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56)

1999年,NERF于气压力量系列(AirJet Power·1999-2001)下发表了4款发射器,分别为狂野之火、闪电(Lightnin' Blitz·AirJet Power·1999)、秘密射击II(Secret Shot II·AirJet Power·1999)和三重强袭(Triple Strike·AirJet Power·1999)。
截止2022年9月,于1999年发表至2001年结束的气压力量系列是首个也是唯一个旗下发射器均为蓄气式的系列。
狂野之火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20发,发射外置沾粘弹,蓄气式发射,全自动,采用截断式阀门。
笔者认为狂野之火是先驱者时代一款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发射器,其为首个真正意义的可以在蓄气完成后全自动发射的蓄气式发射器。区别于前文提到的爆破球射手,狂野之火采用常规的弹轮式载弹,通过与发射机构并联在一起的步进装置在发射时主动旋转弹轮,并且一次蓄气完成后,可以依顺序发射完全部软弹。
狂野之火可以认为是后世著名蓄气式发射器,AS20(Rapid Fire 20·AirJet Power·2001)的原型机,两者使用完全一致的弹轮步进装置,与完全一致的发射原理。
狂野之火的弹轮载弹量为20发,但与后世的发射器不同,其为两层设计,每层载弹量10发,这种概念设计直接影响了后世DT系列的蜂火。有趣的事,AS20也是双层弹轮,并且两者的弹轮外观极为相似,笔者有事都在怀疑,两者是否使用的同一个模具。同时,直至2022年7月,载弹量20发的狂野之火与AS20依然为载弹量最大的蓄气式发射器。
狂野之火的步进结构位于弹轮之上,是因为其内外两圈的发射管极为靠近,在保证依次发射的前提下,需要设计20个旋转结构,如果使用传统的棘轮,那就需要一个非常大的才行,这无疑增加了发射器的体积、成本和故障率。而如果要在小棘轮的前提下正常发射,就得舍弃依次发射,并安装智能空保,发射完外圈后,再发射内圈,结果依然是增加了发射器的体积、成本和故障率。设计师的解决办法,是将旋转机构设计在发射器的弹轮外侧,弹轮由于本身足够大,能够防止20个旋转结构而不会过大的影响体积,同时还保证了一次发射弹轮内外的软弹。
狂野之火的推荐泵气次数为25发,这是因为其有着当时最大的气囊,泵气完成后,扣动扳机,发射器将以极快的速度将20枚软弹尽数射出。诚然,射速与射程是会随着软弹数量减少而降低的。
截断式阀门,不同于水枪的管夹式、旋塞式和柱塞式阀门,是NERF蓄气式发射器所独有的的一种阀门样式。截断式阀门的原理很简单,其原理就是将从气囊伸出直至气缸的导气管截断。当未扣动扳机的状态下,导气管被截断,气囊输出的空气无法传输至气缸。扣动扳机后,导气管链接,气囊输出的空气传输至气缸支持发射。
闪电采用外置式载弹,载弹量5发,发射外置沾粘弹,蓄气式发射,齐射,并设计有载弹夹4个,由于资料缺乏,笔者无法确定其阀门种类。
截止2022年9月,闪电是最早的采用齐射式发射的蓄气式发射器。由于没有智能空保,而且不是弹轮式载弹的闪电,只能齐射。闪电的推荐泵气次数为12次,诚然,考虑到发射器的体积,这只能说明其有一个较大的气室,而不能说明其使用气囊。
闪电的特色在于发射管周围有4个载弹夹,这可以将发射器的载弹数量提升至9发,诚然,发射器只附带5枚软弹。
秘密射击II采用燧发式载弹,载弹量2发,发射老式MEGA沾粘弹,蓄气式发射,一次发射一枚软弹,笔者无法判断其阀门种类。
