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leía Rhōmaíōn】罗马的机械化先驱——as-1“母狼”

PS:该文文案和基本设定由 @幻想乡的观察者 负责,主要历史背景详见某乎专栏
研发历程:
二战结束后,东罗马陆军对战争期间陆军的新作战模式做出了总结:传统的采用驮马等畜力作为运输手段的徒步步兵,由于其低下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必须被淘汰,而搭乘卡车的摩托化步兵在生存能力和越野能力上也并不令人满意,帝国未来的陆军必然应当以具有良好生存性、机动性和战场适应能力的机械化步兵为主,只保留个别如山地兵、空降兵等轻装部队。
在确认了大力发展机械化步兵的基调后,陆军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和前线总结,得出了一个结论: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半履带车实际上只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它虽然兼顾了履带式和轮式车辆的优点,但也同时兼具了两者的缺点。转向困难、越野能力差、维护复杂等先天缺陷是无法克服的,二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有大的战争爆发,帝国有充足的时间来采用履带式运兵车全面替换仅在成本上有优势的半履带车。
二战中仅仅是为特拉布松动力公司担任代工厂的阿拉斯特公司如黑马般的赢下了订单:他们的方案创造性的采用了在飞机制造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铝合金装甲车体。在防护指标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铝合金装甲焊接更容易,且厚度较大,可以省去钢制装甲的加固结构件,使得阿拉斯特公司的设计方案比布拉斯提尼公司的要轻10%左右。

1954年,AS-1“母狼”装甲运兵车正式服役。AS-1可以搭载9名步兵和2名车组人员,恰好容纳一整个步兵班。由于采用铝合金装甲,战斗全重只有区区11吨,由一台200马力柴油机驱动。AS-1采用扭杆悬挂,使用轮缘挂胶负重轮,在沙漠、雪地、或者泥泞地形都有比较好的越野性能,能够在各种地形下伴随Tα-1主战坦克进行机动。AS-1采用了发动机前置的设计,车体后部是主要进出口,由一块跳板式大门组成,步兵可以迅速从车后下车并展开。同时,AS-1还具有两栖能力,只需要展开车首防浪板和车体侧面的浮箱,就可以在水上用履带划水前进。
但是在其他方面,AS-1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了。首先是其贫弱的火力仅有1挺12.3毫米机枪,并且在基础型AS-1身上还需要车长探出车外操作射击和装弹。其次是AS-1的装甲防护在实际测试中表现不佳,它结构简单、生产便捷的背后是它确实只是一个“铝合金焊起来的鞋盒子”而已:正面的40毫米倾斜布置的铝合金装甲也只够抵挡7.4毫米步枪弹,侧面的20毫米铝合金板仅能抵御手枪或冲锋枪子弹。油箱和发动机等要害部位也缺少额外装甲。这令它的生存能力对比其所取代的BMC-1500半履带车并没有根本性好转——当然,至少AS-1采用了封闭车体,不需要步兵们坐在车里淋雨了。
改进型:

1956年,阿拉斯特公司在陆军的警告下紧急推出了AS-1的改进型号:AS-1-α。AS-1-α充分吸收了部队和测试部门反馈的意见,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甚至令陆军私下抱怨“这才是应该交付的正式型号吧?”
最为人诟病的防护方面,阿拉斯特公司简单粗暴的在铝合金装甲背后加焊了一层5毫米厚的钢背板,使其对轻武器的防护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对车体内的发动机隔舱和油箱也增设了钢装甲。由于这项改进将车辆战斗全重增加至12吨,阿拉斯特公司便“顺手”将AS-1-α的发动机功率增至225马力,保证了机动性不受影响。
火力上同样也有所提升。AS-1-α终于为车长和驾驶员配备了被动式微光夜视潜望镜,并且将那个危险的需要车外操作的机枪改为了遥控式炮塔。车长可以安全地坐在车内使用潜望镜操作机枪射击,并在车内为其换弹。同时考虑到诺夫哥罗德人民共和国的核武库日益充沛,AS-1α增设了三防系统,包括放射性粒子和毒气检测器、自动报警装置、空气滤清系统和增压装置等。

如此改进之后陆军终于满意,阿拉斯特公司也松了一口气,AS-1的生产至此全面铺开。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部队都能用上装备炮塔的AS-1-α,至少一半的部队拿到手的AS-1-α并未装备新炮塔。由于AS-1的部件大都结构简单、经济实用,非常有效的压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AS-1不仅大量装备了罗马陆军,也广泛出口到了莫斯科大公国、东方法兰克王国等其他友好国家,以其低廉的价格与可靠的性能帮助他们也快速推进了陆军机械化的进程。AS-1、AS-1α以及其他变形车的最终产量达到了2万5千辆之多。
AS-1可靠的底盘为其进行任务特化改装提供了空间,主要型号包括Aπ-1轻型自行高炮系统,AS-1-Αντ反坦克导弹运载车等。
防空型:

