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争雷霆载具资料】“萤火虫”MK.IC混合型中型坦克

2022-03-17 11:25 作者:萌蜀黍是我  | 我要投稿

“萤火虫”MK.IC混合型中型坦克外形示例

概述↓

       类型:中型坦克

       权重:4.7

       原产国:美国、英国

       设计师:不详

       开始服役时间:1944年

       采用底盘:M4“谢尔曼”中型坦克

       系列产量:49234辆(“萤火虫”改型的各分型共约2100~2200辆)

尺寸与重量↓

       战斗全重:31.5吨

       全长:7.77米(车体长5.89米)

       总宽:2.64米

       总高:2.70米

       车组乘员:5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炮手+装填手)

机动性↓

       发动机类型:汽油机

       发动机功率:400马力(2400转/分钟)

       通算功重比:12.70马力/吨

       档位分布:5前1后

       最大前进速度:38.0千米/小时

       最大后退速度:4.9千米/小时

       0~20千米时速加速时间:3.8秒

       0~32千米时速加速时间:10.0秒

       转向方式:制动差速

       中心转向能力:不可

       原地转向速度:46.96度/秒

防护↓

       车体前部:50.8毫米

       车体两侧:38.1毫米

       车体后部:19.05~38.1毫米

       车体顶部:19.05毫米

       车体底部:不详

       挡泥板装甲:9.5毫米

       挡泥板延伸:4毫米

       车体舱门:19.05~50.8毫米

       车体装甲类型:轧制均质钢装甲(前部为铸造均质钢装甲)

       炮塔前部:38.1~78.2毫米

       炮塔两侧:50.8毫米

       炮塔后部:50.8~63.5毫米

       炮塔顶部:25.4毫米

       炮塔底部:25.4~50.8毫米

       炮塔座圈:50.8~76.2毫米

       炮盾装甲:38.1毫米

       炮塔舱门:25.4~50.8毫米

       炮塔装甲类型:铸造均质钢装甲

火力↓

        一级武器组:76.2毫米QF 17磅型线膛坦克炮(1门),身管倍径L55.0,膛线数量26条,定装弹,最大炮口动能3005.70千焦,弹药基数71发,发射间隔5.9秒,理论射速10.2发/分钟,适配弹种AP/HE/APC/APCBC,弹丸重量7.710/6.980/7.710/7.710千克,初速每秒883/883/883/883米,装药当量0.000/580.000/0.000/0.000克TNT,引信临界厚度-/0.1/-/-毫米,引信触发延时-/0/-/-毫米,10米垂直穿深171/9/171/190毫米,100米垂直穿深168/9/168/187毫米,500米垂直穿深155/9/155/172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139/9/139/155毫米,1500米垂直穿深126/9/126/140毫米,2000米垂直穿深113/9/113/126毫米,10米30度穿深127/9/131/145毫米,10米60度穿深65/9/59/64毫米,水平射界全向,水平转速24度/秒,垂直射界25/-5度,垂直转速4度/秒,另可发射烟雾弹(弹重8.840千克,初速229米/秒,内装50.000克发烟剂,烟雾覆盖半径13米,烟雾扩散耗时5秒,烟雾持续时间20秒)

       二级武器组:12.7毫米勃朗宁M2HB型机枪(1挺炮塔顶部),弹药基数750发,单管射速577发/分钟,200发弹箱供弹,重装填时间8秒,10米垂直穿深26毫米,100米垂直穿深25毫米,500米垂直穿深19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12毫米,1500米垂直穿深7毫米,2000米垂直穿深5毫米,水平射界左180/右180度,水平转速不详,垂直射界15/-10度,垂直转速不详

       三级武器组:7.62毫米L3A1型机枪(1挺同轴),弹药基数5000发,单管射速500发/分钟,250发弹箱供弹,重装填时间8秒,10米垂直穿深10毫米,100米垂直穿深9毫米,500米垂直穿深7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4毫米,水平射界全向,水平转速24度/秒,垂直射界25/-5度,垂直转速4度/秒

额外细节↓

       电台:有

       周视观察系统:无

       火炮稳定器:无

       瞄准镜倍率:5.0

       弹药分布:车体底部及炮塔吊篮共3个弹药架,车体底部左侧30发,车体底部右侧35发,炮塔吊篮底部5发

       油箱分布:车体后部(发动机两侧的挡泥板以上)

       驱动模式:后置前驱

       悬挂类型:垂直蜗壳弹簧

评价↓

       该型战车为M4“谢尔曼”的其中一个特种改进型,主要针对杀伤虎式及黑豹等较新型德国坦克的需求而开发,采用了一门炮口动能相对极大的76.2毫米17磅炮,这款炮的穿甲弹比同时期多数相近口径火炮的穿甲弹更重,具有更大的惯性,因此其在飞行过程中存能特性基本可靠,除此之外该炮凭借高膛压和相对较长的身管,赋予“重弹”较高的初速,更重且初速更高的炮弹具备远超同时期绝大多数相近口径火炮的炮口动能,高能量也使其穿甲弹具有最高可达190毫米的强悍穿透力,即使在2000米外,其所有穿甲弹型号仍然可以保持100毫米以上的穿深水平,非常适合攻击重装甲目标和远距离目标,为提高远距离打击的能力,该车采用了5倍率的瞄准镜,远距离视物及瞄准能力远超当时大多数坦克采用的1.9~3.5倍率可调瞄准镜,因此该车具有出色的远距离作战能力,适合在大多数坦克瞄准镜使用效果不佳的远距离与敌方坦克进行对狙作战,但该型坦克装甲相对薄弱,整体防护甚至稍逊于M4A4,在其所处的权重内防护效果极为有限,可被相近权重大部分坦克及坦克歼击车的穿甲弹在正常交战距离内轻易击穿,与此同时该车采用的主炮并不兼容穿甲榴弹,穿甲弹击穿后的毁伤作用要弱于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对手,因此该车不适合在双方都可高效输出的中近距离与敌方战车对射,此外该车发动机性能平庸,战斗全重稍大,机动性在“谢尔曼”底盘的大多数型号中也并不突出。在外观方面,该车最大的特征在于“混合型”车体,即车体多数区域为轧制均质装甲板焊接而成,但车体前部为类似于M4A1的铸造均质钢装甲,与此同时其主炮更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炮管修长,且炮口制退器形似灯泡。(查看M4A1(75)W“谢尔曼”中型坦克资料请打开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5124368)(查看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资料请打开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681864)(查看M36B1坦克歼击车资料请打开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7280984)(查看M36B2坦克歼击车资料请打开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796480)(查看M4A4/SA50中型坦克资料请打开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9427742/)(查看M-51“超级谢尔曼”中型坦克资料请打开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7270169

视频链接↓

       第一人称视角行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R4y117tz/

       城镇机动性演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a411i7dZ/


【战争雷霆载具资料】“萤火虫”MK.IC混合型中型坦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