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李玉:《断·桥》到底在讲什么?

|记者:孟星 余驰疆
作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女性导演之一,李玉的个性是鲜明的——不论是她这个人,还是她的作品,都带有独树一帜的气质。
二十出头的年纪,李玉还在做电视新闻时,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之后,从主持人转型成为纪录片导演,再成为电影导演,她用镜头展现着强大的女性生命力。

她是文艺的,她的光影将超前叙事和社会生活糅杂一处;她也是大胆的,爱情、犯罪、悬疑、喜剧,在女性题材的基础上,她尝试了多种影片类型。
尝试,往往是突破与质疑并行的,但对李玉而言,这永远比知道未来怎样来得过瘾。在与人民文娱记者对话的过程里,她屡次提到冒险二字。“我觉得安全感是个挺可怕的东西,就像你现在已经看到你老了什么样了,这对我来说太可怕了。”她说,“我要一个未知的冒险,我喜欢冒险。”

毫无疑问,《断·桥》就是这样一场冒险。初看,阴冷的色调,迷蒙的空气,离奇的案中之案,许多人会以为这是一部反转迭起的悬疑片。然而,嫌疑人很快确定,此后影片用大量语言聚焦所有人物的内心抉择——破案,反而成了不重要的一环。
这正因此,社交媒体上关于《断·桥》的热议不断出现,李玉甚至发了长文来阐明自己的创作理念。她并没有按照所谓的悬疑片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在她看来,《断·桥》是犯罪剧情片,故事是一方面,讲故事的方式是一方面,故事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则是另一个方面。
“文如其人、片如其人是一样的,我也是一直在解决自己的困惑。”她说:“走到今天,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反思增多,还是有一点责任感了。”


训练演员就像腌咸菜
人民文娱:《断·桥》上映后,很多人对影片的悬疑手法进行了大量讨论,您怎么看待?
李玉:这个电影还是一个文艺内核的电影。我们不是按照所谓悬疑片的规律去拍的——就是你怎么反转,你怎么去埋一个扣。我们是反过来的,一开始就把恶人端给你,然后看犯罪事件里头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纠结。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这个世界上能不能有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某一个瞬间发现彼此同命相连,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伸出手。而当他们真正相处的时候,又产生了一种很复杂的情感,这就是文艺片的表达。
人民文娱:影片中的几位主演也备受关注。您有训练演员的一套方法吗?
李玉:最早我是用纪录片的一些方式在训练演员,就是要把演员的潜意识调动出来。潜意识很可怕,因为他跟人物一结合,即便你没有让他看过人物小传,可是他说的都是那些(符合人物的话),是因为他“上身”了。
我把这个过程叫做“腌咸菜”,比如说小凯(王俊凯),我们试拍的时候把他扔到了一个废弃的楼里,他一进去就特别适应。等他“腌”好了,一出来浑身就是那种逃亡少年的感觉,这是个很沉浸式的表演。

人民文娱:但这种方式会不会让表演缺少目的和精确度?
李玉:我是允许演员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演的。在我这儿没有错的,因为你会在错的过程里,感受到更丰富的角度。
演员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天赋,我很怕演员做人物小传,因为你分析得太细了,变得不是生长出来的,而是理性分析出来的。
你感受就好了——人是很复杂的,人性也是很复杂的。

把复杂人性放到电影里
人民文娱:在电影之前,您就已经凭借纪录片作品被许多人认识。纪录片给您带来了怎样得锻炼?
李玉:我感谢纪录片给了我一些很真实的感受,虽然它和电影隔着一个领域,但是我自己把它转化了。比如说我用演员的时候,我知道怎么样把他/她变成真实的人,真的得益于我拍纪录片。
包括我知道在一个场景调度里面,怎么样才变得让人没有察觉,而是感觉它就是真实事件里头发生的,但是又有趣、有意思,那都是我在拍大量的纪录片里头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

人民文娱:所以您在很多叙事上跟我们平时理解得不太一样,包括《断·桥》中女主角报不报警,您也给出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视角。
李玉:我比较喜欢看犯罪心理学和一些法学家怎么去评论一个案件中的人,我希望这个电影也能被大家看到这些。就像我拍纪录片时,永远觉得纪录片里头的人性比电影更复杂。
总之,这是我坚持做的,就要把那些复杂的人性,放到电影里面。
人民文娱:除此之外,在《断·桥》里也有很多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
李玉:对。比如有一天我们收工了,天光也没了,我走到窗台的时候突然特别伤感——这场应该特别像一个结尾。我就赶紧把两个演员唤回来,他们正好还穿着前面表演的衣服,就直接把他们扔进去,只是简单交代了几句,就拍了。

变得更有责任感了
人民文娱:从《观音山》《二次曝光》到《阳光劫匪》再到《断·桥》,您每一次都会有一个挺大的转变。这中间的动力是什么?
李玉:我觉得安全感是个挺可怕的东西。我要一个未知的冒险,我喜欢冒险,所以我每一次可能都不一样。这个并不是我的规划,我也并没有认为我改变了。比如《阳光劫匪》后再拍《断·桥》,可能外人觉得你又回归现实主义了。但其实《阳光劫匪》内核也是比较现实主义的,就是关于失去,只不过我用了一个自己想要表达的风格。

人民文娱:可能每个导演都有一个自己一以贯之的内核。
李玉:每个人其实都在拍自己,比如贾樟柯他一直在拍家乡,我也很喜欢那样的电影。
文如其人、片如其人,是一样的。我也是一直在解决自己的困惑,你看我拍的都是女性的困境、情感的困境,或是女性所谓的原生家庭的痛,以及她逃离原生之痛后如何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其实跟我的经历很相似。
人民文娱:经过了这么多年,您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玉:走到今天,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反思增多了,我现在更多一点责任感了。以前只是因为天然视角我是一个女性,所以我的视角是女性的。但是现在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慢慢很自觉地变成一个对女性困境的观察和表达,这就是变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