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史笔记16 柏拉图

2023-08-13 22:19 作者:惜懿大鸽子  | 我要投稿

哲学史笔记16 柏拉图(前427→前347) 思想来源、什么是理念、理念世界的结构、理念与神创世界及其神正论、认识论、不同的认识对象、辩证法:定义与通种论、理想国 前言: 我试着去读不同的中文书,试图在其中能找到一个脉络,来理清楚柏拉图所使用的一些话语,我感到了阅读哲学所需要的,似乎是一种在整个体系中去把握术语在哪个位置的能力。 如对于感性事物的描述,在我所使用的课本中被描述为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而在原著选读中,称作实在与非实。倒不是说有什么不对,而是对于初学哲学的人来说,需要的可能是一脉相承的一种术语,我认为这里的感性与真实的对立,就是沿袭巴门尼德,而在原著选读中,巴门尼德的术语也是翻译为存在者和非存在者。所以无论是对于巴门尼德、柏拉图还是其他,如果一个概念的意义大抵相同,或者是有一定的沿袭,我更喜欢用原有的概念表述,或者重新列出,一是方便理解,二是有一个继承的关系。 而对于第一段说的话的意义在于,很难去从82版的《巴曼尼德斯》篇去看出柏拉图的思辨,或许问题在我。 1、思想来源: a、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b、毕达哥拉斯:一切感性事物(具体事物、个别事物、感官、感觉)都是临摹“数”。 c、巴门尼德:存在者是不变不动的;思维对象与存在者具有同一性。 d、柏拉图在伦理秩序中寻求定义、是什么。 2、什么是理念: 柏拉图将思维的对象称作理念,但是,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的,也是独立于人的头脑的。 因为理念也是固定的(或者叫客观的),不会因为思维而改变,如马的理念不会因为你给它加上翅膀而改变马的理念;红色不会因为你想让他不是红色而让蓝色变成红色。 在课本里:理念=普遍的概念=共相=形式,只是侧重不同。 在具体事物与理念的关系上,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分有理念,或者叫临摹理念,如工匠制作具体的桌子,就是参照桌子的理念进行临摹的结果。 所以他说尽管各种各样的桌子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分有了桌子的理念。但正是因为具体桌子只是临摹理念桌子,所以也是不完美的。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让“理念”与苏格拉底的“定义”做对比: 1)“定义”的追寻对象在于城邦的伦理秩序,而且没有被提到一个;“理念”被扩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见理念世界的结构)。 2)在苏格拉底那里,“定义”没有与个别事物区分开,“定义”只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之中;而在柏拉图这,“理念”独立于个别事物,也独立于思维,即是说即使我们不思维理念,理念也会作为xx本身维持着等级秩序。 3、理念世界的结构: 我们说理念是具体事物本身,而具体事物只是对理念的临摹,就有了第一个等级序列——理念高于具体事物,具体事物趋于理念。 而在理念内部,也有这样的趋向,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善”的思想,而且把善认为是最高的理念,同时也是其他理念的摹本,即其他理念都趋向于善,而根据趋向程度不同,又将理念分为: 1)自然物的理念,如马、石头、人。 是天生最不接近善的。 2)人造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 通过回忆理念而临摹理念。 3)数学的理念,如圆、方形、三角形。 接近于理念,但要依赖于图像。 4)范畴意义上的理念,如存在与非存在,同和异。 接近于理念,不用依赖于图像,但是可以在概念下明确其定义。 5)伦理领域的,如美、勇敢、正义。 接近于理念,不用依赖于图像,但是无法明确其定义。 6)善的理念 所以在理念的内部,各种理念都趋向于善,而在善之外,各自个别事物都趋向于理念。 (个别事物——理念:其他理念——善) 就形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井然有序的结构了。 4、神创世界与神正论、存在与非存在: 柏拉图的神创论基于理念的结构: 他认为神并没有创造构成构成事物的动力(善),也没有创造构成事物的元素(柏拉图所说的原式混沌的物质),而只是在善的指引下,把理念赋予原始物质——就理念被赋予原始物质而言,便是形式。 又或者,理念或许就是神的思维,它依照善的改造原始物质,所以既有理念趋于善,又有个别事物趋于理念,而得到理念的事物又有了形式,成了个别事物。 (元素=素材=质料,就其为构成宇宙的东西的时候,如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 得到形式的诸原始物质便成了个别事物,于是柏拉图对于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就有了新的认识。 1)理念是真实的存在,是存在者。 2)原始物质与理念无关,是非存在者。 3)个别事物居于存在者与非存在者之间,就其分有理念而得到了形式而言,它是存在者;就其由原始物质构成而言,它是非存在者。 于是又有了一组关系:理念——个别事物——原始物质。 神正论便是以上述的神创世为基础的,对于柏拉图来说,神既然是至善的,那么善的东西就不会嫉妒任何东西,因此它使一切都与它相似。于是,神根据善的原则改造出世界,将生命与灵魂赋予世界,用秩序统辖万事万物,让日月星辰绕着地球转动,又让有灵魂的人居住在地球上,一定是有其目的的。(关系可见后) 5、认识论:何为认识、学习 柏拉图表现出一种灵魂转世的观念,以契合他的回忆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提到过苏格拉底认为人(灵魂)曾经是生活在定义的世界的,只是被束缚到这身体上,才忘记了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的观点与其类似,他也认为灵魂是来自理念世界的,只是由于受到了肉体的蒙蔽,才要重新“学习”,这里的学习对于柏拉图来说就是回忆。 他说如果我们不是天生就有“同本身”这个理念,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为什么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相同呢?同样的,如果我们不是天生具有“美本身”这个理念,那么我们又怎么会断定一个东西是美的呢? 对于经验(还在说感觉事物、感性事物,或者说就个别事物的作用,或者说苏格拉底所说的意见),柏拉图认为: 1)虽然知识不来自于经验,但经验可以帮助刺激人去回忆其知识。 2)通过在事后对于经验的回想并不是在回想经验,而是在回想知识(它本身),如你第一次见到马,事后进行回忆时,想到的是“马本身”,而不是具体的马。 3)回忆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见6、认识的对象和知识的划分) 于此,柏拉图认为的认识和学习就是回忆,只是通过个别事物回忆起理念的过程。 6、认识的对象和知识的划分: 为了说明知识的不同阶段(回忆的上升过程),柏拉图将知识划分为“可知世界”的知识和“可感世界”的知识,前者指主要通过思维来知的对象,后者指主要通过感官来感的对象,所对应的便是神创世界的三个部分:存在者(理念)——既存在又不存在者(个别事物)——非存在者(原始物质),于是在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知世界。 对于可感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对于可知世界的知识是真理,在意见和真理之外还有无知。 意见又分为想象和信念,真理又分为理智和理性。