Aπ-1轻型自行高炮系统于1966年推出。随着1965年的1.2(30毫米)罗寸转管机炮的出现,罗马需要一种新式野战防空系统来取代旧式的双联装1.2罗寸牵引式高射炮。AS-1的底盘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由克伦塔西亚公司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基于AS-1的轻型自行高炮。
Aπ-1轻型自行高炮系统安装有一门1.2罗寸转管机炮,射速极高、火力密度大的同时,高初速的轻量弹头带来了平直的弹道,可以迅速在天空中洒满由穿甲燃烧弹和高爆曳光弹构成的钢雨,对敌方的低空飞机和直升机能够造成巨大的威胁,射击步兵和轻型装甲单位时也有极佳的效果。这门强悍的转管机炮被安置在一个可以360度全向射击的炮塔中,高低射界为-5°到+75°。
但是受限于经费以及AS-1底盘的承重能力,Aπ-1并没有配备搜索雷达,而只有一台作用距离250-5000米的火控雷达,配合炮手头盔式扰动瞄准具、高性能伺服机构和火控计算机进行近距离内的雷达随动瞄准射击。全天候作战能力有限,受限于雷达,射程也较近,无法完全发挥出1.2罗寸转管机炮的高性能。
同时AS-1底盘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先是备弹量不足,AS-1的车体空间在安置了机炮、火控计算机和车组乘员后,剩余空间只够放置一个可以容纳600发弹药的弹桶,对于转管机枪的射速来说火力持续性很成问题。其次是1.2罗寸机炮的后坐力令AS-1的底盘行走系统难以承受,长期使用甚至会出现扭杆断裂或者负重轮变形的情况。
最终克伦塔西亚公司经过调研得出了结论:AS-1并不是合适的自行高炮底盘,新一代自行高炮还是应该以主战坦克底盘为基础开发重型自行高炮——比如自家的Tα-2主战坦克。但是考虑到其低成本高机动的优势,Aπ-1最终还是被下令投产,只不过订单被交给了布拉斯提尼公司,到1971年Aπ-2重型自行高炮成规模列装后才停产,总产量达到了720辆。到1982年,这些Aπ-1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除了主要的延寿升级和换用更可靠的悬挂系统外,还在炮塔左右两侧各安装了一枚“冰雹”红外制导防空导弹。
反坦克型:

