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吴觉农与GPT-4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本文不会太大白话,假如有一些刚入门的茶友觉得说的内容前后矛盾、匪夷所思,晦涩难读,请见谅。
这里会分几期讨论几个问题,主要就是“茶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的时代是伟大的转折的时代,我们以及父辈短短一生的时间经历了太多的变化。我们只有适应变化。茶行业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究其本质它真正的大变革还没有到来,而接下来才是真正大变革到来的时候。
在几周之前,如果你问主任,哎看你自媒体内容+客制化产品+俱乐部的形式还挺不错,要不要搞大佬投个资做大做强。主任是肯定拒绝的。事实上也确实有好几个好朋友想投我们,但搞不成。很简单,主任也没想好,说如果做大了,将来这个模式是往那个方向发展。而且很明显的,一旦“做大”很可能意味着每一个茶客收到的服务和产品品质面临考验。所以我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宁可就先小打小闹搞着。
我在开车前往苏州的路上,听音频听到了一些关于GPT4的内容。我的思路好像突然打开了,以前所有没有想通的关节也逐渐清晰。
我似乎看到了未来茶行业真实的景象。我也明白了我们这一棒接力的茶人所要去的方向。
茶其实在历史上总共就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的主角是陆羽。他将茶捧上神坛,让茶从日用品变成文化符号。从此如何做茶,何为好茶,怎么品茶就有了轨范,一切不再是听凭喜好,而是有了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的了。第二次变革的主角是吴觉农以及那个年代黄金一代的茶学家们。从此茶的一切不再是经验化的,茶好坏与否也不再是纯粹的玄学,而是有了科学的框架。我们有了“茶学”这门科学。从内含物质的变化,到育种加工种植,都有了或可证明或可证伪的路径。
然而有趣的是,“茶学”这一理论体系,并没有对传统中国茶进行多么深刻的改造。有一种感觉,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虽然在局部上,茶学还是为茶叶各个环节进行了指导和改良,比如育有一些新品种(而其中大量品种现在看来是不符合茶本有发展方向的,导致很多地方”良种“就是低端的代名词),搞过一些深加工(如茶饮料的兴起)。但在大的范围内,其几乎就没有实质性影响。比如,自清朝以来的六大茶类,中国各地名茶,茶学出现以后也并没有变化,没有出现新的基本茶类,甚至没出现什么新的名茶。好茶还是要上溯到清代皇帝或者是古代文人;加工的方式本质上也只是用机器替代人手,其本质是相同的,所受追捧者往往也不是”新工艺“,而是传统手工制茶。而我们所学的什么茶叶内含物质变化,在写论文时很有用,到实际指导生产时只能说有一定作用,而当地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才是需要敬畏和尊重的。如果不顾那些古老的传统一味按着生化的逻辑去操作,最后是自己吃亏。还有,不论是金骏眉带领的新清饮红茶的风潮,还是普洱茶白茶的兴起,这里面都基本没有”茶学“什么贡献。
以上这种情况造成茶行业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个前现代化的产业。前现代化就是有技术、有设备,比不上有经验和有资源。我占了一片古时候留下来的好山场,有当地传承经验的好师傅,你高科技企业也打不过我。这不仅仅和软件、金融、现代制造业相比看上去原始、奇葩,和农业的其他行当相比也是如此:我们的蔬果,稻米,养殖,哪一个都不是这个模样。就拿茶学系硕士毕业生的薪水和隔壁兽医专业硕士生比较,就能看出巨大的鸿沟。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致使大企业大品牌培育的困难,也有什么”n万茶企干不过一个立顿“等老掉牙的天问,茶客们喝不到想要的好茶,而茶农们好茶卖不出去在那吐槽劣币驱逐良币。是缺乏资金吗?也有大把的资本抱着钱想进来,但是许许多多都是折戟沉沙。
这是当代中国茶业最根本性的天问:为何国茶如此原始,如此混乱。为何有了”茶学“这一科学性的武器,国茶仍然如此原始,如此混乱。
我想如果要深刻回答这一问题,就不能停留在表面,什么人才不足,什么利欲熏心,什么茶叶复杂品类丰富,什么因为气候多变茶叶不确定性大……你对比一下其他的行业,人家造手机复杂多了,金融不确定性更大,怎么就不会出现原始和落后?我们要回归到茶的本质,就是茶到底是什么,茶为什么是茶,茶有何特殊性。
茶首先是农产品茶鲜叶加工而成的,提供给产业足够高品质又足够数量的鲜叶是茶行业的关键之一,那么为什么极难做到?因为认知问题——从业者不仅仅不知道怎么创造好鲜叶,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好鲜叶“。这一点你看b站的数码博主。装机猿大哥虽然你让他自己手搓个CPU他实在做不出来,但是让他告诉你这个U好不好他有一整套办法,一堆跑分软件和实测,就能告诉你这个U好不好,性能高不高,功耗低不低,散热烂不烂甚至大小核调度有没有问题和bug都能测出来。那么现在我手上有一百斤鲜叶,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它的评估呢?这里的知道不知道”好鲜叶“不是模糊的说好或者不好,而是能给出指标,给出数据或者给出有意义评估的。没有指标,又何谈改进呢?
