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第一名将之争:从军30多年的李广为何被2年新兵卫青所压制


本期话题
自汉文帝前元十四年从军击胡,李广在此后的30多年里一直是汉军中最声名显赫的将领。
可是这位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其在军界的地位滑落之快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竟然轻而易举地被新兵卫青所取代。揭秘李广与卫青两位名将的竞争过程,胜负易手的关键就在公元前129年的关市诱击战。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下,30万汉军将士伏击匈奴,无功而返。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程路上,谁会是最沉重的失意者?孝武帝吗?诚然,马邑之谋的落空可能会给主和派发动新一轮的舆论攻势提供口实,但历史毕竟宽容了这位年轻的皇帝。
经过这一次的试错,孝武帝就要奏响征胡的凯歌,汉匈战争的天平将不可逆转地向他倾斜。只是历史的温情并不是这样慷慨地赐予所有人,就在孝武帝的宏图大业渐次展开的同时,另一个人的光荣与梦想却在渐行渐远,他就是——李广。

掐指算来,从孝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胡到孝武帝元光二年的马邑之谋,这位将门虎子已经在战场上拼杀了整整33个年头。曾经的青葱少年不知不觉已是两鬓严霜。
先祖李信擒获燕丹的赫赫战功仍然高悬于祖庙,但是他的子孙,空负无双之誉的李广却拿不出哪怕一件彪炳史册的战功来光耀家族的门楣。客观地说,这并不是李广个人的过失。错生在韬光养晦的文景时代,国家保守的对匈战略束缚住了飞将军的双翼:
(孝景帝时)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三十年如一日地在战场上奋力厮杀,没有哪怕一天放弃过对军人荣誉的热烈追求。但在负责外交事务的文官们看来,这却是李广的自负与好战,而这份自负与好战随时可能毁掉文官们苦心维系的和亲局面。于是他们上书皇帝,以爱惜人才的名义要求将李广从战场调离。
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许多年来,李广在汉朝的北疆辗转流离。左突右入的他似乎总在寻找一个缺口,想要打破这股窒息,但命运却悄悄地张开了一张巨网,把他死死地困住。
直到孝武帝上台执政,李广的眼前才闪出一线曙光。新皇帝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废止了汉廷奉行数十年之久的和亲政策,并调集30万大军开赴马邑。舞台已经搭好,李广也被钦点作了主角,只可惜匈奴人的意外“爽约”搅黄了李广的这出压轴戏。
失意而归的李广还不能算老,尚有射虎没石之力,但他无法预知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历史:马邑之谋是李广的第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战场主演,此后他将无可避免地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龙套演员,直至含恨自裁!


悲剧是从5年后的关市诱击战开始的:
自马邑军后五年之秋,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余人。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而匈奴生得广,广后得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公元前129年,对伐胡一事念兹在兹的孝武帝策划了对匈奴人的新一轮攻击行动:虽然上回的马邑之谋让汉、匈两国的和亲关系趋于破灭,但贪财好利的匈奴人毕竟还是舍不下精致的汉朝商品,仍与这个南邻保持着频繁的关市通商,所以这一回,孝武帝便将打击的目标锁定在南下通商的匈奴人以及他们骚扰边境的小股游骑身上。
和马邑之谋类似,此次仍将有四位将军共同参与军事行动,而老将李广的名字赫然在列。但顾视同僚,李广可能会感到某种孤立,因为同时出征的四将军之中只有他李广一人不是“浙江籍黄埔系”:
公孙贺:自潜邸时便随侍孝武帝左右的太子舍人;
公孙敖:护卫孝武帝的骑郎;
卫青:因为家姊卫子夫新受武帝宠幸,故以侍中、太中大夫的身份供职于内廷。

须要特别说明的是,公孙贺此时已经娶了卫青同母异父的大姐卫孺为妻,而公孙敖作骑郎的时候曾经拼死从大长公主刘嫖手里救下了卫青的一条命,并因此受到孝武帝的信用。
换句话说,以卫青为核心,除李广之外的三位将军已经隐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军功集团——和卫尉李广这样的外朝公卿不同,卫青等三位将军都出身于孝武帝身边的私人亲信,并且带有明显的外戚特征。
为什么孝武帝放弃许多元勋宿将不用,却对卫青、公孙敖这样初出茅庐的新兵委以重任?难道真是任人唯亲的私心作祟吗?恐怕,我们还不能遽尔做出这样的论断。要揭秘孝武帝弃故任新的真实原因,我们应该注意到,拍板发动关市诱击战的孝武帝此时仍然背负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作战计划的具体内容已经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和马邑之谋一样,关市诱击战的作战计划也没能突破内线作战的思维局限。也就是说为了规避深入敌后的战争风险,汉军将以关市为诱饵,尽量争取在靠近汉朝边境的地方歼灭匈奴人。
5年前,首次对匈宣战的孝武帝尚显稚嫩,他一股脑儿地将自己所有的注码统统压到了马邑,企图以一场酣畅淋漓的主力会战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匈奴人,结果劳师麋资,天下哓哓,却终于一无所获,只留给朝臣们讥议的话柄。
得到教训的孝武帝不再好高骛远,转而选择了更加务实的策略:不但将主力会战降格为游击作战,大幅削减了兵力规模,而且命四位将军分路出击,绝不再做孤注一掷的赌博——总该有一路人马有所斩获的吧?

