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社会实践|花儿朵朵实践队: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为持续深化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的热情,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传承伟大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8月9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花儿朵朵实践队前往青州市弥河镇赤涧村重走红色足迹,感悟红色历史,访谈当地居民,探寻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

实践队员在赤涧支前粮站纪念馆门口合影

益都赤涧支前粮站是响应1947年鲁中第三军分区的号召建设,位于青州市弥河镇赤涧村。诞生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为战争之需,华东军区鲁中第三军分区号召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支援前线,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敌人。




讲解红色故事


村民为实践队队员讲解
在解放战争期里,紧随解放大军的前进脚步,是由益都赤涧及其周边村民组成的送粮支前队伍。他们用一双双手,一辆辆手推车,一副铁脚板,或人拉肩挑背扛,及时地将粮饭菜弹药送到战斗前沿,为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地村民得知了实践队的来意后,热心地为实践队员讲述这段历史,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得知,在支前粮站工作中,赤涧村那些小脚女人们也不甘落后,主动承担起纺线织布、做军鞋、食品加工等工作。她们为了让战场上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吃到可口的饭,根据面粉的种类,分别烙大饼、摊煎饼、蒸窝头或贴饼子等。她们和男人们一样,一同紧跟军队转战南北,先后经历了淮海、莱芜、孟良崮和临朐等大大小小二十三场战役或战斗,为赢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听着讲解人员热情的解说,实践队员感受到了当地人对这段历史无比的骄傲的心情。一幅幅“军民同心,携手共进”的画面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队员们的心也逐渐火热起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走进红色地点
实践队员参观粮仓
矗立着一座红色书页状的地标,在党徽的映照下,“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八个字显得格外耀眼。对于这座地标,支教队员齐萌这样说:“红色引领”可以用政协委员关国清的一句话解释“党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绿色发展”与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相呼应;整个标识做成书页状代表着在党领导下人民参与革命创下一页页历史。
在粮站内部,一个个的粮仓,是现在是很不常见的尖顶圆柱形。队员们轻抚着粮仓,探入内部观察,感受着历史的变迁。在听说这些粮仓是益都赤涧及其周边村民人工建造时,队员们感到十分震撼。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即使粮食收成不好,家里食不果腹,也要拿出粮食支持革命。
纪念馆内部物品
之后,实践队员走进了粮站纪念馆展览室,东侧一面墙上挂满了毛主席从青年到晚年的照片。中华民主危急存亡的关头,革命舵手掌握这历史的航向。这一张张照片,不仅展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灿烂的一生,也表达着赤涧人对伟大领袖的热爱与怀念。粮站纪念馆内结合1947年、1948年的战争背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当年部队领导人和后方的情景,纪念馆内还收集了毛泽东主席从学生时期到老年时期的工作学习照片63副,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更好地了解毛泽东主席提供了珍贵资料。现在的赤涧粮站是青州市中青年干部教育基地、青州市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训练拓展中心、也是游客参观中心。看着一代伟人由年轻到迟暮,队员们感概万分。“千古伟人留丹心,气贯长虹光辉深”,毛泽东主席“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和丰功伟绩让支教队员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此处还有当年支前所用的马车、平板车、石碾、石磨、织布机、风车等文物,这些是支前粮站工作人员、赤涧村及周边村庄群众,征粮、储粮、运粮、加工、运输的工具实物。物品虽小,却体现了当地群众对那段如火如荼岁月的怀念,也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致,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做出的巨大贡献。
感悟红色思想
在烽火硝烟的解放战争期间里,有无数像赤涧粮站一样的红色粮站,在粮食的筹措、加工、运输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保障了战役的胜利。山东人民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如今,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应该铭记先辈英勇事迹,牢记时代使命和任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实践队了解了赤涧支前粮站很多动人的故事,深刻地体会到了赤涧村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他们自觉担当尽责,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祖国贡献民建力量。
图片:花儿朵朵队
文案:刘焕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