对比同样是农产品的大米,西瓜,西红柿,牛肉。我们会很明确的理解它的一些基础指标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食物基础作用是”提供身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如大米需要提供淀粉和蛋白质。西瓜提供糖,各种纤维素微量元素,西红柿提供的各种维生素,牛肉里面提供大量的动物蛋白。这些都是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而茶基础提供的物质是什么呢?看过我视频的朋友才知道,是咖啡碱。对不是什么茶多酚,不是什么氨基酸,也不是芳香油。是咖啡碱。这就好像白酒主要提供酒,而烟草提供尼古丁。茶叶、咖啡、可可这三种饮料的基础提供就是提供咖啡碱。这当然并不是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而是人体bug:成瘾物质。人一般只喜欢摄入两种物质,一就是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比如糖盐油脂,二就是卡bug的成瘾物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就可以批量化工业化生产。事实上,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许许多多的国外红茶以及国内大量的大宗茶它的阶段就在基础阶段,这些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品饮者提供有味道的水——同时水里有点使人小欣快的咖啡碱。那么如果你觉得苦,不好喝,加点糖或者奶就好,实在不行加点食用香精或者香料。总是能好喝的。这个阶段是可以搞类似堆料的方法的。西瓜不够甜,我就改良品种,增加水肥,让西瓜变甜。
顺便说一句,所谓浓强鲜,是以前对红茶的要求。这个很多人没讲对,浓是滋味浓,就是茶味足够浓或者说苦涩感足,强则是指茶力强,咖啡碱那种茶力强。鲜就是鲜度高,有鲜爽口感。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其实还是很容易规模化生产茶叶的,浓就是多酚高,强就是咖啡碱高,鲜就是氨基酸保留高以及茶黄素、黄酮等爽口物质高。这个也可以“跑分”的,跑了分就有指标,就可以靠育种种植加工逐步优化。然后把茶做的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大量。事实上印度等国的茶产业就是这样起来的。
所以在吴觉农那一代茶学家搞了茶学以后,第一个方向就是这样:用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品种,更大的产量,进行大范围的种植,然后产生廉价、可靠的咖啡碱供应。(听着像种罂粟和烟草?但茶叶确实是一堆卡bug的成瘾品里最健康的。)所以现在看以前的“良种”,都是一样:抗逆性强,产量高,持嫩性强。其实这里面功绩还是非常大的,很快让大量中国人喝上了茶,至少在我小时候,父亲就能用几元钱买到廉价的茉莉花茶喝了。
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以后,问题则突然转向了,变成了好不好喝的问题。要说这事大家把刚说的那位同志忘了——陆羽啊,茶圣同志一生就是希望给茶拔高,让它脱离低级的嗑药趣味,变成一种审美,一种文化意趣。但由于生产力所限,这带审美的玩意能且只能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就是所谓统治阶级、食利阶层流行,老百姓那只能停留在让水有点味解渴并提神。但这玩意扎根在中国整个文化里面,一旦茶够喝了,马上就回去找茶圣了,要寻找香气滋味的审美意趣了。而实际上,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到了一个阶段的标志。大米,要吃有米香的有嚼劲的五常,西瓜要吃带清甜清香的麒麟瓜,西红柿要老味道的,牛肉要吃散养小黄牛,甚至吃牦牛、和牛……我把这种现象叫吃饱了撑的。就当你需要摄入的营养素足够以后,剩下的就和营养和内含物质无关了。这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一下子转入了下一个模式和行当,这和几千年传统农业(几千年我们都没真的吃饱,谢谢袁隆平等前辈)都不一样的一种行当。所以所谓大变革,其大背景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民都吃饱了撑着,再要就不是要营养元素了,而是其他的什么了。
