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学校教育里的禁区
“体罚”,一个年代久远,又时常出现的词汇,相信如今自然有人对它感到熟悉,尽管有些人也可能感到陌生,却仍能一眼便理解其含义。 我不太想谈家庭教育里的“体罚”,从今天的角度看,很多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进行体罚的行为,很可能要归于“家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我重点讨论学校里的“体罚”问题。 我的学校教育是从5岁开始的,从幼儿园开始,便有体罚存在,但由于时间久远,又无甚印象深刻的记忆,我只依稀记得从一年级开始受过的体罚了,直到六年级或是升了中学,时代变了,体罚也就消失了。 一二年级时,老师教授的内容大多为基础知识,或是拼音读写,或是数数加减,一便是一,二就是二,大多数的知识只负责记住就行了,所以考核起来也十分简洁,此时我们受到的体罚就是因为考核时答错了几道题,形式也就是黑板擦打手心。 三四年级,学生长大一些了,似乎也耐打了,老师便委托学生路边捡些不粗不细的木棍,留待体罚时抽打屁股使用。因为教师的增加,教学内容的扩充,体罚的原因也得到了新的扩展,原来带我的老师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将记忆点的错误来作为依据,故而体罚的学生数和次数都大幅下降,因为学生的生理发育,记忆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虽然考试难免有所错漏,但起码错的很高级,是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纠正的错误,一打了之于事无补。 但有些老师便不同了,上课走神,作业不写,学习任务不达标,是他们体罚学生的原因,故而他们对体罚学生的次数更多了,但这些体罚起到作用了吗?也许吧。 那时候很多家长比较忙,把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地让渡给学校,愿意说出“老师看着办,该打就打,打不坏就行”,如今那个时代的过来人,甚至是挨打过来的人,也还能说出“不打不长记性”的话来。似乎“体罚”真的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孩子好”,“现在你恨我,以后你就会感谢我”的教育“良药”了。 我不那么觉得,武断地说,我认为“体罚”是一种强权教育或者霸权教育,它在一种看似高尚目的的指导下,给学生传递了错误内容,故而不可能起到正面效果。 在低龄认识阶段,体罚多出于“禁止”和“记忆加深”等目的,即对做了不让做的事处罚,或是记不住某些东西的处罚。前者很多在家庭教育里出现,在学校的教育里多见于管理层面,而非知识层面。故而,这种“体罚”也许能起到效果,并达成原有目的,即记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生活角度出发,这种情况很像一个人在触碰热水玻璃杯时,被烫到而记住这种盛热水的杯子不能碰一样。 但是,和死物带来的“惩罚”式体验不同,“体罚”的行动来源是活人,这就造成了“体罚”可以达成目的的同时,附带其他效果,即对处罚者的厌恶甚至仇恨,以及对处罚缘由的事物感到厌恶,此时若是配合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逆反心理,“体罚”带来的正面效果可以说是抵消殆尽。 而且,学生记忆并习得的很多其他知识,并不是体罚教出来的。体罚这种明明好好讲话就能讲清楚,偏要动手的行为,还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可以说是弊大于利,甚至没有利,只有弊。 到了青春期社会关系认识阶段,体罚的弊处已经占据绝对地位了,因为学生已经可以充分认清身体素质和社会关系的强势与弱势。体罚会被认为是强权者对弱者的碾压,是一种暴力交流。 我懂事较早,可以理解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罚的目的,但仍不认可他们的行为,即使长大之后,我也不会觉得他们有多么称职,只会觉得他们水平不够,甚至有的教师在体罚过程中还会人格侮辱,践踏学生尊严。处罚一个学生骑着另一个爬着学生从教室里转圈,转完一圈之后两人互换的场景,至今我仍历历在目,几欲作呕! 在这个阶段,无论处罚者目的有多高尚,都会暴露他在其他方面的无能为力,从而丧失在知识讲解方面的权威性,不会达成其目的,而且会给受罚者留下可以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人的引子,甚至引导学生进行校园暴力。 往更远处想,这种依靠暴力解决问题或者人的方法,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处理社会关系矛盾的时候,一打了之,不乏打架斗殴,家庭暴力等行为。 以上,即是我对学校教育中体罚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