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干货分享——中国现代史

2020-09-13 22:51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东北地区成为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2.三大改造(1952-1956)

(1)措施: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2)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体系、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全面建设时期(1956)

1.中共八大(1956.9)

(1)背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了

(2)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运动

1956-1976二十年间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

(1)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注意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3)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4)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5)要勇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

(6)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新时期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

(3)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知识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发展后果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无法采用农用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干货分享——中国现代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