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国考「高难度题、争议题」解析(五):定义判断篇

2023-01-25 09:30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今年的「定义判断」板块整体难度不高,但有几道题还是很值得一说的。

(一)被「惯性思维」误导的选择

【2023国考】预判设计是一种能够引导用户、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有效设计手段。它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或用户所在的场景,让功能「主动找到」用户,并让用户与之产生自然的交互,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本质就是为用户多想一步,让用户使用起来尽量简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预判设计的是:
(A)某购物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将商品按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排列
(B)某翻译软件,用户第一次点击播放,语音速度正常;再次点击,语音速度变慢
(C)某外卖软件,当用户对店家给出差评,系统自动勾选「将评价设为匿名评价」
(D)某购物软件,所选商品缺货时,出现「找相似」按钮,点击可看到同款、相似商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预判设计的是:
(A)某购物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将商品按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排列
(B)某翻译软件,用户第一次点击播放,语音速度正常;再次点击,语音速度变慢
(C)某外卖软件,当用户对店家给出差评,系统自动勾选「将评价设为匿名评价」
(D)某购物软件,所选商品缺货时,出现「找相似」按钮,点击可看到同款、相似商品

正确率26%,易错项B

定义词「预判设计」的要素很多,但本题中只考查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预判」的概念,即:

让功能「主动找到」用户……为用户多想一步

也就是说,正确答案一定是不怎么「预判」的,即「软件没有提前预测用户的行为」。

逐一分析:

A「某购物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将商品按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排列」

A是本题的正确答案,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选项。大家在看到A选项时,可能会潜意识里将其与当前热门的「大数据搜集并预测消费者行为」等事件联系,觉得这就是「预判用户的行为」,实际并非如此。

分析可知,选项条件是「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而不是「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历史」或「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联想」,后两者才是「预判设计」。

三者的区别在于:

①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

用户在购物软件搜索「椅子」后,根据商品相关性和价格等因素展示相关商品页面。

②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历史

用户在购物软件搜索过「椅子」,当用户重新打开该购物软件时,软件通过大数据分析出该用户近期没购买过椅子,且仍然在考虑购买此类商品,因此在用户「没有再次搜索『椅子』」的前提下,软件根据预判展示了相关商品页面。

③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联想

用户在购物软件搜索过「桌子」,软件通过大数据分析出该用户可能在购买桌子的同时很可能还会购买椅子,因此软件根据预判展示了相关商品页面。

在上述情况下,②③才能称得上「预判设计」,①只能说「根据用户的行为做出相应反应」,两类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B「某翻译软件,用户第一次点击播放,语音速度正常;再次点击,语音速度变慢」

B是本题易错项,很多小伙伴可能没太看懂该翻译软件的使用逻辑,这里需要结合软件的特性来分析。

「用户第一次点击播放,语音速度正常」是正常反应,那么「再次点击,语音速度变慢」说明「用户有再次点击的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想学习某个词的发音,可能是没听清正常语速在讲什么,可能是想掌握语气、语调的变化。无论具体需求是什么,「语音速度变慢」对于「第二次点击播放」的用户来说都是合适的行为,所以属于「预判设计」。

B和A有区别。A是用户「已经输入了搜索关键词」,相当于「发出了具体指令」,购物软件给出的物品展示页面是反馈而不是预判;而B中用户「第二次点击」播放时,并没有明确给出「我希望第二次播放的语音速度变慢」的指令,因此B中翻译软件是「预判了用户的行为而将语音速度变慢」,所以B更符合定义要求。

C「某外卖软件,当用户对店家给出差评,系统自动勾选『将评价设为匿名评价』」

C中消费者没有发出「我要匿名评价」的指令,而软件根据「差评者不希望商家知道自己真实信息」这一特点提前预判了「匿名评价」的行为,符合定义,排除。

D「某购物软件,所选商品缺货时,出现『找相似』按钮,点击可看到同款、相似商品」

「缺货」是客观情况,软件用户此时并没有发出「找相似商品」的指令,「找相似」是软件预判而设计的功能,符合定义,排除。

D可以和A对比,更容易发现两者的区别。

综合分析,本题A选项是最没有「预判」这一定义要素的,符合要求,应选。

今年的很多「定义判断」题都非常简单,有很多正确率甚至超过了80%,不过这道题还真的挺有难度的,很多考生因为「思维惯性」产生了「思维盲区」。

由于近年来关于「大数据侵犯隐私」的事件太多,甚至还有「大数据比你更懂你自己」「不是大数据提醒,我都不知道我想买XX」等梗,所以看到A选项后,会下意识地想到相关事件,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任何关系。

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将商品按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排列」实际上是「大数据」这个词提出来之前就普及的功能,和「预判」没有任何关系,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大家在学习时也要理解A和B、D的不同之处。