秘密射击II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有两个扳机和两个发射管。发射管1即我们熟知的发射口,而发射管2折叠于发射管1之上,当玩家扣动上板机时,发射管2会翻转到发射管1之前。发射管1和2都可以装载一枚老式MEGA沾粘弹,不过当发射管1中有软弹时,即使玩家将发射管2翻转到1之前,玩家也无法发射任何一个发射管中的软弹,所以,在使用发射管2发射软弹前,必须确保发射管1内没有软弹。发射器的两个扳机中,下扳机为发射扳机,上板机为发射管2翻转扳机。
秘密打击II的推荐泵气次数为8次,结合内构,我们可以轻松的判断其为气室结构。
秘密打击II的II说明其为1995年发表于NERF行动系列旗下的发射器秘密打击(Secret Shot·Nerf Action·1995)的升级版,诚然,而这毫无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秘密打击II很有可能是NERF最早的有双支装发表的发射器,其双支装带有两把发射器+20枚老式MEGA沾粘弹。
三重强袭采用外置式载弹,载弹量3发,发射哨音弓箭弹,蓄气式发射,可以一次发射一发,也可以齐射,推测为截断式阀门。
三重强袭所发射的哨音弓箭弹可以认为是老式弓箭弹的改良版,却别仅在于弹头增加了一个开有大孔的橡胶头,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弓箭弹在飞行中发出奇特的哨音,并且在命中时还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三重强袭是唯一携带这种软弹的发射器,并且没有补充装发表过。而有趣的事,三重强袭设计有3个载弹夹,幸好,本款发射器可以装载发射弓箭弹,要不然真就尴尬了。
三重强袭的推荐泵气次数为20次,诚然,笔者最初也认为其可能采用气囊结构。但看过内构后,这被证明是个错误的想法,三重强袭之所以泵气20次,是因为其有三个巨大的气室,每个发射管后,都有一个。这种设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发射器所发射的软弹非常巨大,并且卖点为哨音,而要想软弹在飞行中产生哨音,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行,这就需要气室能够形成足够的气压,单独一个显然是行不通的。
气压力量系列是历史上首个拥有子系列的发射器系列,其下属切换射击系列(Switch Shots·1999-2000)。该系列是NERF唯一的可以在一把发射器上实现发射软弹与发射水切换的系列,气后也只有2017年的两栖(DartFire·两栖发射器·NERF SUPER SOAKER·2017)再现了这种设计。出现这种尴尬情况可能在于切换射击系列发射器并不受欢迎,他的设计功能并没有那么的让人眼前一亮。在不能发射水的室内,本系列的只是一种普通的,甚至是糟糕的软弹发射器而已。而水软切换的功能只能在特定场合使用。而且为了兼顾二者,切换射击系列的发射器,无论水枪部分还是软弹发射器部分都做得不好,这使得发射器十分的鸡肋,自然也就没有销量,其后在没有这种尴尬的发射器也是可以理解的。

2000年,NERF发表了三款蓄气式发射器,分别为所属于强化气压力量系列(AirJet Power Plus·1999-2000)的强力弹夹、所属于气压力量系列的讽刺者(Stinger·AirJet Power·2000)和所属于超级系列的超级1500(新)(SuperMAXX 1500·SuperMAXX(Hasbro)·2000).
