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浪漫0R迷茫,北上广的青旅承载了多少廉价的梦想?


青旅分很多种,一般概念里那种布置清新且颇有小资情调的青旅基本都是旅游产业,实则开放给所有住腻了酒店宾馆的人物,单论价格的话并不比一般酒店便宜,主打的主要是个“如家”的氛围。
还有一种青旅就比较实惠:租金日结、月结、季付、年付都可以,基本设施完备拥有独立空间。但前提是设施应少尽少,没有网线需要现租现办。这类青旅通常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青年社区”或“青年公寓”,听名字就知道是为了给年轻人准备的。
看上去似乎是个很时尚的概念,然而真实的存在往往便是一栋公寓楼,走进去之后能看到一层的挑高很低,长长的走廊两侧是排列整齐的门,门上写着房间号,公共区域气味难闻。且在北京这类青旅往往还很迷——
以北方干燥的气候而言,这里永远都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酸臭味。

它们的位置也大多处于偏远地段,周边都是工厂或城中村,走出社区往往还能看到铁道以及夜色下一排挂着“烤串、洗头、足浴”等霓虹招牌的平房,每当月色撩人时,周边都会出现一些江湖中的传说,如纹满带鱼的大哥和浓妆艳抹的小妹。他们和住在青旅中的年轻人一起交织于城市的边缘。
有些时候住在青旅里的人可能会在某一刻想起一些人生片段,如校园里神采飞扬的面容、两年前塑造人生的热血和关于大城市一切绚丽的梦幻。
畅想完毕拉开窗帘时却发现,眼前只有水泥色的废弃厂区和一望无际的农田。然后,他们会简单洗漱后睡下,第二天一早起来走出很远挤地铁,接着投入到真正融入城市的那几个小时中。
偏僻、便宜、支撑生存,就注定与繁华、美好、享受生活无缘。
因此和影视剧里展示的“拉开窗帘,给疲惫的灵魂松绑,把自己融入灯火中的都市”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无关联。

01
有些影视剧似乎喜欢愚弄自己和别人,如上面说的那样,编剧没有生活,观众不带脑子,一起贡献智商,然后标榜“这就是青春”。
真实的情况就像青旅,对想要独立空间却囊中羞涩的人而言十分友好,与之对应的是他们离城市很远,为了生活便利或感受真的城市气息的人则必须选择靠近地铁站,然后与不认识的人合租挤在同一套房中。
基本上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的衣食住行脱离不了“合租或远住”的选项,只有把房租预算压到最低才能勉力支撑他们在城市继续寻梦。
更早一些时候市区里也有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出租,环境更恶劣,安全隐患更多。后来市区内取缔了所有这种地下空间的商业用途,对寻梦的年轻人来说住房成本一下提高了,青旅不错,城中村更便宜,几乎周边每个村子都有自建房用来承载每天都在增加的梦想和携带梦想的人类活体。
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无人关心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但我知道最近新闻报道说房租连续三个月稳定上涨,字里行间竟隐约有些“爱慕之意”。
不知从何时起,高昂的房租稳步上涨成了繁荣的象征之一,在这种环境下,活体们比在学校总归要稍好一些,至少性生活开展时不需要请友好的室友暂时出去打球,如今把门一关,周围人的生死来去与自己并无关系。人们在一门之隔内繁衍、进食、排泄……做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种号召,城市让人们更冷漠是一种现实。

我想年轻人的梦想是廉价的,每一代都是这样。在打工和未来中来回切换,有人选择为了梦想苟着,有人选择在筋疲力尽后离开。把身影融入每天依旧赶来或离去的车站洪流中。若干年后,他们中有些人会在酒足饭饱时不屑“大城市也就那么回事”,可能他们永远不知道的是,当年他们连城市的边都没触碰到。
丢下了很多可能这辈子都难以正视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回忆”的年轻人结束了北漂、沪漂和广漂的日子,但他们返回家乡后,则面临两种心境:
漂流时间不长的人还可以梳理人生,重新把校园和未来衔接起来。
家乡只有夏冬,再无春秋的人却等于再度“回”到了陌生的地方,因为家乡也在变化,变得和大城市一样——
把门一关,周围人的生死来去与自己并无关系。
而青旅,依然存在,依然接纳、目送一批又一批的人。

02
不独北京,一线城市每天都拥挤着大量的住在廉价住所的年轻人,他们彼此之间或漠视或热情,然后每天只为了在所在的城市找到一份工作。
公司里有个孩子跟我吐槽,也许那天他十分沮丧,竟跟我说“什么00后整顿职场风气?都是扯淡!不知道哪个鬼东西在网上误导别人以为我们很有骨气……”
我是个固执的人,固执到我坚定地觉得衣食足才知荣辱,一个连生存都要精打细算的人根本不可能还有余力挥发青春应有的光芒和充满活力的思想,他们唯一拥有的只有肉体,或蹭着免费的票听着过时的歌,然后在某个同样寂寥的夜晚于夜店肮脏的洗手间里和陌生人苟合。
因为夜晚是寂寞的,夜晚也是一个人可以暴露自己最脆弱一面的时刻。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却偏偏“精明”得很,他们不再相信别人指导的未来,可能听到的和看到的总让人失望,自己又创造不了未来……至少目前是。
据说青旅里如今住满了外地到来求职的年轻人,便宜的房租和偏僻的地段容许他们在此地还能喘上一口气,我当然理解“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的“优胜劣汰”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同样也是促进一座城市不断吸纳“排出”有利的和“无用的”的各种物质。
但我依然觉得,首先,任何统计中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无论统计的是什么。幸福指数或就业指数,都直指一个拥有梦想的人,他们的梦想在某些方面也契合我的梦想:
城市里需要有年轻的面孔,白天、晚上都需要。
他们拥有住宿的权利、迁徙的权利,同样也拥有“整顿风气”的权利。当然,别人也拥有停止统计他们的权利。

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征,对于我的父母辈来说,迁徙?买房?找工作?不存在的。每个人似乎出生就定下了一定要有的规矩。后来才渐渐有了“进军北上广”和“逃离北上广”的人生转折。
到了这一代,我希望他们依旧能被记录下来。
在记录中看到他们渐渐有了真切的生活,然后和上一代人一样开始计划买房、结婚、生子,这些都是他们应有的人身权利。

结 语
青旅分很多种,一般概念里那种布置清新且颇有小资情调的青旅基本都是旅游产业,实则开放给所有住腻了酒店宾馆的人物,单论价格的话并不比一般酒店便宜,主打的主要是个“如家”的氛围。
这类青旅在某书和某团上都有详尽的展示。
我闲时愿意在网上查询这种青旅,看起来很温馨,价格也合适,周边地段繁华交通便利,对于喜欢短期旅行的我来说是不错的选择,所以我把这类信息都收藏起来以备随时调阅选择。
但我知道旅行是一回事,住下来长期生活是另一回事。
我的梦想有机会可以单独书写,而年轻人的梦想也与我共存。
如果我觉得我的梦想并不廉价的话,他们的梦想也一样。
城市需要新鲜的血液,前提是本身就具备吸纳新物质的体量,体量达到了才能容纳优质的营养。这个“优质”的定义究竟是不是“营养”本身在输送的过程中还需要“自备干粮”?衣食住行甚至工作都无需本体操心?
我现在没想明白。
因为浑浑噩噩中,我竟也走过了这么多年。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