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日军武器装备(第二弹)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是原南部陆式8毫米手枪的改进型,采用了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沿用了8毫米口径,枪管长114毫米,全抢长228毫米,弹容量8发,有效射程五十米。大正十四年(1925)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1927年日本海军也采用了这种手枪。1926年末到1945年,日本总共生产了28万支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它是二战期间日本正规部队普遍装备的标准手枪。,这种手枪上到将军,下到士官都在使用,配发给了陆军各个兵种以及海军各部队、各阶层,真的是哪里有日军,哪里就有这种手枪。
但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的故障较多,可以说的上是人尽皆知。

中国抗日的国共军队正规军缴获了不少南部十四年式手枪,但直接使用的非常少,甚至连游击队都看不上。
ps:日军老兵也对该枪深恶痛绝,不少军官都是自己掏腰包给自己换一把好枪(毛瑟c96就很受日军欢迎)。团长中的那个立花奇雄很可能真是个新兵蛋子。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是在三十年式6.5毫米步枪的基础上以及友坂成章大佐的领导下,在东京小石川的炮兵工厂,由南部麒次郎少佐(设计南部式一系列手枪的那位)改进设计完成的一款制式军用步枪。它于1905年定型并开始生产,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是二战日本陆海军最基本的步兵武器。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运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所以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但由于拉枪栓时防尘盖会碰撞发出声响,在特殊情况下日军士兵也会卸下防尘盖。
该枪长1275毫米,枪管长769毫米。具有弹头初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準精度高的特点。但由于口径小,弹头命中目标后,仍有足够的侵彻力而不易翻滚的特点。
三八式步枪自1907年开始生产到1940年停止生产,累计产量达300余万支。北洋政府及各地军阀曾向日本购买过一批三八式步枪,此后辽宁和太原兵工厂也先后仿造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也曾缴获了大量“三八大盖”。
十一年式轻机枪

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军采用第一种制式轻机枪,因为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被设计成向右弯曲的式样(也导致装弹后重心偏右不易瞄准),在中国被俗称为“歪把子”机枪。是日本陆军步兵班侵略中国时的主要轻机枪之一。十一年式轻机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发射三八式步枪用的的6.5毫米步枪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威力不大。
这种机枪最为独特的是弹斗供弹原理,开放的供弹弹斗容量为三十发,弹斗位于机枪枪身左侧,可以容纳水平放置的五发装弹夹(日军士兵身上会带120发子弹,其中身后的那个大弹药盒装的60发子弹就是给十一年式轻机枪准备的)。由于装弹繁琐很难达到理论射速500发每分。由于该机枪实战中暴露出的大量故障问题,后来被轻机枪取代,但该机枪继续使用。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到1941年连续生产了17年,共生产了29000挺。
ps:遗憾的是没能在团长中看到九六式轻机枪。不过九六式轻机枪产量不足,剧中也提到过竹内联队曾大量补充轻重机枪,所以只出现“歪把子”也算合情合理。
九二式重机枪
1932年,九二式重机枪定型,进入日军服役,成为二战时期日军的标准重机枪,由日本陆军和伪军使用。口径有三年式重机枪的6.5毫米改为7.7毫米。因为其“斗鸡”模样的外观和“咯咯咯”的枪声被中国军民戏称为“野鸡脖子”。九二式重机枪总产量为45000挺,由日立、重机工业生产。
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都缴获接收不少九二式重机枪。为适应当时国民党军队通用的7.92毫米口径的毛瑟98式枪弹,减少后勤保障的麻烦,曾把7.7毫米改成7.92毫米,并在枪管口部刻上“改七九”字样,以便于识别,防止用错枪弹。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以7.92毫米枪弹为主的作战部队大多数使用的是缴获的“改七九”枪弹,同时也使用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直到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主力部队仍装备着九二式重机枪。
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
该炮为德国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仿制品,在KWK36型37mm反坦克炮设计阶段就签约购买了资料,1936年全炮制作完成。由于日本不使用被帽穿甲弹,所以94式速射炮在相同距离,穿甲能力比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发射被帽穿甲弹低10mm左右。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炮管炮身还被日军95式轻战车选用,称做94式战车炮。
炮管长为1706.5毫米,重量为327kg。配用弹种有穿甲爆破弹和榴弹,最大射程5700米,对战车射程1200米。


九七式中型坦克
九七式中型坦克于1937年定型并装备部队,总重量为15吨,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它有4名成员,装备一门57毫米短管火炮(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共120发),装甲最大厚度为25毫米,辅助武器是两挺九七式7.7毫米机枪(备弹4035发),最大时速为38公里每小时,总产量约为1500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