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辅导儿童写作业的4个必要学习习惯

家长辅导儿童写作业的4个必要学习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有这样的现象,20分钟作业还没写好,下死命令3分钟内必须写好。3分钟到了写好了,可字一塌糊涂。这时我们就疑惑了:是要质量还是要速度?
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可以用“对不对”“快不快”“好不好”三个层次来进行衡量。“对不对”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对了,才能达到作业的目的。“快不快”是在做对的基础上的速度和效率要求。“好不好”是对作业目的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主要是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书写良好的数学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要字迹要工整、清晰。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等等都要规范,该用直尺要用直尺,该用圆规就得用圆规,该空行的要空行。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书写不规范,就很有可能看错数字或符号,导致计算的无谓失误。我们每次批改作业,发现不按格式书写或出现错误,都要用恰当的记号指出作业中的错误,要求学生“有错必纠”,及时订正。放过他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姿势正确。当然就不必说了!

二、养成审题的好习惯
在每一次知识检测中,许多的老师对试卷进行分析时,都有这么一句话:审题不清。学生在作业时往往会提笔就做,不去认真的读题、审题、分析,而是“想当然”、“老师讲过”或“我会做的”,这样往往会严重影响作业质量。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要分以下几步:第一步:初步读题,找出题中所含数学信息;第二步:简化条件,整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三步:找准关键词,标记数量关系;此外,适当地进行对比,促使学生认真审题。
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常为了抓紧课堂40分钟,往往把题目的要求自己一手包办,代替学生读题,仔细地帮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没有让学生养成独自审题的习惯,部分学生已经依赖了他人的讲解,所以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对要求理解不深不透,考试的时候自己对于题目的分析理解能力自然会下降。在审题习惯的培养上,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懒”老师,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自完成,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三、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草稿有以下三个特点:
1.腹稿多,草稿少。低年级由于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依据“心算”就能解答好数学题。可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增大,思维层次变多,有相当一部分题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确解答的。可是,有些学生却还在用低年级的方法,试图一下子就能把题解出,常发现连老师都口算不出的题,有的学生就在那慢慢想,然后写出一个大概的结果,以致出现了大量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错误。
2.计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束。可以发现草稿上密密麻麻,各种计算草稿很多,而很少有分析的关系式、线段图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3.随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规范的少。草稿适当“草”些无妨,但有些学生没有专门的草稿本,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有的在作业空白处、课本上打草稿,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解决方法
1.让学生备好专用的草稿本子。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育学生草稿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要求,依次排列,字迹清楚、规范。
3.引导学生对思考难度较大、解题步骤较多的问题,借助草稿来分析思考,发挥草稿的分析功能。
4.教师经常检查评价学生草稿纸,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表扬、评比、展览优秀草稿本,引导大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如同耕作,不能只讲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很多同学习惯是做完就行,不求其正确性,就连解方程,这种非常方便检验的题型也懒得去检查,更不用说其它题目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说明这部分同学做事不够严谨、缜密。
也有很多的学生在答题后,不是没有去检查,而是“不会”检查。常听孩子考试卷后交流:我查了5遍!很多孩子看上去是在“拼命”地检查,如果教师仔细观察或者向他们进行询问时,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是用眼睛看来看去,内心的思维却总是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老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模式当中,因此这种检查就变成“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意义,也毫无效果。

检查数学作业的方法
一是检验法,把演算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里看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二是逐查法,不仅从开始的设、解题过程逐步进行推导,还要看题目的抄写、数字的使用是否正确;
三是逆查法,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看是否能回到题目原先的已知条件。对于解答计算题类型的题目更简单了:遮住答案,重新计算一遍。
另外两点我认为很重要:一要估算的加强,就是算完之后,粗略看一下,结果在不在估算的范围之内,如“298×0.52”,可以看成300的一半是多少,即结果应该在150左右,如果出入过大,就肯定是算错了;二要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判断其结果的合理性,比如:“比如四年级23.5人参加了校运动会”、“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千克”、“小明的身高是1.55厘米”等等。

帮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是一个过程,而且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初级阶段,也就是最开始时,不仅要让孩子明确检查的意义,还应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并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
中级阶段,可以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但同时还留些空白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再后来,告诉孩子有几处错误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高级阶段,只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要强调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发现并全部改正,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