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其中,五台山被称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自古以来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从中也可以看出五台山在信众心里的位置非同一般。
清康熙四十年《圣祖仁皇帝御制清凉山序》云:“宇内称灵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眉、普陀,而五台尤盛矣。”可见当时在康熙眼里,五台山也是卓然独立,得名独盛。

五台山建寺历史悠久
普遍认为,佛教传入五台山,是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当时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看到这里山势奇伟,和印度灵鹫山很像,传说他们还发现了《清凉山志》记载的佛祖足迹及佛“舍利”,再加上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决定在此建寺。不久后寺院落成,名大孚灵鹫寺,就是今天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历朝历代在这里兴建了大大小小的寺院。

北齐时,五台山有二百余座寺庙;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朝台从此兴起。到了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后经历代兴废,几次变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截至2018年底,五台山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
这些寺院也是中国古建的瑰宝,雕塑、壁画、碑刻等具有极高的价值。五台山还保存有为数不多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和南禅寺,历经1000余年,屹立不倒风华犹在。

佛经明确记载五台山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记载:“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振那,即震旦,古中国又名震旦国;有山号为五顶:指的就是五台山。因此,五台山也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所以五台山在佛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倍受尊崇。
这是佛经里对五台山的记载,也是四大名山中唯一有记载的名山,因此闻名海内外。
五台山汉藏佛教共存
五台山居于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藏佛教的和谐共存,是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一大奇迹。
五台山汉传佛教以显通寺、塔院寺等为代表,这些寺庙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是汉传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而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则以菩萨顶、罗睺寺、五爷庙等为代表,这些寺庙建筑风格独特,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浓厚。

在五台山,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相互融合,显密诸宗并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珍贵财富。
五台山名僧辈出
在历史上,五台山还出现过许多大德高僧,他们的智慧和慈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代高僧澄观国师曾被召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国师,并赐金印,令主持全国佛教。由于他长期居住五台山,使五台山成为华严宗的重要阵地。

历史上还有慧远大师、昙鸾大师、道宣律师、解脱大师、隐峰祖师、法照大师、妙峰祖师、德清大师等高僧在五台山弘法和修行,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台山举世闻名
五台山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在唐代时,日本、印度、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的佛教僧侣竞相来五台山取经巡礼,求法请益。
在2009年,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不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而且还与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