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下)

2021-02-16 08:31 作者:朝颜晚扶桑  | 我要投稿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 a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b 社会总资本运动 c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d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运动

再生产类型(按照规模划分):

             简单再生产(不追加M);

             扩大再生产(追加部分M);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剩余产品用作追加生产中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1)外延扩大再生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2)内含扩大再生产: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一) 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           

独立地进行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单个资本,称为单个资本(独立资本)。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二) 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

单个资本运动:单个资本的循环周转

社会总资本运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与个别资本的运动的共同之处:

第一, 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第二, 运动都要经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第三, 运动过程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不同:

第一, 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还包括个人消费。

第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与物质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形态;  价值形态: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物质形态: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该卖的卖掉了)

 →实物补偿(该买的买到了)

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

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二、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按照使用价值即最终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室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室用于个人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构成:C、V、M。

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以实物形态的划分为依托,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总和,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

在以上划分的基础上,社会总产品可以用公式表示为:(C+V+M)+(C+V+M)

第二节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1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2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 1 社会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2  产品全部按价值出售 3 生产周期为一年,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4 没有对外贸易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购买消费资料),一部分变为追加的资本积累(追加C与V),即:m=△c+ △v+m/x; 社会总产品就可以表示为:Ⅰ(c+v+ △c+ △v+m/x)+Ⅱ (c+v+ △c+ △v+m/x)

前提条件:Ⅰ(v+m)>  c  基本前提  Ⅱ(c+m-m/x)>  v+m/x

          Ⅰ(c+v+m)>  c+ c     c+v+m)> Ⅰ(v+m/x+  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v+v+m/x=c+c (基本条件)

c+c+c  Ⅱc+v+m=v+v+m/x+v+v+m/x (派生条件)

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一)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1、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

第Ⅰ 部类能够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Ⅰ(c+v+m=(c+c) +  (c+c) 

第Ⅱ 部类能够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活资料;

 (c+m)= (v +m/x) +  m/x +Ⅰ△v+  v

2、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3、两个部类的积累规模互相制约任何一个部类的积累都不是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限度和有制约的积累过程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优先增长:|a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b增长次快的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c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小结 ————

Ⅰ(v+m= c

Ⅰ(c+v+m=c+  c

Ⅱ(c+v+m=Ⅰ(v+m+  v+m

    Ⅰ(v+m)>  c

    Ⅱ(c+m-m/x)>  v+m/x

Ⅰ(v+v+m/x= Ⅱ(c+c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 Ⅱ(v+v+m/x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 a社会基本矛盾突出体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b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决定的。第一,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使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工人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复苏-—»(周期性)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原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更换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特点:a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b同期性趋势相交织  c危机破环作用不如战前严重  d滞胀局面的出现

第六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四个转化形式: a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c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一节 职能资本

职能资本定义:职能资本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包括执行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产业资本和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商业资本。

职能资本是与借贷资本相对应的。

循环和周转: 职能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由于逐步折旧、持币待购和逐步进行资本积累等原因,会形成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与资本本性是矛盾的。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范围及其它临时性需要,亟需补充货币资本。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并形成为获取利息而将货币资本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出现后,原来使用自有资本的职能资本家,现在如果用借入的资本从事经营,就必须按期从获取的利润中取出一部分作为利息,支付给借贷资本家。剩下的利润余额,才是归职能资本家占有的企业主收入,即支付利息后的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商业资本(Commercial Capital,亦称商人资本Merchant Capital) :一般指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资本(商品经营资本),还包括专门经营货币收付、兑换、登记、保管等业务的资本(货币经营资本)。

借贷资本(loan capital ):定义: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第二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W=C+V+m             W=K+m

   成本价格(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所费资本、预付资本-k)

成本价格的经济意义 :

成本价格范畴形成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

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现在却变成了成本价格K以上的增加额,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m→p) 把m看作为预付资本的产物从量上 :m=p

从质上: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掩盖 了剥削。

两者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m′→P′)

1、利润率

  利润p与全部预付资本k的比率。它是 m′的转化形式。

 公式

    P′=P /K

  ∵ P=M K=C+V

  ∴ P′=M /(C+V )

  剩余价值率: m′=M /V

2、利润率p′与剩余价值率m′的联系和区别

反映出的经济关系不同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a剩余价值率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m′=m/V,   p′=m/(C+V)b 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快,可提高年M′,增加年M,年p′

 也高。 年p′=年M  /预付资本

不变资本的节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c的节约能提高P′. P′= M  /(C+V)

第三节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一、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 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社会价值的形成

 A、部门内竞争是指生产同种商品的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得更有利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条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

 B、市场上商品价值不是按照个别价值出售,而是按照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出售,当企业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时,其获得超额利润。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m.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由于各个部门的P’不同,等量资本不能带来等量利润,这违背资本的本性,势必引起部门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其结果使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 =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A、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B、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的影响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

一、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平均利润未形成之前,商品是按价值出售的。随着p(利润)→平均p(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再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

1、生产价格及其形成

含义  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构成生产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k+平均P

可见,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的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这样,各部门的价值与生产价格往往不一致。这违背不违背价值规律呢?

