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八)
1
有关真实的性质,我们必须承认,呈现出的每一个物象,都不一定是真实的。
首先,即使感觉(至少感觉与感觉对象相符合)并不虚假,表面印象与感觉也不一定相符合。
其次,面对论敌提出的疑问,我们也深感困惑:人们所看到的位于远处的事物的尺寸和颜色,与事物在近处的时候一样吗?病人和健康人看到的一样吗?强壮的人对于事物重量的感觉与衰弱的人的感觉一样吗?入睡的人看到的事物的虚实和醒着的人看到的一样吗?
另外,如果涉及未来的话,就像柏拉图所说,医生的意见与一个无知者的意见肯定不具有同等的价值,例如在一个人是否恢复健康的问题上。
还有,当我们面对陌生对象和熟悉对象的时候(或者比较亲近的对象和感官相呼应的对象之间),各感官的感觉不是同等可靠的。
对于颜色,只有视觉可靠,味觉就不行;对于味道,那就是味觉可靠,视觉就不行了。
每个感官都不会在同一时间说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即使不在同时,同一感官有的时候前后也是不一样的,表示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种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质的不同,只是同一性质不同的感觉罢了。
举个例子来说,同样的酒,没变质之前和变质以后,我们对酒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前面就是好酒,后面就不是好酒了。但是至少当酒为美酒时,我们对于它的判断就总是真的,对于是甜美的或者本质是甜美的事物,这是必要的。
可是那些看法(错觉)破坏了这个必然,他们忽略了所有事物的本质,也导致世上没有了必然的事物。
总之,如果只存在可感觉事物,那么会没有生命,一切都将是虚无;因为感觉将不复存在。那么,说既没有感觉属性,也不存在感官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两者都属于人们的感觉)。
但脱离感觉的基质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感觉当然不是对其本身而言,而是超越本身,先于感觉产生。运动的事物本质上要先产生于静止的事物,感觉问题也可应用这两个相关名词。
2
那些支持这些观点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应该由谁来判断健康的人,或者更一般地说,谁能够正确地判断每一件事。
所有这些问题都有着同样的含义。他们认为,应该对所有的事物给出同一个原因。因为他们要找到一个源头,其他的证明都来自这个源头。
而他们又想用证明来找到这个源头,从他们用的方法来看,他们自己也没有自信说自己能否找到。他们的错误正如我们所说过的那样,他们要为那些事物(包括没有原因的事物)寻找原因,显然对于起始点是根本无法证明的。证明的出发点并非另一个证明。
要领会这些主要内容并不难。但是那些追求辩论,而且必须要胜利的人,总是在寻找那些不可能的事物。他们坚持大家的理论是可以相反的(自相矛盾),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
但是如果事物并不是都在“关系”的范围内,有一些事物可以独立存在,那就说明每种感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并不全都是真实的。只有那些见到过这个事物的现象的人,才能明白这些现象。所以,如果谁认为现象都是真实的,那么他就会把所有的事物都归于到“关系”中。
按照他们的理论,还要在辩论中胜出,他们就必须要时时提醒自己,不仅仅说呈现的现象中有“真实”,还要说向他所呈现的现象中有“真理”,要考虑到出现的对象、时间、意义、条件和方式。
如果他们不用这种方式解释,很快就会发现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同样的东西看起来可能是甜的,但尝起来并非如此。好比我们有一双眼睛,如果它们的视线不同,看到的事物也并不相同。
那些人声称“事物的表象是真的”,那么所有的事物都将是既真又假的。因为,事物既不对所有的人表现得一样,也不对同一个人表现得一样,而是经常在同一时刻内具有不同的表象(当我们交叉我们手指的时候,对于触觉来说就是两个物体,而对视觉来说则只有一个)。
对于这些人,我们会说没错,但是这些现象不发生在同一感官上,而且发生的时间也不一样,情况也不一样,如果这些条件都有,那么这个现象就是真实的。
但是那些只为了辩论的人又该说了,按照你说的,这个也只有当事人所感受到的现象是真实的,这个现象对于所有人而言就未必是真实的。
就像上面所说的,他肯定把所有的现象都看作是“关系”,把所有的意见和感觉放在了其次。这样一来,在所有的已存在或将生成的事物中,就没有一个可以脱离某些人的意想的样子而独立存在了。但是事物的存在或生成,并不一定非要依靠人们的意想。
再有,如果一个事物是“一”,必然与某一类或一系列事物有关。如果同一事物成为两半,每“一半”又是“同量”,那么“同量”就和“两倍”没有任何关联。
这样来看,如果对事物进行思考的人和这个事物一样,那么人就不是思考的人了,就会和那个事物融合,成为被思考的事物。如果每一个事物必须要和思考的人有关系,那么这个思想的人就要不停地和无限的事物相关。
这些就足以说明三个情况:
(一)所有信条中最不能被怀疑的就是“对于相反的描述,必有一真有一假”。
(二)如果认为两个都是真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出现。
(三)人们为什么会误认相反的两方都是真实的。
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既然矛盾因素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那么显然矛盾不能同时属于同一事物。残缺的事物和相反者一样,这是一种实质本性的残缺,残缺是对一个确定的种的表述的反驳。
如果同时完全肯定和否定某一事物是不可能的,那么矛盾同时属于同一主体也是不可能的。除非某种特殊关系包含矛盾双方,或是一方处于某种特殊关系中,另一方毫无限制条件。
3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在矛盾的两个事物中不可能存在一个中间物。对于一个主体来讲,我们必须要么肯定它,要么否定它。这是很清楚的。
首先,要弄清楚真假的定义——认为“存在是存在”,或“不存在是不存在”即为真。认为“存在是不存在”,或“不存在是存在”即为假。那么人们判定任何事物“是”或者“不是”,就要说这个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这个事物“既不是真的,也不是不真”,那么这个事物就在真假之间。
