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杨秀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时刻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

2023-06-12 11:23 作者:京南大司祭  | 我要投稿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原文】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①,见之,虽少,必作②,过之,必趋③。”

【注释】

①齐(zī)衰(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衣:上衣。裳:下服。瞽(gǔ):盲。

②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③趋.快步走,亦表示敬意。

【翻译】

孔子对于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盲人,相见的时候,哪怕他们很年轻,也一定会站起身来;经过这些人身边时,他一定快步走过。”

【解读】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时时处处以礼待人,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的哀悼,对盲者的怜悯,对尊贵者的敬重,都是以礼相待。孔子之所以这样做,并身体力行,是因为他想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颜渊喟然叹曰①:“仰之弥高②,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④。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⑤。”

【注释】

①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②弥:更加,越发。

③循循然:有步骤地。

④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⑤末:无。

【翻译】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解读】

做成功的教育者

想做个成功的教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与个人的学识有关,还与个人的修养以及教学的方法等诸方面的原因有关。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他在这些方面都很出色。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进而造就了儒家的辉煌。

颜回对孔子作出的评价中,既有主观上的感受,也有客观上的评价。他觉得孔子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学问上,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在他看来,孔子作为老师,不仅有着伟岸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同时还有着坚定而灵动的教育智慧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而这一切都与教师内在的修养有关。对此,我们也归纳出了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着丰富的学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是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就没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于教育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指渊博高明的老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教书育人,要有着高尚的人格,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以及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所有社会对从业教师的另一基本要求。这是因为,老师基本上就是学生们除了父母之外最为尊重的人,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养成。而且,还有不少的学生都觉得,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要远比其专业素养更重要。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比方说,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人格就非常崇高,而且已经到了无法估量的地步。你越是亲近他,就越能感觉到他的伟大;你越是想了解他,就越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强大的人格感召力,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对其肃然起敬。

优秀的教师,都有着灵动的教育智慧。在整部《论语》中,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在教育弟子们的时候,一直都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行仁。当然,这并不影响他教学的灵动性。他处处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还有,他特别重视身教,把个人的思想以及教育内容,几乎全都渗透在具体的生活起居、人伦性情以及礼乐政事等方面。通过这些生活细节,灵活传授高深理论。孔子在教育弟子们的时候,无论是与弟子们一起探讨,还是对着弟子们讲述,方式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却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即循循善诱。即便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他也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明白许多大道理。

这个世界上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老师。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知识的使命,还肩负着塑造学生人格的任务。这就要求教育者,在用先进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头脑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受人尊重和爱戴的好教师。

【原文】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②,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③,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①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②病间(jiàn):病情减轻。间,空隙,引申为有时间距离,再引申为疾病稍愈。

③大葬:指大夫的隆重葬礼。

【翻译】

孔子病重,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这事,说:“仲由做这种欺诈的事情很久啦!我没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中啊!而且我纵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礼来安葬,难道会死在路上吗?”

【解读】

任情不可逾礼

一直以来,好心肠的人都会受到社会的称赞。但是,有时候这些人也可能会费力不讨好,将好事变成坏事。在本章中,子路本是好意,他打算以大夫之礼为老师治办后事,想把老师的葬礼办得风光些,让孔子享受死后的哀荣。但是,按照周礼,孔子没有资格以大夫之礼安葬,所以,子路的做法就违反了礼制,是一种严重的僭越。这对于把礼制看得比命还重的孔子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真的按大夫丧礼安葬孔子,那只能让他蒙羞。故而,孔子才会对子路发出愤怒的指责。

