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04-科学思维篇-可证伪性

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有人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只要找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就能证明这句话是错的。如果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将某个理论推翻,我们便说该理论具备“可证伪性”,也就是可以被验证。
科声小评:可证伪性,可能是最难以科普的逻辑之一。
为什么一个可能是错的命题,反而更科学呢?其实,没有可证伪性的说法,并不一定是错的。但我们无法验证它的对错,所以科学不关注这样问题。比如“世上存在上帝”、“世上存在蓝色的天鹅”。
要理解可证伪性,可能需要达成以下这些共识:
1,谁主张,谁举证,证【有】而不证【无】——如:世上【存在】A;A和B【有】因果关系;吃A种产品和治愈疾病【有】因果关系等。而主张【不存在】【没有因果】和【药物无效】的,没有必须举证的义务)
2,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的未必是永恒正确的,正确的也未必是科学范围。科学是一套不断修正我修正的研究范式,不是真理本身。
3,不具备可证伪性的东西不一定就是错的——如:一千年前我们说“世上有黑天的天鹅”如果拿不出证据的话,就是一种典型的没有可证伪性的说法。等找到了黑天鹅,再修正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是可被证实的。但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信有黑天的天鹅,那么我们同时必须信,有蓝色的天鹅,有彩色天的天鹅……
总之,很多人在这道逻辑题上不论如何都无法绕过来。要理解它,是需要突破田园时代的天性的。这恐怕也是人类到了近三四百年才有了科学思维的萌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