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10-5章

1930-1945的美国社会问题片

社会问题片,我选了两部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部是1932年的《亡命者》又名《我是越狱犯》,另一部是1940年的《愤怒的葡萄》,《愤怒的葡萄》的导演约翰福特1941年也上映了一部社会问题片《青山翠谷》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这个在第10-1章里有介绍过。下面先来看一下这两部影片的内容,再看看影片中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
刚刚参加完一战的工程兵艾伦乘船回国,艾伦的家人正在火车站迎接他,帕克先生给他安排好了工作,也就是他参战前工作的那个工厂,替他保留了工作岗位。但艾伦现在已经不想再像以前一样整天待在车间里,他想出去打拼一下,但母亲还是希望他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于是艾伦回到了工厂。但艾伦虽然每天坐在工位上,心却不在这里,自然工作的成绩也不理想。某天,家人找他谈话,艾伦说出了心里话,他还是想出去闯一闯,于是他去了波士顿,但他在那儿工作了没多久就被裁员了,于是他去了新奥尔良,在这里他没有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奥什科什,这是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城市。但不久他又失业了,然后他去了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的一个城市,他准备卖掉自己的勋章换点钱,但店里已经堆满了勋章。艾伦继续游荡,在一个旅馆他碰倒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说可以带他去蹭个汉堡吃,餐车上,老板无奈答应给他们做汉堡,但此时陌生人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举动,他的真实目的是来抢劫的,而艾伦莫名其妙地成了他的帮凶。陌生人在逃离的过程中遇到了警察,艾伦被警察抓住。因为抢劫的钱在艾伦的口袋里,他又有逃跑的动机,根据州法律,他被判处10年的劳役。每天凌晨4:20这些劳工会被拉到指定的地方开始劳动,这里聚集着各种各样的罪犯,当工友听到艾伦被关进来的理由时觉得很费解也很好笑。在劳动的过程中,艾伦因为擦了一下脸上的汗被监工殴打,原因是他违反了规则,擦汗是需要申请的。这时其中一个工人因为胃疼扛不住了,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喘息的机会。晚上8:20劳工们被送回关押处,他们必须经过监管人员的检查才能进入房间,胃疼的劳工早已经体力不支,摊到在了床上。每天晚上,主管会来惩罚那些白天劳动不卖力的人,艾伦看不下去忍不住喷了他一句,下场当然可想而知。某天,一位劳工刑满出狱了,他叫巴尼,和他一起出狱的还有之前那位胃疼的劳工,但是以不同的形式。艾伦开始谋生出离开这里的想法,波玛告诉他并不是没可能,但需要等待时机。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了,某天,在劳动场,艾伦请大力士帮忙敲击他的脚铐,为逃跑做准备,大力士帮助了他,但并不是把脚铐砸开,这种脚铐是不可能被砸开的,大力士只是把圆形的脚铐砸成椭圆形,这样艾伦就可以把脚铐脱下来。夜里,艾伦尝试着把脚铐摘掉,他成功了,波玛告诉他逃出去以后可以去找之前出狱的巴尼。这一天,艾伦以上厕所为由实施了越狱,狱警发现后追了上去,最后艾伦躲进水塘,逃过了追捕。逃脱成功后,艾伦换了一身行头,艾伦找到了巴尼,巴尼给他提供了一个临时住处和一个临时女人。之后艾伦去了芝加哥,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份工作,时间已经是1924年,职位是普通工人。一段时间后,艾伦的工作能力得到主管的赏识,主管准备把他介绍给老板。时间到了1926年,艾伦职位已升为工头,他准备租一个好一点的房子,但他又没有足够的钱,好在房东并不是想图他的钱。时间到了1927年,艾伦被升为鉴定人,负责建筑工程的鉴定,同时也在深耕专业领域的知识(土木工程),之前那位房东女孩玛丽,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女朋友,但艾伦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当成爱情。时间到了1929年,艾伦被升为公司主管助理,他准备要离开玛丽,艾伦再次告诉她并不爱她,玛丽不会善罢甘休,正如之前她说过她没有那么容易被甩。