中国是个重视人情的社会,对情深意重的人也特别看重。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表达情感而逾越制度,造成严重后果。在古代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是最为社会看重的,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因为孝敬父母就违犯制度。贫民之家,也许对社会影响不大,但如果是皇家或高官之家,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西汉景帝时期,周亚夫与皇帝意见多有不合,景帝对他非常不满,但因为他功劳太大,也不好动他。可是,周亚夫的儿子做了件越礼的事,让皇帝抓住了把柄。周亚夫年老了,他的儿子想在父亲去世后把葬礼办体面些,便从为皇室制作器具的工匠那里买了五百件盔甲盾牌,准备将来给父亲殉葬用。这些器具都很笨重,周亚夫的儿子请人搬运但没有给够工钱。其中有人很不满,就告发周亚夫,说他偷偷购买皇家器具,准备反叛。汉景帝知道后,便让廷尉审讯周亚夫。周亚夫根本没有造反的想法,当然矢口否认。但是狱吏揣摩皇帝的心思,便诬陷说他想到地下造反,并把他囚禁在监狱,严刑逼供。周亚夫十分生气,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议,最后吐血而死。周亚夫死得很冤,但是,如果不是他的儿子购买皇家兵器,僭越在先,恐怕也不会有这个悲剧。

古代官场上,下级官员对德高望重的上级往往十分尊敬。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敬意,他们会用高出相应规格的礼仪来接待上级,这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对这种事情,正人君子是坚决抵制的。明朝晚期,名臣海瑞便因恪守礼制而名扬天下。海瑞虽然博学,但他没有中过进士。他是以举人身份进入官场的,最早代理南平县教谕。他上任不久,有位督学到学宫视察,学宫的官员竟然向御史行跪拜礼。按当时的制度,他们无需行跪拜礼,但他们为了表示对上级官员的敬意,也可以说是为了讨好上级官员,所以行高出相应规格的大礼。海瑞精通礼制,没有趋炎附势,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按礼作了个揖。事后,同事们都责怪他不太懂规矩,他说:“我如果到督学所在的衙门的话,应当行部署之礼,让我跪拜我没有二话。但学宫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所以不能行此大礼。”当时行礼的时候,他站在中间,两个同事跪伏在地,俨然一个笔架,因此海瑞得名海笔架。海瑞遵守礼制,留下千古美谈,而他的那两位同事,却成了陪衬的小丑。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都应该自觉接受制度的约束,如果超出相应的规格,就会在自己品行上留下污点,甚至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不仅如此,这种行为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不可不慎。

【原文】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①?求善贾而沽诸②?''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yùn)椟(dú):藏在柜子里。韫,藏。椟,木柜子。

②贾(gǔ):商人。贾又同“价”,价格。取后一义,善贾便成了“好价钱”。沽(gū):卖。

【翻译】

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

【解读】

君子当积极进取

儒家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一点从本章中孔子的言论不难看出。子贡将孔子比作美玉,然后询问他对于出仕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试探,孔子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积极入世。另外,在别的地方,孔子也曾经表示,在政治修明的社会里,一个君子如果无所作为,甚至陷于贫困是可耻的。由此可见,他想施展才能的愿望是何等迫切。

不过,孔子在入世的同时,是不愿违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因此,他才说出了“待贾而沽”的话。孔子希望自己出仕的时候,能够找到“识货”明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单纯地为做官而做官。这一点,也是杰出的政治家与一般政客之间的区别。