(二)「题型融合」的又一典型例题

【2023国考】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化学分支学科,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揭示化学反应速率本质;(3)探求物质结构与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体现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
(A)研究表面积不同的各类煤块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燃烧速率的变化
(B)研究不同光照和温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蒸腾作用的强度和效率
(C)在馒头制作的过程中,研究酵母菌对面粉发酵的催化反应模型
(D)在铁制品表面喷涂不同种类油漆,研究铁与水、氧气的反应情况,判断防锈效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体现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
(A)研究表面积不同的各类煤块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燃烧速率的变化
(B)研究不同光照和温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蒸腾作用的强度和效率
(C)在馒头制作的过程中,研究酵母菌对面粉发酵的催化反应模型
(D)在铁制品表面喷涂不同种类油漆,研究铁与水、氧气的反应情况,判断防锈效果

正确率45%,易错项A

近年来,国考中「不同题型融合」的新型题越来越多,例如西瓜之前就解析了一道2023国考中融合了「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和「段落概括」两个分板块的题型。

本题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题型是「定义判断」,但解题的核心是「常识判断」。常识基础好的考生一眼就能做出来,但如果不了解具体情况,就恐怕不那么容易做对了。

浓缩定义词「化学动力学」的要素,可发现它研究的对象非常复杂,大致包括(1)外界因素(2)化学反应速率(3)结构与反应的关系。

逐一分析选项:

A「研究表面积不同的各类煤块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燃烧速率的变化」

「表面积不同的燃烧速率」满足「(2)化学反应速率、(3)结构与反应」的要求,符合定义,排除。

B「研究不同光照和温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蒸腾作用的强度和效率」

「蒸腾作用」是「物理变化」,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该作用能够帮助物质运输并为大气输送大量的水蒸汽。

从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B必然不属于「化学动力学」研究范围,应选。

C「在馒头制作的过程中,研究酵母菌对面粉发酵的催化反应模型」

「催化反应」必然涉及化学反应,且属于(1)外界因素(催化剂本身不参加反应,只是改变反应速率),因此符合定义,排除。

D「在铁制品表面喷涂不同种类油漆,研究铁与水、氧气的反应情况,判断防锈效果」

「铁的生锈」是化学反应,「不同种类油漆」属于(1)外界因素,因此符合定义,排除。

综合分析,本题B选项符合要求,正确。

这道题从具体分析的角度,没有任何难度,但正确率较低,核心原因就是常识基础不够牢固。

「蒸腾作用」是初中生物的知识点之一,但不是那种常考、必考的特别重要知识点,因此有很多考生对其不够重视,或者说一知半解。B选项「研究不同光照和温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蒸腾作用的强度和效率」非常有迷惑性,看上去就特别符合原文定义,但出题者在这里打了个回马枪,考查重点反而是看似轻描淡写的「选项是否为化学反应」,如果没意识到这一点,就很可能做错。

(三)「杂音」「干扰表述」太多怎么办?

【2023国考】分布区是指某生物的活动、生存范围。如下图所示,用黑色方块表示该生物已知、推断或预计出现的位点。分布区的划定是环绕所有已知、推断或预计出现的位点的最短连续边界所包含的面积,经常用最小凸边形来表示。该最小凸边形的每个内角不能超过180度,并要包含所有出现的位点。

根据上述定义,对于下列位点所划定的分布区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为: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正确率46%,易错项B

首先浓缩「分布区」的定义。由于4个选项都符合「黑色方块」「包含」的要求,因此定义要素的核心是下面两句话:

①(经常用)最小凸边形来表示
②最小凸边形的内角≤180度

观察选项,可发现B存在>180°的内角,CD面积都比A大。

可确定A最符合要求,正确。

本题理论上没什么难度,为什么正确率不高?这就和题干的表述有关了。再看一下题干:

分布区是指某生物的「活动、生存范围」。如下图所示,「用黑色方块表示」该生物「已知、推断或预计出现的位点」。分布区的划定是「环绕所有已知、推断或预计出现的位点」的最短「连续边界」所包含的面积,经常用最小凸边形来表示。该最小凸边形的每个内角不能超过180度,并要「包含所有出现的位点」。

从结果来看,上面标注的内容都属于「杂音」或「干扰表述」。题目不涉及「已知、推断、预计」的区别,且4个选项都有黑色方块,都是环绕的连续边界,都包含了所有黑色点(C疑似印刷错误,不用纠结),而倒数第二句「内角不超过180°」才是本题的核心。

将「解题核心」藏在倒数第二句,最容易让考生忽略,从而在判断时讲重点放在别的地方而做错。因此,大家以后再遇到这种「杂音、干扰表述」多的题目时一定要冷静,优先看一下选项有没有共同点,排除无关文字,找出题干定义的核心,才能保障自己的解题效率。

2023国考「高难度题、争议题」解析(五):定义判断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