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驳张雪峰老师和他的功利主义。

2023-06-19 23:31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我们可以脱离「浪漫、价值、诗意、理想、意义、存在、追求、人文」这些充斥着想象力但虚无缥缈的词汇去聊文科吗?我们可以脱离歌德与兰波,脱离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不再引用《死亡诗社》或者任何赞叹人文的艺术与影视作品来探讨文科专业在「人之存在」和「灵魂之震动」以外的社会价值吗?


◼️ 不能。


◼️ 这其实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文科,包括文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广受弊病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学科试图在工业革命之后建立起的机械化、工业化社会中,去探讨「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也因为这些学科想要试图告诉每一个被现代社会训练有素的螺丝钉,你不是一个螺丝钉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意义的个体;更因为这些学科太虚无飘渺了,并且这些虚无缥缈的设想与探讨并没有办法帮助系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或者促进社会更快的工业化。


◼️ 所以这些学科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学科既不能建设出一栋高楼,也不能操纵一台机器,生产不出任何的粮食,也救不了一条生命;所以学这些学科的人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除了做梦(理想)什么都没有。


◼️ 仔细想来倒也确实如此,温饱都没有解决,为什么要仰望星空,至少泥泞的人间里还能找到一口吃食,而头顶的月光永远清冷的无悲无喜。


🩰
06/16/Fri.


张雪峰老师

尊重个人意愿是基本前提

@TuTouSuo™️ 


毫无疑问,张雪峰老师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没有贬义)。他也结合着社会结构与人生经历的框架,说明了他个人的这番实用主义从何而来。就像他说的,他出生于普通人家,家庭条件较为一般,因此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读书和学历是他改变人生的唯一方式,也是他赚钱糊口的唯一来源——在这样的模式下,文学、艺术这些虚无缥缈的、且相对来说关乎天赋的学科的确并不是「赚钱/吃饭」的好选择,反倒是真真切切的理工科、技术类学科,才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社会紧缺的、能找到合适工作解决基本生计问题的、不会出错的选择。


其实张雪峰老师的思路站在「生存」和「社会竞争」视角上的确是中肯且一针见血的:我们想要获得社会资源就不得不参与社会竞争,参与社会竞争就不得不先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近些年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国家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关注、考公热考研热、裁员辞职潮、薪水降低、996打工人、208万、社会对财富阶级的崇拜反映出了当前社会截然不同的情状:


一面是社会顶层享有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财富,出生在罗马的人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得普通人哪怕努力了一辈子都获得不了的生活与机遇;一面是广大的普通人以一种几乎悲壮的方式,与几千人几万人竞争才能获得到一丁点的机会和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小镇做题家」一词引发了如此广泛的社会热议:不公平,因为贫富不仅仅是悬殊,而变成了固有的社会秩序,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封杀掉的是无数普通人肆无忌惮的追求梦想的可能性。


张雪峰老师有些话的确动容,他说去北京不要仅仅去看CBD和三里屯,而要去看通天苑早上的第一班和夜里的最后一班地铁:这是真实的北京和真实奋斗的普通人,而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人——张雪峰老师的所谓学历、选择、读书、考研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普通人提供一条更有可能获得金钱、更能稳定且体面维持生活的「努力方式」。


之所以说是努力方式,因为在诸如「考研」竞争中,努力的有效程度高达80%,它几乎已经算是一种社会公平了,毕竟实打实的考试成绩和分数是可以战胜一些「资本」和「关系」的——但一旦走出考研,进入到了招聘等其他领域,关系与资本就远超于「努力」和「分数」,因此掌握一门「技艺」,有的时候换来的就是切实的「被需要」和因为「被需要而获得的金钱」。


因此,张雪峰老师获得广泛的簇拥并非不无道理,我们也不能因为他尖锐地嘲讽了新传学科就否定他说的事实——这个世界上讲述美好鸡汤的人很多,但揭露现实的人很少——他站在广大普通人的视角,教普通人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并且这套逻辑在家长中更是获得了极高的支持,因为绝大多数的父辈们都是从穷苦之中奋斗而来的,更深知普通人奋斗的不易,也理解「辛苦地奋斗和活着」远比任何虚无缥缈的价值观来得重要得多——因为在他们那一代集体主义的视域下,生存本身就高于一切。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说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没有上一代人能存得下钱:我们父母那一代人能存下很多的钱,能买房也还得起房贷;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是月光族,在一种及时行乐的思维驱动下,几乎存不下什么钱。这样的差异本身也能说明为什么张雪峰老师的簇拥者中父母居多,因为父母关注的是「生存」问题,但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互联网的开放与视野的开阔,而开始从生存走向了生活。