孔子十分渴望能有机会一展所学,帮助圣主明君治国平天下。可惜的是,他的运气不佳,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能遇到赏识和重用他的人。孔子虽然生不逢时,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却被传承下来,成为后世士子们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孔子以后,儒士无不秉持这种入世的精神,积极寻找机会建功立业。战国时期,孟子成为一代大儒,与孔子一样,他也渴望得到执政机会,行仁道于天下。他带着一众弟子,四处游说,但遗憾的是,他的遭遇与孔子没有太大区别。秦朝时候,叔孙通先后事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等人,其圆滑世故备受后人非议,连他的弟子都不屑他的为人,说他“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另一面,叔孙通之所以不避诟病,如此作为,无非是想寻得机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这种不屈不挠的入世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最终,因为刘邦制定宫廷礼仪而备受重用,也为后世儒家崛起开辟了道路。之后,名士陆贾追随刘邦,靠着卓越的口才获得信用。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书,刘邦听得很不耐烦,大骂道:“老子马上得天下,怎么用得着诗书?”陆贾慨然反问:“马上得天下,难道还能马上知天下吗?”从而折服刘邦,获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建立了被后世称扬的不朽业绩。像叔孙通、陆贾等人,热烈追求理想,不愿身死名灭的精神,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的表现。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儒家的这种积极精神也不例外。这种精神如果过了头,忘记了“仁道”理想,就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功利主义,进而激发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的行为。吴起早年喜欢兵法,也曾经拜孔门高徒曾子为师,学习治国之道,后来到鲁国做官。当时,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任命吴起为将军,但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鲁国国君对他还是有些怀疑。吴起一心想当上将军,一展自己平生所学。所以,在得知鲁穆公对自己有所怀疑时,就回到家,杀了自己的妻子,并砍下妻子的头拿给鲁穆公,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鲁穆公一见,非常感动,就任命吴起做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吴起果然不负鲁穆公的重托,率领鲁国军队,大胜齐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杀妻求将”的故事。吴起的做法已经不是儒家的积极进取了,这种行为明显违背仁道,是严重的功利主义,应该受到批判。

孔子这种积极入世的强烈愿望,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推行仁道、造福社会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唤醒了功利主义者追名逐利的野心。中国历史上,这两种人的都是数量巨大、能量惊人的,他们分别以自己的作为,影响了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其中的利害,值得现代人深入琢磨。

【原文】

9.14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①九夷:泛指东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翻译】

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鄙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

【解读】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良好的仁德修养,是不怕外部环境的艰苦的,强调了修养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那里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居住,传播文化知识,改变其陋风旧俗,开化人们的心智,教以文明礼仪,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君子可以改善环境的固陋,而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改变品德的高尚的。

【原文】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①,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②。”

【注释】

①自卫反鲁: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是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反,同“返”。

②《颂》:《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同时也是两类不同的乐曲的名称。

【翻译】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进行了整理,《雅》和《颂》都有了适当的位置。”

【解读】

孔子的话表明,他的确对《诗经》作了分类整理。《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典礼的“庙堂诗”,使它们各自得到合适的位置,是承续了周公制作礼乐的事业。孔子晚年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活。虽然寻找贤德的君主来实现仁政的理想落空了,但通过正乐还可以复兴传统文化,将周礼的精神弘扬下去。

【原文】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翻译】

孔子说:“出外便侍公卿,入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解读】

修德重在自律

人们修身养性最重要就是得自觉自律,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德之人。在本章中,孔子讲的虽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里面却隐含着做人的大道理。只是由于我们修养不够,很难体会到这些道理的奥妙罢了。

孔子在本章中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自我修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所谓“出则事公卿”,即在外为政就得恪尽职守,做个称职的官员,这是“忠”的体现。其实,对于现代人而言,不管你是为官也好,还是公司里的职员也罢,最重要的也是恪尽职守。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就觉得很容易做到。也许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着这种状态,但是时间久了呢?倘若不能一直坚持下去,就会在工作上形成疏忽,给企业或组织带来损失。因此,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入则事父兄”,说的是在家就得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是“孝”的体现。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悌本来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于个人来说,则是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根本。倘若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姊,那他就拥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扩而充之,仁爱天下之人。倘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姊都不顾,难道你还奢望他会对其他人仍有仁爱之念吗?

接下来是“丧事不敢不勉”,即参加丧葬之事要尽心竭力,尽量做得周到细致,这是“敬”的体现。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大事,孔子在此处用“不敢不”,就足以证明了他对丧葬之事的敬畏之心。我们都知道,孔子对于生死的敬畏,就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这种敬畏,让他时刻都保持着谨慎,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因此,只要有他参加的丧事,他肯定会尽心竭力,在态度上表现地十分恭敬。在他看来,这既是对死者的恭敬与缅怀,也是在给生者作出表率,更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虔诚。

