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城中的惊险谍战:历史上的“穿山甲”是怎样落网的

说到穿山甲,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要数陆二喜的鬼畜名场面。但你可知道,在解放初的河南固始县,真的发生了类似的惊险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时任固始县县委书记的李晓明,便是后来全国闻名的《平原枪声》一书的作者。

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河南固始县。经过两年多的剿匪斗争,我军基本肃清了固始县境内的土匪武装,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倒押金、反恶霸运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李晓明经常借住在试点区附近的一户人家里。突然有一天,一个生人登门拜访。他便是房东家里的长子孙济冠。他自称原先在张轸部队当副官,部队起义后被遣散回家,并出示了相关证件。起初李晓明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便安排孙济冠去县公安局登记了事。

然而,这个孙济冠实际上是敌军派遣的特务,借着所谓“地下军十二支队司令”的头衔秘密活动起来,到处联络原先的伪官吏。短短几个月里,封了二三十名营长、连长,还封了固始县的县长、警察局长,可谓是志在必得。当然,孙济冠气焰如此嚣张并非完全出于果脯夜郎自大的传统,还因为他手上捏着一张王牌:那就是在县委会中潜伏的卧底:钟炊事员。

钟炊事员手里有孙济冠给的一包毒药,任务是把县委几个负责人毒死,给城外的叛乱分子提供时机。但他一直没有机会下手,这并非像名场面里那样,是因大意被发现了。真正的原因十分黑色幽默:县委的领导干部过惯了部队里风餐露宿的生活,还没适应地方的正规生活。到食堂吃饭的时间有人早,有人晚,总聚不在一起。如果不能把县委负责人“一网打尽”,就会被破获,负责下毒的“高级特工”自己也活不了,许诺的“荣华富贵”自然也会成泡影。结果直到“地下军”全军覆没,这毒也没下成。
而消灭“地下军”的契机也是卧底。孙济冠拉拢的伪官吏中有个乡队长,早就站到了我党一边。他表面答应“共举大事”,但转身就密报了县公安局。县委将计就计,将此人打人十二支队内部,天天向我们报告敌十二支队的行动。正当敌人在城西北一个破窑里集合,准备攻城时,大部队迅速出动将敌人全部活捉,并根据集合名册将分散在其他乡镇的“地下军”成员一网打尽。一场暴动就这么被平息了。
但故事还未完结。地下军的头目孙济冠趁着夜色越狱逃到了信阳,伪装成回乡的志愿军战士在商店里当起了营业员。直到1957年固始县公安局的人到信阳出差撞上孙济冠,才将这个特务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