 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三,生产价格变动最终是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的。

 可见,生产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随供求变化而波动。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1.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是提高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必然具有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又称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量同时增长的规律。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减慢,平均利润率下降

注意: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并不排斥利润量增长,并不意味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由于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以分子剩余价值总额增长得比分母社会预付总资本增长慢,所以平均利润率会越来越低。如果有机构成不变,意味着分子剩余价值总额增与比分母社会预付总资本呈现同比例增长,平均利润率不变。

 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代表m′的降低

    例如,社会资本为100,原来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为6:4,剩余价值率为100%,平均利润率为40%;如果剩余价值率提高到200%,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9:1,则平均利润率下降为20%。

      注意: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的形成,不排除个别企业仍可 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

       超额利润反映的是部门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商品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由于各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少数企业生产条件比较好,它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时,它能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的含义:少数企业生产条件较好,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其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其二,工人工资的下降

其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其四,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

其五,对外贸易的发展。

2.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后果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第一,加剧了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矛盾。

第二,加剧了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第三,加剧了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第四节 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Commercial Capital,亦称商人资本Merchant Capital) :一般指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资本(商品经营资本),还包括专门经营货币收付、兑换、登记、保管等业务的资本(货币经营资本)。

商业资本从它在运动中的存在形态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买卖商品,一部分用作流通费用。用于购买商品的这部分资本,是以预付货币资本开始,然后转化为商品资本,为了使周转不间断地进行,这部分资本不是将自己全部价值一次性购进,买而不卖,然后再一次性卖出,卖而不买;而是分批地不断地买,同时又不断地卖。这样,直接投在商品买卖上的资本又以两种形式──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存在

产生: 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产业资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产自销。因此,总有一部分资本投在流通领域,表现为商品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需要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营销网络,需要雇佣商务代理人和大量商业店员。如果产业资本家仍坚持自产自销,不可避免地会增大商业开支,减少生产领域中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优势,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具有重要作用:

①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②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③ 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 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的职能实际就是产业资本第三个阶段的职能

3、商业利润从何而来:a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活动,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实现剩余价值。b 商业利润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C商业利润的确定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

商业利润获得的途径是售卖价格大于购买价格的差额。

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1)商业资本不仅要获得利润,而且要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p′∠产业p′,

商业资本                  产业部门

             商业p′>产业p′,

 产业资本             商业部门

(2)商业资本获得平均利润是通过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                                

2、商业利润的实现方式

商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批发价格把商品买进商品,然后再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通过两者的价格差额,获取商业利润。

 3、平均利润率公式的修正

        由于商业资本参与了利润平均化过程,于是平均利润率的公式变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4、商业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保管、分类、包装费等。 非生产性流通费用,与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广告、手续、经营管理、薄记费等。

生产性流通费用及其补偿:属于生产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价值增大,商品的生产价格增加,这样得到了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 由商品价值形式变化引起的费用。它包括:
(1)买卖时间的花费

(2)簿记费用    从售卖的总额中扣除得以补偿
(3)货币费用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民间借贷:贷款制度不合理确实造成了民间放贷盛行。因为在正常渠道贷不到款,中小企业只好在民间筹资。民间金融机构纷纷沦为高利贷放贷机构。中国的民间资本由于不规范,有的甚至没有订证据,一旦违约不还款,民间资本就难以维持下去。而且,中国民间资本往往运作着运作着就变成敲骨吸髓的高利贷,对经济破坏力度很大。

一、借贷资本含义、来源、特点

含义: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

借贷资本 来源:积累中折旧费闲置待用流动资本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特点:1、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2、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3、运动形式(G—G`)

借贷资本完整的运动公式是

二、利息与企业利润

1. 利息: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由于贷出货币而从借款者(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

利息的本质: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m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借贷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息引起平均利润的分割。

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3. 利息率: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

          决定和影响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其次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例假设有一个10000元的资本,平均利润率是20%,企业利润和利息之比是31,利息率就是5%,平均利润率下降到10%,利息率就是2.5%。

如果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企业利润和利息之比是3:1,利息率是5%,供过于求时是4:1,利息率是4%,供不应求时是3:2,利息率是8%。

利率的界限:0 <----------->平均利润率

利息从本质上讲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一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所以利息率只有低于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才会通过借款来经营产业或商业。如果利息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借款经营就无利可图或得不偿失,也就不会借入资本。但利息的最低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借出货币资本。在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其高低由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来决定。因此,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4、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6、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的依据就是利率是否由市场自由变动的规律的标准来划分。市场利率就是随着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化的利率。官定利率又叫法定利率,是政府金融机构或者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是国家手中为了实现宏观调节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定利率是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工会等所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公定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也有约束力。官定利率和行业公定利率都程度不同的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所谓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经济部门、行业或产品制订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利率与消费和储蓄: 货币利率较高时,生息资本的收益提高,居民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而高利率也会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导致公众收入下降,消费减少。