强力弹夹采用弹夹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外置沾粘弹和哨音弹,蓄气式发射,全自动,由于资料缺乏,故阀门种类不详。
强力弹夹是一款奇怪的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发射器,他最大意义在于首次采用弹夹式载弹模式,为后世著名蓄气式发射器AS10(MAGSTRIKE AS-10·N-STRIKE·2007)的前身,其完美的继承了强力弹夹的弹夹式载弹与前下置的加压把手。
强力弹夹的弹夹可以拔出,但没有证据显示其可以脱离发射器,此点与后世僵尸系列的叮咬者(Nailbiter·ZOMBIE STRIKE·2019)类似,玩家可以借此装弹。发射器少见的附带了两种软弹,哨音弹的携带可能源于三重强袭的成功。
由于发射器一半壳子为透明材质,故我们可以轻松的判断出强力弹夹为气囊结构。诚然,其气囊较狂野之火小了很多,推荐泵气次数也因此减少5发。但由于发射器的载弹量锐减为10发,所以相较于狂野之火,强力弹夹有着更强的射速与射程,并且射程衰减更小。
讽刺者采用燧发式载弹,载弹量1发,发射外置沾粘弹,蓄气式发射,顶部可额外装载1枚软弹,由于资料缺乏,故阀门种类不详。
讽刺者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手柄可以折叠,这可以使得本就小巧的发射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诚然,折叠状态下虽然可以发射,但无法泵气。
讽刺者的推荐泵气次数为6-11次,出现这种与体积不相符的此事的原因是因为发射器有着一个小巧的气泵和一个与身体不相符的气室。
超级1500(新)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4发,发射外置沾粘弹,蓄气式发射,可能采用柱塞式阀门。
超级1500(新)为1997年发表的超级1500(旧)的升级版,升级除了改变了外观以外,根据资料网站的说法,还改变了气室的大小,使得发射器的性能更加强大。诚然,前提是资料网站是正确的,因为笔者没有找到这款发射器的内构图,无法验证其说法。
不过从外观来看,超级1500(新)确实有可能增加了气室的大小。如此判断是因为这款发射器如同1997年的版本一样,需要手动旋转弹轮,这证明其内构中没有占地空间较大的棘轮结构。其次,扳机的位置后移,这使得超级1500(旧)结构中扳机位置对其实大小造成的影响没有重演。最后,设计师为气室所处的位置设计了一足够大的“气囊壳”,在多重因素相结合的前提下,笔者实在不认为设计师没有在超级1500(新)中设计更大的气室。

2001年,NERF发表了三款蓄气式发射器,分别为所属于气压力量系列的AS20、强力NERF系列(Power Nerf·2000-2001)的DX500和AS1(Secret Strike Pocket Blaster·Power Nerf·2001)。
AS20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20发,发射外置沾粘弹,蓄气式发射,可自由切换全自动发射模式和半自动发射模式,截断式阀门。
AS20可以认为是狂野之火的升级版,两者有着相近的性能与结构,并且同样采用截断式阀门。AS20的升级之处,除了外观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外,即是新增了快慢机。这个快慢机位于侧面,玩家可以旋转其使得发射器在全自动模式或是半自动模式之间切换。
DX500采用外置式载弹,载弹量5发,发射外置沾粘弹,蓄气式发射,有两种发射模式,分别为点射和齐射,虽然有内构图,但笔者无法判断其阀门种类。
DX500的齐射功能传承自闪电,均为一次五发,但不同的是,DX500新增加了一项功能,出了齐射之外,也可以单发点射。齐射,由发射器顶部的按钮控制,玩家只需将其按下即可齐射5枚软弹。点射,则由扳机控制,在扣动扳机前,玩家首先需要先拉动后方的滑块“上膛”,将阀门拉出,随后才能扣动扳机一次发射一枚软弹。这种设计为DX500带来了极大的可玩性,并且直接影响了大黄蜂(Hornet AS-6·N-STRIKE·2003)的设计,甚至可能间接引导NERF设计师设计出了智能空保。
相较于令人惊艳功能,DX500的性能显得十分尴尬,其推荐泵气次数为6次,为了解决气压的问题,设计师为每个发射管后都设计了一个气室,诚然,这依然不能拯救其惨淡的性能。
AS1采用燧发式载弹,载弹量1发,发射外置沾粘弹,蓄气式发射,由于资料缺乏,故阀门种类不详。
诚然,本款不应称为AS1,因为其英名中并没有AS-1这个词,最早应用AS-1的为2004年的经典系列版本。
AS1为历史上最小的发射器之一,其没有手柄,也没有扳机,取代扳机的是一个按钮。发射器的推荐泵气次数为7次,诚然,这与发射器小巧的气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AS1设计有一个登山扣,这使得发射器可以被挂在钥匙链之上。但由于没有后世DT系列快1的那种快拔设计,所以并没有想象中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