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炀帝
隋炀帝的争议很大,我看过很多对于隋炀帝的观点与评价,认为隋炀帝功盖千秋的可以洋洋洒洒述出上万字的观点依据,认为隋炀帝罪远高于功的更有史料作依靠更加夸张。从这个角度来看,隋炀帝特别像曾经的始皇帝,后人对他们的争议从未停止,我觉得选择一方去站队似的支持对或错的观点是不可行的,我认为不能直接否定隋炀帝的功劳,也不可以忽略他的过错,就像现在常说的一些话,“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凡是事物一定是具有两面性的。 那么如何对隋炀帝做一个中肯的评价,那么就一定要了解隋炀帝功盖千秋凭借什么,又为什么说人家遗臭万年,了解功过之后,才可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客观的中肯评价,毕竟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功有过才是最人性的地方。 首先是罪状之一修建运河。隋炀帝修大运河的举动给当时的河北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徭役,征发河北民夫一百余万,建设与开拓过于猛烈,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人力所能负荷的限度,每次工程都动员上百万人参与,劳民伤财,且时间紧迫,以致于出现“丁男不供,妇人从役”的现象,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至此,大修运河这件事给举国上下带来的劳困触目惊心。 说完罪过,我们来谈谈新修水利带来的益处,大运河自修成后便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两域最重要的水上运输要道,日运财货百万,惠及两岸千年,后人少有能与之比肩者,运河修好后,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还有效地分流了黄河水患,直到宋代发大水时,这条千里隋堤还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这条运河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价值,可谓弊留当代,功在千秋。 我相信杨广的本意是极其正确的。就如嬴政大修长城以防匈奴,劳役繁重、死伤无数,万里长城建成之后,为大汉的修养生息带来了极大保障。而大运河也是如此,惠济后朝,唐代繁荣脱不开运河之利。我同情因运河而死的穷苦众生,但享于先辈之奉献,我对隋炀帝最大的评价是给予相应的尊重,理性看待历史。 回到曾经,杨广少年时雄姿英发,才华横溢,头脑精明,是一个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心十分强烈的人。他十四岁时就已经担任大军统帅的重任,领兵北征突厥,令塞外诸胡近十年不敢南下牧马。十九岁时又率领数十万大军扫平南陈诸国,为大隋打下了大片疆土。那时的杨广光芒四射,让天下大部分贤才,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寒门才俊,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才能够顺理成章、众望所归地取代其兄杨勇,从杨坚手中接过大隋江山。 而后来的事情,又成一大罪状。大隋三伐高句丽全部失败,常看有人说到隋炀帝为人喜欢摆谱,好面子,爱搞排场,将其说成一个奢靡浪费,崇尚浮华,挥霍无度的帝王。连续三次伐高句丽无果,已然丧尽了威信,但到了这种时刻他还不知道善待百姓,反而听信一些书生之言,大造宫室以示太平。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的观文殿刚刚落成,就又建了仪鸾殿,并紧跟着下旨修建南方行宫,计十六座,极尽奢华。建造显仁宫时,杨广遣人大力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又将被杨玄感放火烧毁的龙舟重新修葺,比原来的更加富丽堂皇。还在东都西郊修造西苑,方圆达二百里,耗资极其巨大。 此处我又想感叹,隋炀帝和始皇帝真的极为相似,一个骄奢纵逸,一个残暴不仁。虽有功在千秋之伟处,但试图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做出诸多成就,而这些大工程本该由几代人来缓缓实现才稳妥,杨广的急切之心和他不体恤百姓的性格结合起来,便造成了征伐无度,操之过急,役民过重,忽略了百姓民意,不睬民心,肆意挥霍人力物力财力,本人虽然极具雄才伟略,但人始终不可能十全十美,杨广是一个极富魅力的人物,显得有血有肉,丰赡而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