玛丽拿出了一封信,寄信人是艾伦的哥哥,信上说警察仍然没有放弃抓捕艾伦,现在还在打听他的消息,玛丽以此要挟艾伦结婚,于是两人结婚了。之后艾伦升为了公司经理,虽然事业成功了,但可以看出婚姻生活并不怎么好。一次晚宴上,艾伦遇到了女孩海伦,两人聊得很投机,几个月后,他向玛丽提出了离婚,玛丽虽然也在和别的男人厮混,但她并不想离婚。艾伦执意要求离婚后,彻底激怒了玛丽,玛丽准备告发他。不久,警察找到了他。因为此时艾伦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优秀市民,他的被捕引起了为他抱不平的舆论。在律师事务所,当时关押艾伦的那个州的政府官员许诺,经过他们考虑,如果艾伦支付一些费用,可以在90天后获得赦免,这样他就不用躲躲藏藏,彻底恢复自由人身份了。艾伦说的这个铁链苦囚,就是本片的主题,一会来详细介绍,此时他害怕回到以前那种被栓铁链的日子,但官员向他承诺不用去劳动,只是做些文书工作。艾伦告诉海伦90天后他们就可以在一起了,艾伦决定回去服刑。于是艾伦被遣送回了监狱营地,在这里他又遇到了当初帮助他逃跑的波玛,但波玛告诉他所谓的赦免是不会实现的。波玛说得没错,官员承诺的赦免没有兑现,文书的工作也没有兑现,艾伦又回到了以前的劳工状态。艾伦的哥哥等人也在为他争取获得赦免,但等来的结果却是不幸的。艾伦无奈只能再忍受一年,一年后赦免的承诺再一次失信,艾伦等到了一个遥遥无期的结果。某天,艾伦决定再次越狱,狱警对他实施了追捕,对抗的过程中波玛中弹了,最后艾伦炸了大桥成功逃离。一年后,艾伦找到海伦,他是来和海伦告别的,因为他知道现在境况他没法和海伦在一起,这时一个声音惊扰了艾伦,艾伦渐渐退向黑暗,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段对话。
这部影片反映的问题是关于铁链苦囚的,铁链苦囚是一种囚犯租赁系统,是19世纪美国南部实行的一种强迫劳动制度,它把囚犯作为劳工出租给私人团体收取租金,比如去给某个公司修房子、修路等。兴起的原因是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后,国家进入重建时期,农场主和商人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前有奴隶,现在没有奴隶了,因为1865年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和非自愿奴役,但作为对犯罪的惩罚除外,于是罪犯替代了奴隶。在1865-1877年间的整个重建时期,囚犯租赁都是很常见的,南部各州需要财政收入和公共工程,而囚犯又是可以合法利用的,所以滋生了刑事司法机构与种植园主或企业主勾结,通过诱捕、定罪来增加犯人数量,让他们成为铁链苦囚为政府谋取利益,主要是以非裔美国人为主,像影片里的艾伦,虽然不是非裔,但在这种不严谨的制度下,或者说故意不严谨的制度下,他就成为了一个牺牲品。20世纪初。也就是艾伦所处的年代,社会上反对该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各州政客仍然反对废除该制度,毕竟收益非常可观,据称这部电影,以及这部小说都被认为对州长埃利斯阿诺尔在 1943 年改革佐治亚州铁链囚徒的恶劣状况做出了贡献。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本回忆录《我是佐治亚州铁链苦囚的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Georgia Chain Gang,回忆录的作者伯恩斯就是艾伦这个人物的原型,这是他的真实经历,和电影里的人物几乎一模一样,伯恩斯也是一战的士兵,1921年,他去了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被诱骗参与了一家杂货店的抢劫,因此被判6 至 10 年的苦役,从此他开始了毫无人道的生活:无休止的劳动、习以为常的殴打,糟糕的住所、糟糕的食物。之后伯恩斯在另一名囚犯的帮助下逃跑了,后来成为了一个杂志社的编辑,在那里他发表了作为铁链苦囚生活的文章,之后他认识了一个房东女孩,两人结婚,三年后他有了新欢提出离婚,离婚后不到一个月,伯恩斯就被捕了,他于一九二九年回到监狱,等待赦免未果后,一九三零年再次越狱,后来写了这本回忆录,于一九三二年出版。