有「生存」,当然就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有「社会竞争与内卷」的残酷现实,当然也有社会日益空洞、暴戾、抑郁、压抑的现实。


在另一重视角上,「空心病」正在成为非常常见的心理性疾病。倘若按照张雪峰老师的说法,我们顺利地考进了清华大学,成为了人上之上,进入了好的企业,拥有了光明的前途就足以给自己的人生打上100分,但真实的情况却是:个体在鸡娃、中考、高考的一次又一次自我压迫中借助分数成为了所谓的「人上人」,但这个过程中从未有人追问过他「你究竟想做什么?你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以至最终个体虽然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却根本无法触及其精神世界,一旦不再需要考试或者其他的竞争性活动,缺失了目标的人失去了是其长久以来仰仗生存的动力,最终可能直接成为一个「没有任何追求、没有任何喜好、没有任何意义」的个体:


外表有多优秀,内心就有多荒芜。


这种荒芜并非是故作矫情之词,而是从来都奠定在人之本初中。人类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同,便是在于我们在某一个站立走路的夜晚,会驻足仰望头顶的星空,并忽然开始思考——人之所以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因为「思考」而成为人,因为思考而创造出无数的文明,这样的文明不同于简单的、用工具和技能打造出的产品和城市,而在于同时还能给予所有的人造物以浪漫化的解释,在于赋予所有心中一闪而过的思绪以千言万语的表达,在于执着的思考,自由的追逐和用有限的生命体验无限的可能性。

今天的现代社会的确让人在「想要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间」摇摆不定,马克斯·韦伯也曾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来界定人的这种摇晃与平衡:某种意义上,人因矛盾而存在,也因理解、正视、调和矛盾而成长——


理性与感性、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工具与价值长久地交织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的人选择了工具主义,走出了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一生;有的人执着于价值与浪漫,即使死于无人的荒漠,也大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壮怀;有的人这一生从未与两者和解,摇摇晃晃地握着金钱和理想,但也能把挣扎、遗憾、妥协和偶尔的放肆编写成只属于自己的诗篇。


所以张雪峰老师自己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却试图把这套功利主义的逻辑无差别地套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把不符合其个人价值观的内容直接定义为「错误」和「天真」,要求人人都做一个像他一样的功利主义者,这本就是一种「错误」和「无知」。


至于「学新闻打断腿」这类说法——在对方明确表达了「有新闻理想」和张雪峰老师所谓「新闻找不到工作」的对立之下,又是在把所有涌动的热情和理想都以「能否找到工作」这一粗暴的标准来进行是非判断,这种绝对的价值单一化所抹杀的,自然是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学新闻就打断你的腿(笑)。

听张雪峰的人类文明都得毁灭(笑)。

别杠,杠就是你对,因为尊重多样性。


🏔

🍴 单一vs多元:一切的根源

🕳️ / TuTouSuo / 为什么功利主义如此盛行?


按道理来说,我们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期和平期,我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处于繁荣且发展的国家,我们处于资源丰富技术创造机遇的时代,我们处于信息爆炸资讯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处于人与人的连接最为密切的时代,我们处于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我们处于有着无数机遇和可能性的时代——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人的精神生活,反而空前的贫瘠:理想、意义、自由、浪漫、有趣、多元、情怀、风格、创造,这些词汇,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的笑话?