利率与投资: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大,投资规模会缩小;低利率则会减少投资成本,使投资量增加。

利率与通货膨胀;高利率可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降低利率可防止过度紧缩

利率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利率的变动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使得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和有效。

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利率水平较高时,出口产品价格会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形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降低利率,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对资本输出入的影响:高利率会吸引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低利率则会导致资本外逃。

        第二节 资本主义信用

信用就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信用制度:是指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制度中的不同信用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企业信用。信用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

(一) 商业信用的概念: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一种书面凭证。

三)商业票据的种类:商业票据按出票人的不同分为期票和汇票。

• 2、商业票据的特点:抽象性;流动性;不可争辩性。

• 3、商业票据的贴现:是指票据所有者在票据到期以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 计算公式为:客户所得现金=票据面额(1—年贴现利率x未到期天数/360天)

(四)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规模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2、方向上的局限性。只能由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

(五)我国的商业信用:1、建国初期,有效利用商业信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禁止商业信用的存在。3、当前,我国应有效利用和管理商业信用

第一、建立商业票据市场。

第二、确立市场参与主体,加强企业资信评级,按级划定企业使用票据的种类,按级限定票据的流通范围。

第三、确定市场参与形式与运行机制。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1、银行信用的特点是:a具有广泛的接受性b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c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2、银行信用是我国信用制度的基础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广义的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狭义的国家信用只指国内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形式——国库券与公债券

(二)国家信用的作用

• 1、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

• 2、调节经济运行过程。

• 3、提高经济效益,培植后续财源。

• (三)我国的国家信用: 1、我国利用国家信用的历史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4——1958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 2、改革开放后的国家信用

• 第一阶段:1981——1988年,国债期限为五年。

• 特征:摊派购买;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国债市场开放后,黑市交易猖獗,国库券的形象受到影响。

第二阶段:1989——1993年,国债期 限为三年

特征:国债的市场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二级市场发展缓慢;国债市场监管与清算制度不完善。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的国家信用。

1994年,国库券的期限结构实现多样化。

1995年,国库券规范为三种:凭证式、无记名式和记账式。

1996年是国债改革之年。

四)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 1、国家信用有时可以动员银行信用难以动员的资金。

• 2、国债筹集的资金比较稳定,而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则较差。

• 3、两者的利息负担不同。国债利息由纳税人承担,而银行贷款的利息则由借款人承担。

消费信用; 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形式

                      信用卡——短期消费信用

                      分期付款——中期消费信用

                      消费信贷——长期消费信用

(二)我国的消费信用: 1、银行卡

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1)银行卡的种类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又可分为贷记卡 和准贷记卡

贷记卡: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帐户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借记卡不具备透支功能。借记卡主要有转帐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和储值卡三种。

2、分期付款:

1993年11月,上海银信服务公司成立,它是我国首家办理个人消费品分期付款业务的消费信用服务公司。近年来,分期付款主要用于购买汽车、房屋。

3、 消费信贷:(1)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 通住房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

(2)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借款家庭成员退休年龄内所交纳的住房公积金数额的两倍。

现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为:excel

(3) 耐用消费品贷款:银行提供的支付借款人用于购买家用电器、汽车、家具用具等的贷款。期限一般为3——5年。

(三)消费信贷的作用; 1、消费信用对生产有促进作用。

2、消费信用可以调节消费,调节公众在购买消费品时在时间上和支付能力上的不一致。

(四)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制约因素:1、经济收入低,且增幅缓慢。2、公众对未来预期不乐观。3、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4、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5、消费信用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民间个人信用:民间个人信用是指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独立进行的信用活

(一)我国民间信用的形式

1、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2、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

3、有一定组织程序的借贷活动。如货币合会、民间标会、摇会等。

4、以实物作抵押取得贷款的“典当”

(二)民间信用的特点:1、民间信用的主客体是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组织及一般家庭个人消费者。2、民间信用的时间一般较短,活动空间有限。3、民间信用的利率具有较大的弹性。4、民间信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风险性

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1.增加投资机会,促进了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速了资本的集聚和集中,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

3.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4.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消极作用: 1.有可能造成虚假繁荣,触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3.信用会刺激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与银行业务:

概念:是指银行资本 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二)银行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  资本资产业务:进行投放或贷出资本的业务(票据贴现、抵押贷款、长期投资)

票据贴现的相关概念: 

期票:是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现款的债务凭证

汇票: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令其向第三者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凭证。

票据贴现:票据持有者为了融通资金,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兑取现金

抵押贷款:以商品、提货单、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作抵押的各种活期或定期的贷款。

长期投资:以购买股票的方式向各种企业进行的投资以及银行购买政府公债和企业债券等。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银行利润: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形成,但利润量与平均利润量要相等,否则会发生银行资本转移。银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业务费用 +其他业务收益

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减去银行的费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