深入的想,也就是说陆羽是在贵族世界里搞茶叶审美(虽然他恰恰说茶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然而肯定不是指干农活的体力劳动者),然后当代茶圣吴觉农与黄金一代则是伴随着新中国大发展设法将量先管够,而现在这个阶段则是要让亿万老百姓都开始过有茶叶审美的贵族生活,古今茶圣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平行宇宙,现在这俩宇宙终于要交汇了。
那么好了,我们对茶的要求从:廉价大批量有味有劲儿,一下过渡到有审美。这一波属实给整个产业整不会了。你以为就茶叶整不会?我就问你为啥茅台股份涨成那样。酒行业也整不会!以前都埋头做廉价大批量辣又有劲儿的二锅头,现在一下需求有香型回韵的了,一看就茅台一枝独秀,别人仿还仿不来。大米也一样啊,五常好,可市场上真五常有多少?牛肉,好像一下就中国牛很难找到好吃的,得吃和牛,一样乱,和茶叶没区别。
这是一次本质的转移——茶叶从提供咖啡碱为核心,转向提供嗅觉味觉的品感审美为核心。就好像数码up主转型游戏up主,以前那套跑分拿来说游戏就不行了,游戏得好玩,而怎样才是好玩,这又得细细钻研,不仅仅钻研游戏还得了解文化和人性。我们“品茶”的消费,其本质就不是消费它里面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而是它里面香气滋味的审美意趣——按照物质还是信息的分类,这是信息,是软件。品茶消费的是信息,是软件,不是物质。只是这些信息附着在物质上得以表现。这些信息是谁附着上去的呢?大自然靠碰巧,有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则是一代代茶人他们不断改良茶品的审美意趣,附着上去的。所以当代新型茶叶产供销,实际上是以物质为载体,本质是出售附着在上面的信息(广义的信息infometion),而消费者消费这些信息,获得审美满足。
注意我这里要防止一些读者看不明白,认为我说的“信息”指茶叶的故事啊炒作的什么保健功能啊什么稀缺性啊大师作啊这些信息。不是这个意思,我这里说的信息就是制作者通过调整品种、种植、制作、冲泡方式引导等,最后传递出来的香气滋味感受信息。它可能是被有意创作的,也可能是无意天成,但是有这么个过程。而茶这种物质,仅是其载体。退一万步说,哪天脑机接口成熟了,我在这边创造香气滋味你那边就感受到了,茶这个载体都可以不用。这是极限化的比喻。到那时我们生理和精神就真的完全各干各的不需要载体了。现在暂时还脱离不了这个载体。
想明白了这第一个小问题,就是茶从提供咖啡碱物质的玩意,变成了审美信息的载体。我们就来聊第二个小问题:信息信噪比、衰减与损耗。这个信息论的问题大家自行了解,总之在我观察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时对茶香气滋味信息的反馈,实际上要通过渠道到销售者,销售者再慢慢到制作者,制作者在到种植者……这里面信息的扭曲,噪音,衰减非常严重,而且非常滞后。就拿一些过度轻发酵乌龙茶(比如铁观音)来说,客户端虽然觉得哎,清新花香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有经验的茶客就会判断说比较刺激不能喝多不能太浓喝。但市场的反馈仅以价格信息供需信息的形式向上传导,好到了卖家,那当然是赶快卖,有新市场客群开拓出来了,到了制作那赶紧学做轻发酵啊,然后到了种植那里,哦那老枞就不适合啊,砍了种新枞啊。等到市场反馈说哎这东西不太行慢慢大家都不喝了还是传统一点的好,这个信息传递到源头已经几年过去了,几年好像赚到了点钱,但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树和生态要变回原来那种很难,二是名声变坏了要想重新建设信心品牌很难。这就是所谓信息的衰减、损失与滞后。这里面茶商甚至起到了信息的阻隔作用,自然的希望信息不透明以获取短期利润是很难指责的一种商业倾向——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条件下,不追求短期收益而追求长期收益的茶商可能都饿死了。
所以既然这是一场信息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过程,那就不是工业化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信息化才能解决的问题。工业化,大规模农场,石油农业,机械化只能解决纯物质层面问题,解决不了审美信息问题。什么中国茶叶现在就是大规模农场不够啦工业化程度不足啦,机械化程度不高啦,这都没对。现在要解决中国茶叶“结构性产能过剩”——烂茶太多,好茶不够的问题,不是靠工业化。工业化烂茶会更多。而是依靠信息化技术来组织茶叶生产、流通、销售。曾鸣说过,一个产业仨阶段,首先说数字化,然后是网络化,最后是智能化。中国茶叶现在第一个步骤就是数字化,然后把它网络化连通起来,再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降低整个系统的信息衰减和损耗,并形成一个自优化的大循环。