1968年,由特拉布松动力公司开发的罗马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导弹Kο-1“猫头鹰“正式服役。这一型反坦克导弹具有许多优点。其弹径为130毫米,全套武器系统重量为30公斤,弹重16公斤,采用红外跟踪-线控指令制导,最大射程3公里,同时导弹飞行速度很快,达300米/秒,处于同时期的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猫头鹰“的发射装置还包含了微光夜视仪,使其夜间射程仍能达到1.5公里以上,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其不仅广泛装备于罗马陆军的营反坦克排,日后服役的AS-2步兵战车上装备的也是这一导弹。
然而,当T-64主战坦克这一划时代的装甲战神曝光后,罗马陆军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尽管装甲兵部门拍着胸脯保证Tα-2和它的110毫米滑膛炮足以对抗T-64,但是T-64那令人不寒而栗的125毫米大口径火炮,以及一眼可见防护性能的大倾角首上,都让陆军部对此非常怀疑。尤其是种种迹象表明T-64已经在罗斯人民军中服役多年,鬼知道这些家伙还有没有什么更强大的坦克。
因此,面对空前的反坦克压力,1972年,罗马陆军的新编制表中要求为每个旅都配备一个坦克歼击连,这个坦克歼击连需要一种导弹坦克歼击车,它能够发射“猫头鹰“反坦克导弹(从而与机械化步兵班的AS-2步兵战车通用),并且具备良好的火控和侦察性能,从而在远距离上消灭敌人的坦克。
阿拉斯特公司迅速拿出了样车方案——当时阿拉斯特公司正在为了AS-2项目忙的焦头烂额,这个坦克歼击车便简单粗暴的采用了AS-1的车体,把载员舱改成弹药库,满满地塞进15发导弹,再在车顶开了个洞安装步兵版的导弹发射器了事。这种极尽偷懒之能事的设计方案招致了军方的暴怒,成了最快提交也最快被否决的方案。作为一家初出茅庐、只有AS-1一款成功设计的公司,阿拉斯特还是图样图森破,sometimes naïve了一点。
相比之下布拉斯提尼公司的方案就高大上了许多。他们此前在生产Aπ-1时积累了一定对AS-1的改装和生产经验,提出了一个升降式导弹发射架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坦克歼击车外观上看和普通的AS-1只少了车长的遥控机枪,但是内部大不一样。
这种坦克歼击车偏置一侧的升降式发射架虽然射界有限,但是可以探出车体1.2米高,可以让它在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中利用反斜面伏击敌方坦克,并且升降式发射架上安装有精密的光电和红外侦察设备,能够全天候、远距离的侦察敌人的动向并发动攻击。而在车内,布拉斯提尼公司还为其配备了一个转轮式自动装弹机,8发待发导弹布置在转轮上,只需10秒就能完成“收回发射架-抽出空发射筒-再装填-伸出发射架“的过程。而当装弹机的备弹耗尽后,还可以让车长人力装填剩余的4发导弹。
布拉斯提尼公司的设计方案赢得了军方的一致青睐。这一方案不仅看上去性能强大,而且依然能有不错的经济性。该坦克歼击车方案迅速通过了验收并投产,同时被赋予了AS-1-Αντ的编号。1976年迅速量产以跟上新编制改革的进度,最终一共有135个旅坦克歼击连/独立坦克歼击大队的AS-1-Αντ服役,装备数量超过1300辆。
但是AS-1-Αντ也并不是毫无缺陷的。最突出的问题便出在“猫头鹰“导弹上。当AS-1-Αντ服役时,Kο-1“猫头鹰“已经是一款7年前的导弹了,其500毫米的静破甲威力在当时尚属强悍,但到了1976年,就连罗斯人民军步兵使用的9M111便携式反坦克导弹都具备了2.5公里的射程和460毫米的静破甲威力。尽管AS-1-Αντ使用的是射程增加到5公里的Kο-1-Ⅰ“增程猫头鹰“,但是其破甲威力并未得到显著增强,曾经引以为傲的”密涅瓦的长枪“开始显得暗淡无光。
致命一击来自1978年对东方法兰克王国缴获的一辆T-72主战坦克的实验,在测试中,罗马根据这辆T-72的测绘结果制造了一辆模拟靶车。他们悲伤的发现,除了当时还在测试中的55倍径110毫米滑膛炮发射的长杆穿甲弹可以在中等距离有效穿透T-72的首上和炮塔装甲以外,包括当时广泛列装的“猫头鹰“在内,所有罗马的反坦克武器都无法对T-72造成可靠杀伤。
这一系列测试最终催生出了1978年开始的Tα-2主战坦克的升级计划,以及陆军的“先进重型反坦克导弹“项目。但是曾让AS-1-Αντ大受好评的升降式发射架和自动装弹机反而成了它的死穴——受限于发射架和装弹机的尺寸,弹径达到150毫米的新式”卡普“反坦克导弹无法和AS-1-Αντ兼容。”猫头鹰“那500毫米的破甲威力在一系列新式武器面前显得苍白无助。
幸运的是布拉斯提尼公司并没有放弃这款让他们尝到甜头的车型。1978年测试结束后不久,拉上特拉布松动力公司一起,他们向陆军提出了”改进猫头鹰“计划。这一计划极具诱惑力,因为”猫头鹰“在陆军中的装备量极大,并且布拉斯提尼公司承诺这种改进猫头鹰的弹药尺寸将完全与原版一致,不需要改换发射器。因此计划顺利通过。
“改进猫头鹰“项目首先从战斗部开刀。更大威力的炸药和双锥药型罩的设计大大增强了破甲威力,同时布拉斯提尼公司为其战斗部前端安装了一个探针,可以让导弹在最合适的高度提前起爆,显著提高了对装甲的侵彻效率。为了补偿动力部分长度缩减的影响,特拉布松动力公司采用了新的火箭发动机,并对导弹外形进行了气动调节。最终的结果,便是对垂直靶板穿深高达700毫米、对60度倾斜靶板穿深达到320毫米,同时射程3.5公里、导弹最大速度突破音障达到350米/秒的Kο-1-Ⅱ”夜莺“反坦克导弹。
夜莺的成功再次令陆军赞叹不已——这一改进型号可以完美兼容所有的旧式猫头鹰导弹的发射架,当然,也包括AS-1-Αντ坦克歼击车,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强悍的破甲威力也令“密涅瓦的长枪“光芒焕发。在1981年的测试里从3公里距离20次发射,20次命中,全部成功击穿了T-72模拟靶车,为布拉斯提尼公司和特拉布松动力公司赢得了满堂彩。而随后,就轮到布拉斯提尼公司为AS-1-Αντ进行改进工作了。首先是针对AS-1-Αντ最为部队诟病的将战车观瞄和侦察系统整合到导弹发射架上、致使导弹发射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瞄系统会被导弹尾焰干扰的问题,布拉斯提尼公司以减少两枚备弹为代价,将原本的双人车组改为三人车组。炮手专职操控导弹发射架,车长则控制新增加的升降式车长塔进行侦察和索敌。新的炮手火控系统将“猫头鹰“的模拟电路火控改成了先进的数字化火控计算机,同时为炮手和车长增设了革命性的”阿波罗“热成像仪,使得AS-1-Αντ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战场感知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升。结合破甲威力大增的”夜莺’,现代化升级后的AS-1-Αν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坦克杀手、装甲兵眼中的暗夜魔王。这种现代化升级的AS-1-Αντ被重新赋予了AS-1-Αντ+的编号,共840辆,在罗马陆军中一直服役到2001年才全部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