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多情或薄情的中年人,大都过得不如意?他们都想错了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一句词。
苏轼正是一个非常多情的人,他虽然不至于像杜甫一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也是有许多的感慨和愁思。
从古至今,凡是性格比较敏感的人,通常都很多愁善感,“多情却被无情恼”,惯于自作多情,自寻烦恼。
很多中年人之所以过得不如意,跟这种性格有很大关系。
性格决定命运。
不管杜甫还是苏轼,他们都可谓才华横溢,但他们无论是仕途还是人生,都是波折不断,一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
所以,人生在世,最好不要那么多情,特别不要太敏感,太自作多情了。
要知道,这个世道其实不太适合那种太多情的人,这是一个充满薄情的世界,大家的心里都只有自己,没有人顾得上你的“多情”。
在很多人看来,多情等同于感情泛滥,是不够成熟、不够强大的表现。而且,多情的代价除了提前有白头发、老得更快之外,还容易被万箭穿心,黯然销魂。
那么,为什么说薄情也不好呢?
我们在社会上会遇到很多薄情的人,他们是精致的聪明人,他们心里充满算计,他们不会顾及情义,他们只会忠诚于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人在生意场上往往会如鱼得水,商人重利轻别离嘛,爱钱爱名爱权的人都是薄情之辈。
但只顾着自己的话,他们就活得很苍白,毕竟人是感情动物,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
有的中年人自诩“活明白了”,他们觉得自己的认知很高,看透了人性,不愿意浪费任何时间和感情……这说到底,其实不过是自私罢了。
确实,如果一个人退回来,只是以自我为中心,让自己“兽性”多一些,那他会感觉很舒服,有一种自己很强的错觉。
特别是那些跟钱非常近的人,他们会变得像钱一样聪明,哪里有利润他们就能提前一步发现,然后攫取超额的利润。同时他们也会跟钱一样贪婪、自私,唯利是图,这是被钱物化的过程。
当人被物化之后,看这个世界就简单了,看谁都有一个价格,有利则聚,无利则散,没有多余的感情,极度理性,薄情到了极点。
很多中年人都是有这样的倾向,在他们看来,这才是真实,其他都是假的,唯有利益最靠得住。
可是,当你这样过一生,到最后还是会后悔的。毕竟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钱和权这些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们无法给你生命的慰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但“不仁”并不是说无情,所谓大爱无言,天地对万物有大爱,不分彼此,圣人对百姓也是如此。
所以,当一个人认知程度越高,他就越慈悲,在这点上,儒释道三家的内涵都是一致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真正的高人眼里,众生无论是多情还是薄情,无论是自私自利还是多愁善感,都是无知、狭隘和愚昧的表现,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
心有大爱的人,从来不会薄情和冷漠,他们对一切人都充满了同情和悲悯。
和光同尘,一体同悲。这才是大境界,什么“你、我、他”,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是命运的共同体。因此,利他就是利己,只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那些或多情或薄情的中年人,他们都想错了。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