因为在工业社会拉开的时代变奏之中,几百年如一日,「主流」从未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石,以「资本」为核心的衡量标准早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存与成长中,不动声色地成为了社会衡量体系。


不可否认今天社会几乎就是以「资本/财富」来作为基本评判标准的——由资本的多少来区分成功与否、体面与否;也由资本的多少来定义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交往、亲密关系、等级秩序、社会资源都被悬置在了金钱的天平上来进行衡量:

“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

“女性独立需要500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搞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有钱能使鬼推磨。”

就是因为人人深知当前社会的底层逻辑就是资本构建起来的现代社会,金钱是在99%的时刻都可以畅通无阻,甚至连生命都能适当延长的超级法宝,对金钱的追求才会被推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是今天社会功利主义的来源。


追求财富和资本就需要好的工作、好的技能、更高的学历、更容易找工作的专业——但这样的工作、技能、学历和专业也意味着个体可能需要让渡一部分的个人自由时间、让渡一部分的理想、让渡一部分的喜好和自我:社会的天平上极少有兴趣与金钱得以平衡的时候。现代人的苦痛之处,恰恰是既没有办法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但又割舍不下金钱可交换出的物质无限丰富的生活。


社会的统一化标准(资本)与人的多元可能性的矛盾。


而之所以我们时常意识不到这样的矛盾,那是因为金钱总是以其几乎万能的交换功能带给了我们一层美妙的错觉——只要赚够了钱,所有的一切都唾手可得。不管是大房子还是理想的生活,不管是诗与远方还是自由和梦想,金钱的魔法会实现一切曾经的遥不可及,也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只要先努力赚钱,先拼命读书,找到工作就好了;先努力工作,退休了就好了。


所谓延迟满足,根本就是资本逻辑的遮羞布罢了。


无论是深奥如鲍德里亚,还是通俗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在试图扯掉这层遮羞布,去宣告一个人们不愿意相信的事实:等满足了物质需求再去寻找所谓精神需求的时候,所谓精神需求的满足本质上只是在用物质进行无意义的填补,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始终来自于长期自我确认和反复地体验与实践,但物质堆砌出来的诗与远方,不过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浮光掠影。


功利与实用主义没有错,但如果功利主义凌驾于一切的排序之上,不断地挤压自我的可能性,压抑对丰富性的追求,那人便彻底地陷入了系统的陷阱之中。

🏔


🍴 功利vs价值:再谈新闻无用

🕳️ / TuTouSuo / 为什么功利主义讨厌新闻?


最后,沿着对功利主义的反驳,我想再聊一下新闻学与张雪峰老师言之的「新闻无用」。


在最基础的新闻学读本《新闻学概论》中,我们将新闻和新闻学理解成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求。”在生产力的发展之下,社会变动越剧烈,人类相互关系越密切,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就越重要,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就越大,这是人类产生与从事新闻事业的动因与新闻的本质——因此,新闻提供的是广泛的、无差别的、社会新近发生的事实与信息,个人要根据新闻信息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进而决定其实践的方式——换言之,新闻本质上提供的恰恰是可能性本身。


正是因为新闻无差别的反应了世界的面貌,展现了无数的现实与无数的正在发生,为人们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这才不会让诸如功利主义这样的单一价值观过度的影响人们的判断,才让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让无数的可能性得以在多元的现实环境中生根发芽。


新闻的存在让功利主义无处可逃。


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原则之一的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也如此说道:正是因为新闻会为大众提供理解世界和行为决策的依据,所以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新闻工作者才需要排除一切,让新闻尽可能的客观。

换言之,一个合格的新闻传播者的第一要义,是提供「信息」和「可供选择的角度」,而不是「替你做好选择」或者告诉你「必须这么做」。

张雪峰老师说:“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能做自媒体,人人都能做新闻人,他的粉丝比传播学教授还多”。但实际上,粉丝数和被追捧从来都不是新闻的价值与标准,张老师这句话反而说明,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和自媒体之间的确存在专业上的鸿沟和壁垒,并非人人都能做新闻人,也并非有流量就是一切。


并不能因为社会本身荒诞,就将荒谬当成一种常态。

*谢谢阅读到这里,希望可以带来理性的讨论,也希望可以带来多元的可能性和多种的视角,今天有个姐妹问我,面对张老师的贴脸嘲讽,我们能不能有力地回击,还是说张老师就是正确的,我回答:“绝对不正确,他是功利主义者,却想要人人都和他一样做功利主义者,并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帜,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知和绑架。”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扫描息流

获得全所新传考研公益资料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驳张雪峰老师和他的功利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