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中国示好,仍被德国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美国又赢了吗?
对中国来说,应对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措施是如何发展与欧洲的稳定关系,其中与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之间关系又是重中之重。自疫情结束以来,德国总理朔尔茨成为最先访问中国的欧洲领导人之一,随后德国外长也访问了中国。中国外交部门在如何推动中德关系发展上,可以说下足了功夫,也展示了足够多的善意。再加上中德经济几十年来的密切联系,似乎根本找不到两国关系发展的不利关系。
然而,德国政府近日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却无视中国的示好,直接将中国列入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德国人在份最高层次的安全战略中,重点是敌对俄罗斯,称俄罗斯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最大的安全威胁,这在当前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并不令人意外。

对中国的描述非常复杂。一边说中国是伙伴,没有中国,许多最紧迫的全球挑战就无法解决,一边说中国是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对于中国,朔尔茨与拜登的说法一字不差:我们想要的不是脱钩,而是去风险。德国认为中国经济规模还会增加,并将继续融入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进程,但是德国当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德国交部长贝尔伯克也强调,在与北京打交道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现在的问题,中国明明是德国在经济发展上最密切的伙伴,为什么又被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呢?
首先,德国此举与乌克兰危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给中国外交来的负面冲击。德国人所说去风险,主要就是被俄罗斯能源依赖带来的风险所总结的教训。中国明明不是俄罗斯,但是欧盟正在把去风险这个概念套上对华关系上。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缓慢脱钩,是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

其次,德国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推动的结果,是中国实力强大的必然结果。德国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并不等于中德是对手,而是德国在维持价值观的问题上坚定的站在美国一边。
这就是美国绑架欧洲战略全安的必然结果,德国还有美国驻军,又在德国培养了大量代表美国利益的政客,破坏中德关系发展的力量非常强大。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经济实力强大,特别是汽车制造工业的崛起,也的确有可能被德国人看成是一个对手。

最后,中国现在最关切的不是德国人怎么说,而是在去风险的问题上如何做。我们之所以要对德国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因为去风险有着极高的弹性。德国说去风险可能是附和美国的需要,但是也不能排除真的要去风险。标志性事件是看德国人会不会禁止使用华为5G设备。基于中德经济合作的密切程度,德国人更有可能不会远得太远,因为得罪中国受损的是德国和中国,得利的只有美国。
总体而言,在中国外交部门与德国领导层频繁互动的情况下,该国外交战备文件将中国列为系统性对手,证明中欧关系发展面临的风险仍然很高。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太悲观,因为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依附于经济基础,中德关系就没有进一步变坏的充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