现在来分别解释一下: 1)理性:理性便是纯粹的理念,不以假设为起点或者需要图像的辅助。 2)理智:柏拉图认为数理的对象也是理念,但是由于数理的对象离不开图像和假设,所以是不纯粹的理念。 3)信念:信念便是对于一般的个别事物、感官对象的知识。 4)想象:想象是信念的影子,如事物在水中的倒影、水中的映像。 所以,上升的路径便是:想象→信念→理智→理性。 7、柏拉图的辩证法: 在上面,柏拉图区分了认识纯粹理念的知识,于是为了研究纯粹理论,也就是理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柏拉图便使用了一种叫做辩证法的方法。 主要收录于《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 他主张在考察一个概念时,同时要考虑它的相反状况:如当考察“一”时,不光要假设“一”“存在”,也要假设“一”“不存在”。不同于芝诺,柏拉图并不认为否认了多,便只有“一”了。 为了证明不过孤立的考察“多”是荒谬的,孤立的,它基于理念体系做了如下两个证明: 1)若“一”“存在”,那么它只能是“一”,所以它不能是多于“一”的东西,因此它只能是它本身,因此我们只能是“一”“是”“一”,但这样就意味着有了“一”和“相同”两个理念,但于是“一”也就不再是“一”,所以“一”不能与自身同一,而维持“一”。 2)同理,也不能说“一”“存在”,因为当说到“一”“存在”时,就有了两个部分:“一”和“存在”,其中每一个“一”又都是“一”和“存在”,便有无数的“一”,便是“多”了。 在《巴门尼德篇》,柏拉图并未找到解决的办法,但在《智者篇》,他提出了通种论,试图在对立的双方找到一个更高的,能够同时带有相反两个理念的种。 如柏拉图上述关于“一”的悖论与芝诺的“多的悖论”就构成了,一对对立。 我们可以说“一”不是“多”,就使“一”和“多”通过“不是”建立了联系,既在“非存在物”的情况下,“一”和“多”可以消除这种对立。 8、理想国: 与柏拉图的理念体系和认识论相对应的,他提出了一种等级分明的政治制度。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本性)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意志、欲望,它们分别对应了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城邦的阶层也以此划分:智慧对应于统治者,勇敢对应着保卫者,节制对应着劳动者。而当每个阶层能够发挥各自的德性,恪尽职守时,便有了和谐的秩序——正义。 同时,他说掌握了智慧的人是最接近“善”的人,那只有哲学家,所以必须由哲学家来作为统治者,将哲学与政治学相结合,城邦能得到安宁。

哲学史笔记16 柏拉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