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宁箫语·第40期·聊聊“留气”·20200617
根宁箫语是我的日常随笔,当然,内容主要是关于乐器和音乐的。

赵松庭大师的名著《笛艺春秋》包括了大量来自传统和实践的真知灼见。
由于箫与笛在声学原理、演奏基本功和技巧方面有很高的通用性,《笛艺春秋》的绝大部分内容,本质上是值得每一个学箫者重视、借鉴和学习的。
在该书主讲气息控制和南方风格的第三单元,有一段关于“留气”的文字,值得仔细品味。特节录在下面,【】中的内容是我的笔记心得。
“留气”是演奏的术语。不留气谓之“直吹”,这是吹笛子者大忌的,因为直吹就吹不好笛子【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越放松越好’,是最容易造成‘直吹’的错误提示。】。演奏最强烈的乐曲也要留气二分。最合适的应该是留气三分,标准是:能强而音不高,能弱而音不低【要同时控制呼气力度并进行口法调整,才能做到这一点】。吹孔与脸部成直角【箫的吹口构造不同,但本质上这句话也是大致适用的】。初学者要以主要的精力进行“留气三分”的训练【最初,初学者往往担心气息不足,而让呼气力度大于实际要求,而风门的控制能力又不足或方式不对,往往以‘高气速+大风门’吹出杂音很大而乐音不佳的‘直吹’声;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很多初学者发现了呼气力度过大的问题,却又往往会让呼气速度变得过低,过低的气速难以超吹,则引发喉部和/或嘴唇的紧张,以‘低气速+紧风门’吹出孱弱而高音区音准明显偏低的声音,赵松庭大师在书中称之为“猫儿叫”】。根据乐曲的需要,以及音准的要求,选择留气的程度,是中国竹笛的一种重要演奏技术【能够把留气而吹准做到极致,这就相当于是把弱的极限向下推到了极致,只有能弱到极致,强奏起来才有对比,强奏才能显出其‘强’】。
不同的留气,采用不同的口劲、口风与不同的吹孔角度,在技术上并不很困难。在训练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音律观念上【所有留气训练的前提,都是要保证音准,‘耳朵听音+气息口法调整’是持续不断的必要条件】。
训练方法:
(1) 模仿不同的留气。教师吹一句,学生跟一句。
(2) 给予不同高度的标准,要求保持不变。演奏结束时检验标准有无变化。
(3) 这种训练要经常进行总结、评比。
(赵松庭,笛艺春秋,p173-174,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