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日韩竞赛铜奖作品分享:与河之约—基于淤泥处理装置的汇潮景观再生 | Needle项目分

2021-04-19 20:32 作者:Needle设计空间站  | 我要投稿


与河之约

基于淤泥处理装置的汇潮景观再生


作者|李鑫 钱蕾西 韩静怡 王可欣 王馨艺
指导教师|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



前期准备
时间安排


本次竞赛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竞赛资料,收集资料和破题口,线上头脑风暴等,最后可能用3-4天(其实在定下选址以及构思期间也有出图,最后排版的时间是三四天)集中排图。


校园文化和市民精神相呼应

理解题目

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我组仔细阅读原题目,并提取其中关键词进行梳理。

原题目

关键词

研究过程


针对以上关键词进行资料收集,以“内河”和“文化遗产”等为关键条件筛选合适的地块,并探究其所存在的问题。

研究过程

与此同时,组内其他成员收集历年竞赛获奖信息,参考优秀解决方案为破题和制图提供灵感。针对本次竞赛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收集。

灵感来源



设计介绍
Background

福州是当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闽江下游,城市营建依托自然水系,城市因水而兴,形成了人水关系平衡的局面。

山体汇水贯穿城市而形成的内河与闽江之水相接,在闽江涨水时,江河之水交融置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航运提供了便利,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汇潮景观”。

涨潮时,闽江之水涌入,大家挑水吃,保证饮用水的清洁;退潮后,人们在内河中洗衣服、洗米洗菜。内河中淤积的泥沙,在退潮后定时清理,将淤泥作为泥灶的制作原料。

内河承载了一代代福州人的生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福州的“内河文化”,是福州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城市快速发展下,内河承载的功能逐渐丧失,曾经和谐的人水关系逐渐失衡,内河及其周边的古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遗产作用也逐渐被人忽略。


Issues to be addressed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内河变窄,河道不断淤积,影响和潮汐的水动力,使内河与闽江之水置换出现问题,内河的污水不能顺利置换,产生沉积,城市内部的汇潮景观消失;
水体中溶氧量不足,河水发臭河流污染,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内河成为城市中的消极空间,人水关系恶化,“内河文化”作为福州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暗淡。

Strategy


从生态、生活与文化遗产三个方面提出策略,使城市内河文化如汇潮般重生。
通过对内河进行一系列的生态措施改善,提升水质,使汇潮景观在城市内部重现。

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景观化处理,使内河承载多样的活动与功能,内河重新融入日常生活中;
挖掘城市历史底蕴,传承当地的手工文化与内河文化,对内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建筑与设施进行转换再利用,激活文化遗产的活力,带动城市文化发展。

古今对比

将福州内河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构建内河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网络和联系。

流程图


Innovations


找到现状人水恶劣关系的突破口—淤泥,对河道进行局部改造,改变水流冲刷,进行河道清淤收集淤泥,利用淤泥与汇潮的水动力进行发电,用于滨水活动及便民设施的电力供给、增加水体曝氧。

同时借鉴古人智慧,将清洁后的淤泥进行制砖处理,用于周边的绿网建设,加强人河关系;进行功能的古今转换,根据现代城市生活需求,赋予河道与周边古迹的功能,激活城市各类人群生活,应对现在及未来城市发展需求,体现河流传统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形成人-水-城的和谐关系。

总平面

点平面

装置原理



完整图纸

竞赛经验分享


中日韩竞赛铜奖作品分享:与河之约—基于淤泥处理装置的汇潮景观再生 | Needle项目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