这一方面显示出孝武帝的日益成长,但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开战决定迟迟得不到朝廷公卿一致支持的尴尬事实。其实关市诱击战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孝武帝都是一心希望依靠外朝公卿的辅佐来打赢汉匈战争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即位之初下诏李广、程不识两位边将入京,出任九卿卫尉。
但前次的马邑之谋,御史大夫韩安国领衔群臣,阻击孝武帝的开战计划,迫使武帝不得不在战场失算后杀掉谋主王恢以塞悠悠众口。大臣们反战的态度是如此坚决,要想说服他们支持对匈作战,其困难之大,恐怕不亚于在战场上与匈奴人刀兵决胜。
为了摆脱这样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孝武帝不得不考虑绕过外朝公卿,另选一批得力的亲信来负责对匈作战的相关事宜,卫青等亲近侍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在关市诱击战中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关市诱击战的5年后,卫青成功击溃了匈奴右贤王的主力。孝武帝钦命使节拜卫青为大将军,于是一个与外朝公卿分庭抗礼的中朝官僚集团正式成形,而外朝公卿也在汉匈战争中被彻底地边缘化了。当然,那已是后话。

现在让我们把话题再转回到公元前129年关市诱击战发生的当时。命卫青等人为将,证明孝武帝已经起念要撇开外朝,另建中朝。但与李广相较,卫青毕竟资历太浅,孝武帝还不敢冒冒然地把战场主攻的重任交给他。所以卫青一军被摆在了四路征军的最东端,当作偏师来使用。
居中攻坚的任务则由李广来担当:李广一军直出雁门,他的正当面就是阴山山脉。阴山既是匈奴本部的生息之地,单于的主力也时常在此出没。作为此次领军出征的唯一一位外朝大臣,假设李广能够取胜,他就还有资本继续压制卫青等中朝新锐,迟滞他们的崛起。
但以这区区一万骑兵,一旦遭遇占据绝对优势的单于主力,任是李广再有神通,又怎么可能全胜而归呢: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全军覆没,匹马无还,连他本人都差点被虏往匈奴。而与他同出阴山的公孙敖也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带着不足三成的残军铩羽而归。西路的公孙贺从云中出征向西扫荡,兜了一大圈,却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四路大军,两路落败,一路扑空,孝武帝的关市诱击战计划堪堪又要破产了。
可就在失败即将宣告的时候,东路的卫青却传来了报捷的佳音。这既是孝武帝的幸运,更是卫青的幸运。原来李广树大招风。一得到他领军出征的消息,匈奴单于便调主力前去围攻,并向参战部队下达严令说“得李广,必生致之!”匈奴主力被李广所吸引,正为卫青一军拉开了攻击的空挡。卫青从匈奴单于和左贤王的结合部撕开一条口子,长驱直入,第一次让匈奴人尝到了圣地龙城被异军侵入的苦果。
兵至龙城,斩首数百,卫青这个看似不大的胜利却给孝武帝带来了双重的惊喜:它不但挽救了关市诱击战的失败,而且还向朝中的主和派证明了汉军的外线作战能力值得信赖。
原本,卫青接受的作战任务要求他只能在关市附近扫荡小股的匈奴游骑,可是卫青却违令而行,竟能直捣虎穴,耀兵龙城。有了这一次的胜利,往后孝武帝要求汉军走出国门,兵发漠北,主和派还有什么理由质疑和反对呢?

鬼使神差的关市诱击战就这样缓缓地落下了帷幕,只是原本担纲主角的李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做他人嫁衣,令卫青这个龙套演员一战成名。战后,兵败的李广被解除职务,免为庶民,仅靠入财赎罪才勉强逃过了军法的惩罚。将军一去,将星黯淡。
李广的失意更衬托出卫青的崛起之迅速。就在关市诱击战的次年(公元前128年),卫青又在汉朝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孝武帝组织的第一个大规模骑兵军团(为数3万人)在卫青的指挥下自雁门出征,反击匈奴的侵边行动,并成功地斩获了数千敌首。
又过了一年,赋闲的李广再度出山,接替病逝的韩南国出任右北平太守,而此时的卫青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晋封长平侯的他一跃蹿升到了李广必须仰视的高度。汉军第一名将的易主已经不可逆转。
从此往后,大将军卫青还会在讨伐匈奴的征程开创上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而那个偏居于右北平的老兵,则悄无声息地淡忘在了世人的记忆里。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