最后是“不为酒困”,即不沉湎于酒精,这是“慎”的表现。有时为了某些礼节上的来往,可以适量饮用酒水,这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也不会生出什么乱子。但若过于沉湎于酒精,不但会给人们的身体造成危害,甚至还会因此而酿成大祸。在我国,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真正不喝酒的人还真不多。历史上,因酒误事的比比皆是。三国时期的张飞,便是因为醉酒丢了徐州,使刘备无家可归。历朝历代的昏君暴君,几乎都是贪酒好色之辈,譬如夏桀、商纣。

以上这几点,对于有高深修养的人来说,确实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能把这些简单的事情长期坚持,毫不懈怠,差不多就是君子了。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秀和同时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之一(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

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杨秀和曾荣获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珍藏邮册》。

杨秀和书画作品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神州》杂志,曾出版《中国艺魂专访特刊》、《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海淀诗词》、《晓阳书画》、《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邮册》等数十部书籍。所写论文《隶书的历史》刊载于《文化艺术大百科全书》。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中国百杰书画家”、“当代文化名人”。

杨秀和现担任中国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书法家分会主席,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东方欣正书画院院长,京西文艺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主席,中国炎黄书画报总编,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城高级书画师、艺委会理事,中国软硬笔书法竞赛评审主席,北京国际书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墨缘阁书院院长,东方书画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淀书画苑特级书法教师,北京世纪名家书画院艺术顾问,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主任创作委员,北京专家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翰卿书画院常务理事,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培训中心教授,张三丰故里书画院荣誉顾问、客座教授,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

杨秀和同时担任《跨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全球华人艺术大奖作品集》、《神州精英》、《艺术中国》、《当代国学典藏》等刊物文化顾问。

杨秀和还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等团体及组织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书画名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等荣誉。

杨秀和书画作品与传略入编于《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家大辞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大观》、《二十一世纪书法作品鉴赏》、《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诸多刊物;其书画作品多次登载于《新中国书画七十年》、《中华传统文化名家》、《祖国万岁》、《当代文化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书画名匠全集》、《北京人民喜爱的艺术家》、《当代书画艺术名家博览》等近百部大型书画专辑和辞书。

杨秀和在全国书画大赛中曾荣获《当代诗文书画家名作金榜集》一等奖;第二届、第三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二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辉煌中国·第四届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赛特别嘉宾奖;北京水立方·书画名家艺术展——文化创新开拓者奖;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突出贡献奖;第五届、第六届当代羲之奖·书画家作品邀请赛金奖;第十三届艺教之星全国师生书画大赛优秀园丁奖;首届全国书画网络精英大赛特别贡献奖;首届金手指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人才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

杨秀和曾荣获各种奖项百余次,并被全国各省级书画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和人士收藏,被誉为“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

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曾评价杨秀和书法:“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笔力苍劲,深得宋明之韵,米黄之风。谋篇从容雍雅,行笔纵横酣畅,点墨浓稀得当。帖意碑风融于一体,雄浑中不失飘逸,刚劲中充满灵动。观之如峻岭连绵,又如波涛涌至,富有强烈且不失愉悦的视觉效果。”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也曾这样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先生书法得力古远,以钟繇、二王、汉隶唐经为根柢,融汇宋元明清流脉。意境古雅,风姿妍正。真隶行草俱擅,结字雍容大气,笔势刚劲中尽带律动,笔笔酣畅遗韵;小楷气象大,大幅意蕴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教授隶书朴茂奇肆,瑰异凝重,再现汉碑简牍的法度和韵味。”

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公秀和汉隶苍劲怀远富有韵律,笔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处,汉时风雅如现眼前。”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六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杨秀和书画作品,每年的成交额都会在500万以上,如果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来说,四尺整张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起拍价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卖平台上对杨秀和先生的一幅四尺整张的四个字的书法作品“砥砺前行”进行拍卖,起拍价为12000元,最终经过20位买家的竞拍,以17.86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也是杨秀和先生的书法通过保利拍卖所拍出的最高成交价格。



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杨秀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时刻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