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史传(20)歼灭长岛一向一揆

天正初年,织田信长最强大的敌人从曾经的三好三人众、朝仓家、浅井家,变成了以甲斐国为根据地的武田家。
甲斐武田家本是若狭武田家的庶流,但是在战国时代的诸多武田家里却是混得最好的一个。武田信玄死后,由于长子早已不在人世,次子是个盲人,三子早夭(另说已入嗣上总国厅南武田家),所以家督之位按照顺序传给了四子武田胜赖。
现在大多数人提到武田胜赖,都会想到武田信玄将家督之位传给孙子,让武田胜赖出任孙子“阵代”(代理人)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其实是《甲阳军鉴》里瞎编的,从当时的史料、书信来看,武田胜赖确实是武田家的家督,而且他还将此事告知了武田家的几个盟友,盟友们也纷纷向胜赖送来书信表示祝贺。
武田胜赖这个人怎么说呢,以往都将其塑造成一个无能的二世祖,但是近年来又有人为他翻案,说武田胜赖的能力不输其父,只是运气不好碰上了织田信长。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武田胜赖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君主,但是同样他身上的毛病也非常之多。如果和中国的皇帝相比较的话,大概相当于隋炀帝差不多吧。
在织田信长展示自己的三个手办后不久,越前国的一向一揆就在本愿寺的煽动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动乱,还杀死了织田信长任命的守护代前波吉继。为了配合一向一揆的作战,武田胜赖率领军队侵入了美浓国,在可儿郡与织田军交战,夺取了织田家方面的明智城。
这场战争逐渐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乱,武田胜赖的主力部队在美浓国与织田信长对峙,信长的盟友德川家康便趁机对远江国、骏河国的武田领发起了攻击。武田胜赖为了对付德川家康,抽调了信浓众、上野众前往东海道作战,结果上杉谦信又在德川家康的邀请下向武田家领地进军,之后北条家又为了策应盟友武田胜赖出兵与上杉家作战。
总之,当时东日本的局势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愿寺只是想在越前国搞点麻烦,结果造成了如此大规模的战争。
等到武田军夺取明智城后撤以后,被一向一揆牵制的织田信长也率军撤退,而上杉谦信则非常真实地避开了武田领找北条家干仗去了,留在原地的只剩下德川家康一人。
这下完蛋啦!
为了报复德川家康的侵略,武田胜赖率军侵入远江国,对德川家在东远江最大的据点高天神城发起攻击。高天神城在武田信玄西进时曾被武田家攻取,后来在信玄死后德川家的大反攻中又落入德川家的手中。
后世经常有人说,武田胜赖攻打高天神城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不输给父亲信玄的家督,但是实际上武田胜赖并没有参加高天神城的攻击,他自己一直率军驻扎在远处的盐买坂。盐买坂是浜松城到高天神城的必经之路,武田胜赖想通过攻击高天神城诱出德川家康出城交战。
这是很明显的围点打援战法,经典且不过时。
可是,面对武田胜赖的攻击,织田信长却姗姗来迟,最终等信长抵达远江国时,高天神城已经开城投降了。
不是信长犯了拖延症,实在是因为畿内的反信长势力以及一向一揆搞的信长已经抽不出手来了。但是面对家康的请求,信长不得不派出军队,只好在岐阜城集结军队、征集兵粮,而后才慢吞吞地朝着远江国而来。
没办法,织田信长只好率军退回了德川家在东三河的据点吉田城。德川家康为了感谢信长的来援,也亲自从浜松城赶到了吉田城。
信长看出了除了德川家康以外,德川家的家臣们似乎都有点不太高兴,便命人牵来一匹驮着两个大袋子的驮马,对家康表示这是自己的一点歉意,暂住德川家一些军费。
德川家家臣们依旧不以为然,估计又是水果店套路,上面一层钱,下面十几层泡沫。
等到织田信长离开以后,家康才命人将袋子从驮马上取下,这时家臣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袋子居然重到需要两个人才抱得动。打开袋口以后,大家更是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袋子里面装的并不是钱,而是黄橙橙的金子。
说实话,如果武田胜赖的脚步再慢一些,耐心等待织田信长抵达战场的话,那么“长筱合战”在这年就会发生,而这年织田军的许多军队被牵制在了越前国、伊势国长岛与一向一揆交战,支援德川家的军队并不算多。也就是说,如果这一年织田、德川两家就与武田家展开对决的话,武田胜赖是有很大的赢面的。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从远江国撤军的织田信长并没有浪费这次的动员,而是将军队、粮草都投入了征伐长岛一向一揆的战争之中。这次,要和长岛一向一揆做个了结了。