我在了解GPT4之前对人工智能想象的上限仅仅停留在比如抖音知道我喜欢白丝还是黑丝,推荐的时候会有侧重这个层次。但是现在看到GPT4这个档次的人工智能我逐渐感觉到,对于信息处理的能力,人工智能很快就会远超人类。所以很多信息应该交由人工智能去处理。也就是比如说,茶客啰里八嗦说半个小时这个茶喝了啥感觉啥感觉,这些信息,以前只能由客服来记录要点,逐渐向上传递,然后帮他推荐产品,未来这些工作肯定是大语言模型在做。这些信息和上游的制作工艺,种植情况等等数据,是有可能跑在一个数据平台,来进行互相沟通调整和协作的。可能说茶叶大家比较陌生,我们说衣服,那么我们扫描客户的身材体型,然后她聊起来什么场合,大概穿起来什么感觉,有什么爱好,巴拉巴拉,然后AI会做出四五个设计效果图,那么她挑选一个,付款,后端从面料制作,印染,到裁剪,缝制。可能最快,在客户回到家时,包裹送上门,直接试穿,就是她要的那种款式衣服。整个这个过程可能不需要一个工作人员的参与,ai会自动拆解客户的全部信息并且进行处理。同样的,茶的多样性也是如此,只是周期稍微长一些,但本质是类似的,大语言模型就是未来的刘主任,它负责和每一个茶客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审美等等。然后给他们推荐有竞争力的茶品。向上,它又管理着加工和鲜叶。现在这个工作就是主任本人在做:我负责了解茶客的口感喜好,然后负责找茶选茶,负责推荐产品,还要向上管理哪一块产地的茶适合做什么,哪个师傅会做哪些工艺。但这样就出现了发展瓶颈了,主任每天能服务的客户是有限的,每年能去的原产地搞的好产品也是有限的,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茶客需求呢?增加客服,增加产品经理固然是可以的,但除了成本上升以外,还有就是信息损耗和弱化。那么现在我清楚了,在人工智能告诉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应该去大量练习可重复可形成套路的内容,这部分未来交由GPT们来做,我们着重在产品的数据化,茶园的资源挖掘,品种多样性,工艺创新方面进行发力,而沟通和匹配的工作完全可以由AI来辅助完成,在上游,AI就会给出很多客户有可能感兴趣的香气滋味审美范式,而建议如何通过茶叶技术实现它。看,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茶学和实际茶行业生产结合不起来的问题,通过AI技术的参与,它突然就能结合在一起了。茶学所有的知识就是在于研究清楚如何通过育种种植加工等许多手段去产生各种各样的风味审美信息。再通过AI算法将合适的口味匹配推荐给合适的人。这种效率的提高是惊人的,其增长的上限是巨大的。它叠了“茶学”和“AI”两层buff。
我们要学会运用AI而不是惧怕它。它可能一时半会提供的情感价值赶不上主任,主任可以和你聊感情聊人生,但它对你需求处理匹配产品的能力以及效率肯定超过一百个主任。
在这种AI基础功能作为普适性廉价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建成以前,我们就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演和发展,然后一旦时机成熟,这个业务就会扶摇直上。就好像电子商务一定要等到宽带成熟,短视频移动支付一定要等到4G、5G成熟一样。很多构想现在就是构想,自己弄不现实也弄不了,但这些东西将会成为基础设施。我们的业务形态最终是基于这种基础设施的。
所以现在如果还有哪个大佬想给点投资,主任觉得可以。当知道终点在哪,那么一步步的从终点反推回来,有大量基础的工作要做:内容矩阵的构建,原产地信息的收集与完备,制作技术的基础调研和干预能力的增长,思域流量池的建设,客户服务能力的延展,以及产品能力的逐步增强——然后具体表现在团队的建设,业务量的增长。这还真是个挺好的项目,有未来,没有天花板,能看到指数型增长的希望,但没进入风口前现阶段也很明显看着是有盈利能力的,而不是那种传统互联网企业先砸钱等用户足够多再设法变现的。所以既然有盈利能力,就比较好办——有人投资,就走的快一点,没人投资,就走的慢一点。仅此而已。不会像一些项目没人投资烧钱就做不下去。
这文章不是拉投资的,哪个大佬这么闲看这么奇葩又臭又长的文章来决定投资呢。我只是想说我想通了这件事的整体走向,前因后果。通过人工智能的加持,让机器变成新时代的陆羽,它会比我们所有人更理解茶客们五花八门的分布式的茶文化审美需求——而不是因为脑子算力带宽不足的原因,将这些需求看成是集中的统一的同质化的。然后将这种需求在上游匹配并落实。我现在完全相信这一天的到来,因为以上所有的环节人类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实质瓶颈了,只是技术需要钱需要时间来普惠到每个人每个行业而已。
我再强调一遍,这不是主任写的科幻小说,这不是编造的乌托邦。这已经是确定了很快就会到来的行业趋势,看懂抓住就上车,否则就被淘汰。
这一天不远了。
【第一部分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