《愤怒的葡萄》讲述了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户农民家庭艰难生存的故事。1933年左右,一户农民家庭因为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被赶出了家园,一家人流离失所,不得不另外寻找生存的地方,他们看到一则广告,广告上说加利福尼亚洲需要800个采摘水果的工人,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全家人生存的希望,于是他们准备开车前往。经过两天一夜的路程,他们抵达了加州,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老乡,老乡告诉他们一个月前有采摘的工作需求,现在已经结束了,让他们到临时营地去等候,这个营地里住的都是其他城市来加州务工的人员,因为找不到工作,就临时住在这里,那些需要工人的企业会到这里来招聘人员。一家人准备先在这里驻扎下来,但从小女孩的口中得知,这里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吃的。某天,一个承包商前来招聘采摘水果的工人,这时有个曾经上过当的工人从承包商的话中听出来,他是在行骗,通常他们的做法是先不明确告诉工人工资是多少,等把人都骗过去了,再开出很低的工资,低到入不敷出的工资聘用他们,这时工人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就只能以很低的工资工作了。但这个上过当的工人遭到了承包商的威胁,随同承包商来的还有一个警察,本来处理这种情况他们是得心应手的,但这次出了意外,警察开枪误伤了群众,汤姆见义勇为,袭击了警察。汤姆回到营地告诉母亲今晚得离开这里,因为有消息说警察为了报复,今晚会来烧了营地。趁天黑之前,营地里的人都相继离开了。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他们前面有工作,他们加入了找工作的队伍,跟随指挥进了农场,在被登记后,警察给了他们一个住处,这里虽然脏乱差,但总比没地方住好,而且总算是有了工作,一家人开始了工作,也吃上了饭,看似好像生活安定了下来,但其实是好景不长。汤姆总觉得这个地方不太对劲,想出去打探情况,但遭到了警察的拦截,这让他更觉得不对劲了。汤姆悄悄溜了出去,在小河边遇到了几个罢工的工人,原因是他们要和雇主对抗,因为刚开始雇主会给工人们一个合适的工资,但随着应聘的者的不断到来,之前的工人工资会大幅下降,所以他们准备联合大家通过罢工把工资抬起来,但汤姆认为自己的家人不会同意的,因为他们觉得现在这样就不错了,至少有吃的。此时警察也在搜捕这几个闹事者,几人听到动静准备离开,在桥下与警察相遇,发生了冲突,汤姆打死了一名警察。汤姆仓促回到屋内,因为他的脸被警察看到了,一家人趁着夜色赶紧逃离了这个地方,他们来到了另一处营地,这里的负责人很谦和,生活设施也很齐全,而且这里也没有警察,对他们来说好像进到了桃花源,原来这里是农业部建立的营地,营地里的居民自行管理,警察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不能擅自闯入,人们不但能获得生活所需,还会安排工作机会。某天,汤姆从工头那里得到一个消息,得知警察会安排人来营地故意闹事打架,这样他们就有理由抓捕打架者,关闭营地,汤姆和营地的负责人商量后,准备瓮中捉鳖。这天夜里,几名闹事者混进营地的舞会,当他们正准备闹事时被汤姆等人制止,这时警察赶来却扑了个空,营区内一片和谐,警察只能尴尬离开。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要以搜捕逃犯为由申请搜寻营区,汤姆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很显然如果警察来搜寻,他肯定会被认出来,于是汤姆决定离开,离开前他和母亲告别,留下了这部影片里的一段经典台词。汤姆离开了,几天后营地给居民们安排了一份20天的采摘工作,大家兴致高昂地向工作地出发了。
这部影片根据斯坦贝克的同名小说改编,整个故事的起因是这个农户家庭因为银行取消抵押品赎回权,他们失去土地被赶出了家,被迫流亡。从二十年代开始,美国农业就进入了萧条时期,许多农民从银行借钱维持运转,并以他们的土地作为贷款的担保。到一九二九年萧条变得更加严重,大约五分之二的农民持有抵押贷款,几乎四分之三的人需要信贷才能年复一年地生产作物。农民已经负债累累。紧接着是三十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更是雪上加霜,农作物价格大幅下跌,农民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取消抵押品的赎回权,抵押品当然就是农民的土地,银行开始没收他们的土地。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间,三分之一的美国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农场,数十万家庭的土地被没收,汤姆一家只是其中之一。这部电影的结尾和小说的结尾不太一样,跟很多现实题材改编的电影相似,小说的结尾往往是悲观的,而电影往往会给出一个乐观的希望,就像这部电影,影片最后通过母亲的一段话给出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