长岛的地形、水路十分复杂,因此织田信长特意调遣了由九鬼嘉隆率领的志摩国水军来到长岛作战。长岛一向一揆见织田军来势汹汹,便带着妻儿老小躲进了筱桥、大鸟居、屋长岛、中江、长岛五处据点中防守。
织田信长对家臣们说道:“攻陷城池对我来说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情,但是我不想就这么放过他们,我们要以围攻的方式让他们在城中饿死,如此才能抒发我多年因一向一揆作恶的怨念。”
在织田军的铁炮、大铁炮的攻击下,筱桥、大鸟居两地的城墙、箭橹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两城的一揆众向信长提出和谈请求,但是被信长拒绝了。
于是,大鸟居内的一向一揆趁着雨夜想要趁夜突围,结果被早有准备的织田军伏击,包括老弱妇孺在内共千余人被织田军杀死。次日,大鸟居被织田军攻陷,筱桥也开城投降。织田信长并未立即杀死一向一揆,而是将他们全放入一向一揆据守的剩余三座城池之中。
家臣们的战术思维已经和织田信长不在一个维度上了,不理解信长为何不杀死一向一揆,反过来还增强剩余三个城池的兵力。
信长自然有他的打算,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当然也能够理解信长的做法。他并不想直接强攻一向一揆的城池,而是要采用围攻的手段,那么被围攻的一向一揆何时才会投降呢?当然是在兵粮耗尽的那一刻。既然不想强攻城池,那么守军有多少对信长来说都没有区别,而这些增加的守军却会大大增加城中的粮草压力。
历经三个月的围城,长岛、屋长岛、中江三城的兵粮终于耗尽,大量的一向一揆饿死在了城内。
最先受不了的长岛内的一向一揆,因为他们接收的一揆、百姓是最多的,于是他们便向织田信长提出投降的请求。织田信长答应了,可是当一向一揆乘船准备离开长岛时,织田信长却突然下令让铁炮队对一向一揆们开火,一时间大量的一向一揆中枪落水,其余的一揆众也遭到了织田军的追击。
纵观织田信长的一生,他鲜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即便纵览整个战国时代,屠杀投降之人的事情也非常之少。
信长却这么做了,因为他非常痛恨一向一揆。并且在织田信长看来,前几年攻击长岛一向一揆时,一向一揆就曾假意投降,后来突然攻击织田军的先例,因此自己这么做一方面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是织田信长依旧低估了一向一揆的战力,当一向一揆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生路的时候,他们爆发出的惊人的战斗力。见织田信长反悔,约有八百名左右的一向一揆脱去铠甲,光着膀子朝着织田信长的本阵冲来。织田军没有料到奄奄一息的一向一揆还敢反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织田信长的叔父信次、庶兄信广、弟弟秀成、堂弟信成、妹夫佐治信方等人均在保护信长本战的战斗中被一向一揆杀死。
织田家一门众的凋零,也是后来织田信长死后织田家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
等到织田军反应过来时,这支强弩之末的一向一揆也被淹没在了人海之中,随后长岛的一向一揆遭到了织田军的无差别屠杀。守卫屋长岛、中江的一向一揆见到长岛的惨状不知所措,此时已经陷入了战也不是、和也不是的境地。
照我看来都是活该,当时涮过织田信长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两城的一向一揆还有约两万人左右,织田信长命令织田军在两城外修筑栅栏,防止守军出逃,而后命人在四处点火,将两座城内的一向一揆不分男女老幼悉数烧死。长岛一向一揆就此覆灭。
信长对百姓一直挺好,这一次却大为失态。在下达烧死一向一揆的命令之后,织田信长没有在战场久留,而是带着马廻众丢下大部队灰溜溜地逃回了岐阜城。
这一战虽如信长所愿那般取胜,抒发了自己多年的怨念,但是大量一门众的战死却给织田信长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岐阜城内,年初宴会上亲人们被自己的首级手办吓到的样子依旧历历在目,如今自己和他们却是天人两隔。
信长每次打胜仗后都会四处炫耀,高调地宣传织田军取得的巨大战果。但是在信长看来,这次战争中长岛一向一揆虽然输了,但是自己也没有赢。正是因为自己疏于本阵的防卫,才导致了亲戚们的战死。所以在歼灭长岛一向一揆之后,信长没有在任何场合或者任何一封书信中提起过这场胜利。
从这可以看出,织田信长还是相当自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