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2021-10-18 07:4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姚大全1,邵 晶2,陈安国1,郑海刚1

(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710061)

摘要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

1遗址概况

新街遗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东邓村和灞桥区燎原村.遗址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在建的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从该遗址中部穿过.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陕西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房址、灰坑、灰沟及陶窑等遗迹150余处.根据目前的发掘资料推断,新街遗址可能是仰韶文化晚期浐灞流域一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中心聚落.

发掘区域总体呈南东—北西向,每个探方大小为10m×10m,探方之间隔梁宽约1.5m.部分探方显示现象丰富的自然变形痕迹(图1).

2重要现象描述

2.1①号探方

①号探方的右壁和下壁的灰坑里,发现有裂缝充填现象.呈由下往上斜向挤入汇聚状,裂缝充填物为颗粒极细的灰土,色灰黄,在青灰色灰坑土堆积中显得较为醒目,将其特征和液化判据[1]对比分析,初步判断为砂土液化现象(图2).

2.2②号探方

②号探方的左壁和右壁的灰坑里,均发现有裂缝充填现象.和上述类似外,裂缝下密上疏,不规则枝状延伸,除地表薄薄耕作土外,均被穿切(图3).

2.3③号探方

③号探方左壁显现先裂缝充填后错移现象,走向近东西;上壁是地层错断现象,表现为断续断错,总体走向近南北向,错距为2~5cm(图4).

2.4④号探方

探方底显示的近南北走向的充填裂缝变形带,略呈锯齿状延伸(图5).

2.5⑤号探方

⑤号探方右壁靠上的一处灰坑中发现有裂缝充填现象.此处显示的充填裂缝近乎平行垂直于层面,由下往上“侵入”,向上部分顺层、部分穿层蔓延,单条裂缝呈现锯齿上侵状.显高速扩容痕迹(图6).下壁亦见充填裂隙,平行树枝状.

2.6⑥号探方

下壁见较浅色砂质团块混杂于较深色粘土质文化层中,呈混杂现象(图8);左壁砂土混杂相互穿插掠裹(图9).

3钻探结果分析

在征得考古部门同意和配合下,为探寻遗址下覆土层形状和可能的液化源层,本次工作尚选取了

遗址北东侧空地处进行地质勘探(图9).钻探深度35m,揭示文化层厚度为2.4m,其下为黄色粉土和砂层(图10).已有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在饱水且遭遇较强地震作用等类似情况下,后者将会发生砂土液化[1].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上述砂土液化现象的客观实在.

4结论和讨论

由上述资料陈述和初步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新街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中揭露出丰富的自然变形遗迹,主要表现为由下往上汇聚性砂土充填裂缝,砂土混杂穿插略裹,非连续性断错等,显示独特的地震变形痕迹.

2)钻探结果表明,遗址文化层下分布有可液化土层.液化源层钻探证实场地多探方揭露的砂土充填裂缝为砂土液化现象.

3)遗址砂土充填裂缝和断层的走向以近南北向为主,局部显近东西向.

4)考虑到比较松软的文化层中能产生如此显著的脆性变形,包括砂土液化和断错,结合滑移方式标志物的对比分析研究[2-14],这些应是典型的高速即构造变形应是地震变形.

5)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下限显然是在仰韶文化层形成之后,由于该遗址文化层主要是在仰韶期形成的,其上仅薄薄覆盖一层现代耕作土,因而事件上限直接证据有待于样品测试和综合深入分析.据现有资料初步分析,其事件发生时代不会太近,这可从目前遗址所处离浐河河面高度甚大,近代地下水位较深,不太可能产生砂土液化的分析中得到初步佐证.

本文简要报道的是遗址现场考察编录中最新发现和初步认识.样品年代测试、裂缝和断层充填物原态显微分析等正在进行,新的认识和进展待后续报道.

致 谢 本文所涉及的野外工作得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谨表深深谢意!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