉”,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文章“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主题(意)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写作中的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语言遣用都要围绕主题展开。
炼意就是提炼主题的意思。主题不是写作者自身生成的东西,而是蕴含在材料中。写作者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一篇文章的中心。主题的提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透过事物的表象,发掘事物的本质;其次,选择新的角度,寻觅独特的发现;最后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探索新颖的立意。
3、构思与谋篇
确定了主题之后,写作就进入构思阶段。“构”在这里不仅指结构,而且指整体。“思”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心理活动。构思是写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文学创作及写作是一个系统、开放、循环的过程,在所有环节中,只有构思是纯粹由写作个体产生的。没有构思,写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
构思包括体式的选择和思路梳理两个部分。体式就是一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整体的状貌,也称体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定与其适应的文体形式,是构思谋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体式受材料的制约,各种材料都对体式有一种自然的适应性、选择性.比如,主题以情感抒发为主的,适用诗歌或散文的体式;阐发观点和见解的,可以使用议论文的体式;而介绍经验、筹划工作的,宜于写成应用文等。总而言之,体式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主题相一致,不能随心所欲,任意为之。
思路是写作者为了深化和表达思想认识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路线。思路既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和分析的路线,又是作者安排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依据。理清思路的关键是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掌握它们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规律,有条理由次序地开展思维活动。比如,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按照登山的路线,从上到下,写景抒情,中间再插入与景有关的传说,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再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的基本思路应该与调查的过程相符合,我们搞调查一般是先要找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报告写作的思路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否则就会犯逻辑上的错误。
谋篇就是文章内部组织构造的格局安排,也就是常说的结构。“结”是联结的意思,“构”是构造,合在一起,结构就是指文章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组合与构造。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有多么精良,不管你的目的是多么高尚,如果盖的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1]结构的安排要考虑下面的因素:
(1)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文章是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现实生活、客观事物不管多么曲折复杂,变化多端,实际上它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即事物的条理性认识的愈清楚,愈透辟,反映起来也就愈清晰,愈有层次。因此写文章就是要依据这种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来安排结构。如记叙文的结构,要反映事件及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反映出事件及矛盾冲突的阶段性以及各个阶段的联系。论说文的结构就要反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等等。所以,文章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事理的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就要求在动笔之前对客观事物下一番分析、研究、综合的功夫,努力做到对事物、事理有着比较透彻的认识,这样思路才会清晰,文章结构才会有条不紊。
(2)文章的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灵魂、统帅,文章的结构同样要为主题的表现服务,安排结构就是要把材料恰当的安装到主题的轴心上,把材料组织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文章主旨是“谋篇之主脑”,刘熙载说:“文固要句句字字受命于主脑”(《艺概·文概》)。因此,考虑文章结构的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主次和详略等,都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3)文章的结构要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文章体裁不一,它在表现生活时的角度、容量、表现形式等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如诗歌,其特点在于抒情,其结构特点表现为分行分节,音乐性、节奏感都非常强;而戏剧,其特点在于以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其结构特点表现为分幕分场,必须有贯穿全剧始末的戏剧冲突;电影它是立体的表演艺术,其特点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有着直接地诉诸于人们视觉的生动形象,其结构特点是以“蒙太奇”连接画面,剪辑巧妙,跳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
(4)结构要富于变化创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变化无穷,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此,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其形式无疑也应多姿多彩,变化万千。一篇好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有它的特点,有它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状写事物的特殊本质,描摹事物的独特风貌。
4、表述
表述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采用优化的表达技巧,将写作者的思想具体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结构安排外,“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运用得好,文章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才来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目的。表述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另一方面掌握必要的表达方式。前者强调的是遣词造句能力,后者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解说五种基本表述方法。
五、写作者的能力
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培养和训练。写作是复杂的精神活动,它需要写作者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写作者的基本能力有:
1、 观察能力
观察是写作主体自觉的、有预期目的地认识和理解外在事物的一种感知活动,它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写作主体自觉的、有选择的感知活动,从而获得一定的写作材料。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观察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事物的外部形态和特征,同时还要进一层通过事物外部形态透视其内在本质,通过考察事物的过程发现其运动规律。福楼拜在训练自己的学生莫泊桑时曾提出这样的要求:“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看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的手腕传达出他们的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致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看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1]
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具体表现在对观察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注意力、鉴别力和联想力三个方面。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要学写作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调动自己的注意力,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内心审视,去观察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主体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还要善于从比较中鉴别“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发挥对客体的鉴别能力,以求观察准确。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沟通点,即相近、相似、相关、相应、相反或者在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上。在观察过程中,要极力展开联想,让众多表象进入大脑,形成完整印象,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2、感受能力
感受是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感觉、知觉、表象。
感受能力不仅是写作主体由外向内的摄取能力,而且也是内在心理的加工能力。除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外,写作主体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是构成人类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要提高感知能力,必须训练五官的灵敏度。二是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富生动的土壤。司马迁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作者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多元化的情感体验,要深入到各式各样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体验他们的心理、情感及其独特的表现和细微的变化,以此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第三是要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感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是因为任何感受都是一种心理活动。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心境情绪各有差异,因而也就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自然景色黄昏,有人赞美它色彩斑斓,有人描述它残阳如血。而在诗人闻一多的笔下,黄昏却变成了有生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子:“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喜得满脸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可见,作者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就能从别人认定的外物意蕴中体悟出新的意蕴。
3、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它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从选材炼意到谋篇布局,从表现方法到语言选择以及行文修改等。的思维形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与方法,能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异于他人、优于他人的新的思路、方法、认识、成果的思维。它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的有机的综合,具有敏捷性、概括性、新颖性、深刻性等特性。由于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作者应当精于思、善于思、敏于思。
4、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之一,任何创造(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和精神生产活动中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黑格尔曾明确地指出,“想象是创造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生动新颖的形象性。想象在写作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是:推动构思的进行,突破时空的限制,塑造典型形象等。
一个人想象能力的强弱,与他脑中所贮存的记忆表象的数量和质量有密切关系。他头脑中贮存的表象丰富、深刻,他的想象力就开阔透彻。可以说,想象是扩大了的或重新加以组合了的记忆,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材料和记忆所保存的材料的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因此,作者要提高想象能力,应以深厚的生活积累为基础,力求在自己记忆的仓库里储存更多的信息,以供想象选择、组合、排列,以期获得新的形象。
来源:广东开放大学.2016年04月14日
本专栏原意是为了个人方便查阅,所以不设转载与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