其次,矛盾中的中间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例如,灰色介于黑白之间;人马(神话故事中的半人半马生物)介于人和马之间。
(甲)从“人马”来看,就不会发生极端变化(因为变化是由不好到好,或好到不好),但永远不会看到中间体发生极端变化,因为矛盾双方和中间体才是变化的产物。
(乙)如果是像“灰色”这一种中间体,中间体真实存在,那么也会存在一种不是由“非白”到“白”的变化,但我们从未观察到此种变化。
再者,对于每一个被思考或者被推论的事物来说,这种思考要么是肯定的,要么是否定的。这从定义上看就可以看明白了。定义总是说什么样是真的,什么样是假的。
当它与肯定或者否定的其中一个方面相联系的时候,它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4
此外,在所有的矛盾物中一定也存在着一个中间物,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既不真实又不虚假就是可能。并且,在存在和非存在之间也会存在一个中间物,因此在生成和消灭之间也会有种居间的变化。
只有这样,他才能说,毕竟世上有了这样的事物,既不是真实的,又不是虚假的。然后就可以创造出“中性”事物,这个事物就处在那些“是和不是”的事物中间。
再有,有些事物是这样的,只要否定它的一个属性,就等于是把相对的另一端肯定了。如果有人竟然说在这类事物中也有中间体的存在,比如,一个数既不是奇数也不是非奇数。显然,从定义上来看,这就是不可能的了。
再有,问到一个事物是否白色时,如果说“不是”,就意味着从否定“白色”的存在进而“否定”了它的存在,白色的非存在就是否定。
有的人不能把一个错误的理论或词汇否定,那么他们就接受,认为那些是真实的。有的人就会因此表现这些想法。有的人因为坚持而去举出理由来证实每个事物,也表现出这样的想法。这便是有些人表达此观点的原因,其他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由。
所以,想要说服这些人,首先就要基于事物代表意思的必然性下定义。定义被人们看重的地方,就在于它必然说明了某些东西。把解释的事物划出界限,就需要由名词所组成的公式来完成。符号语句的形式便是定义。
然而根据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即所有的事物既是又不是,看起来能够使所有的事物都为真。
而阿那克萨戈拉所宣称的,在矛盾的双方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物,则看起来会使所有的事物为假。
当事物是混合的时候,这个混合物就既非善也非恶,所以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真的。
5
通过这些分析,就应该明白了,有些人所说的那些片面的理论是不对的。
照某些人所说,没有事物是真实的(因为他们说,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碍有关存在的表述,例如“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可以用它的边来度量”),在另一方面,这个理论还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真实的。
这些观点其实和赫拉克利特的观念是一样的,他说“一切都是真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这句话的两个分句,应该是分开来说的,一个分句一条。分句所说的既然是不可能的,合在一起也肯定是不可能的。
再次,很显然相矛盾的事物不可能同时为真,另一方面所有的事物也不可能都为假。
联系到之前所说的话,这好像也是可能的。但是和这些观点相反,我们一定要假定,就像之前所说的,并不是某物存在或者不存在,而是某物“具有”一种含义。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定义中进行争论,也就是说,通过假定真理和谬误的含义进行争论。
如果肯定“某物为真”即为“否定某物为假”,那么“所有陈述是假”就不可能了。因为相互矛盾的双方,必定有一方为真。
同样的,假如对于任何事物要么必然肯定,要么必然否定,那么两者都为错就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双方中,其中的一方一定是错的。
所有这样的观点,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自己否定自己的理论。因为他说所有的都是真实的,那么他就已经推翻了自己下面的说法(因为相对于他的叙述就是把这个真是否定掉),因此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不对的。
例如,他说所有的都是虚假的,延伸的结论也是相类似的,那么就让他自己也成了说谎的人。
或者反过来说,一切都是真的。那么与他相反的意见也是真的,这样他就不可能反驳任何不同意见了。
最终,他们还是只能为真实和虚假做出没有限止的假设,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那么他们将会陷入无限真假的论证过程中,因为真的论证是真的,这也是一个真的论证,这样就会不断无限进行下去。
6
还有,有的人认为“所有的都是静止的”,这明显就是错误的。还有的人认为“所有的都是变动的”,也是不对的。
如果所有的都是静止的,那么同一个说法就会永远是真的,这个说法也会永远是虚的,但是这很显然是会变化的,因为说这个话的人自己就是在变化的,开始他不是存在这世界上的,以后他也会在世上消失。
如果所有的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就没有什么事物是真的了,因此所有的事物都将是假的。但已经表明了这是不可能的。并且,所说的变化也一定要有原始事物,然后从这个原始事物变成了另一个事物。
再有,如果说“所有的事物有的时候静止,有的时候变化,不会有事物是永远静止或永远变化的”,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在宇宙中,应该会有一个原动者,自己是静止的,所有其他的事物因它而产生变化。
第一个运动者就是“不动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