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06夏王朝觅踪(下)
寻找夏朝早期遗址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万岁峰。这块山上的巨石,被当地百姓成为启母石。相传大禹与涂山氏所生的儿子夏启,正是在此出生。关于启母石的来历众说纷纭,传说在大禹治水时,涂山氏怀上了禹的儿子,但到了嵩山之下时,大禹借助上天神力,将自己变为黑熊,涂山氏因此受到惊吓化成了巨石,大禹赶到后大喊,归我子,此时天地感应,石破东方而启生。显然,这样的早期神话无法令人相信,然而神话中常常隐藏着一些史实。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石前所建造神道阙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禹临终前,按照尧舜禹时代禅让制的传统,并没有将首领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选择了东夷人的首领益。然而,益的威望和实力远不如启,启及夏后世族众也不甘心权力外移,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启最终取代了益,并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传统开始确立。这标志着以夏后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邦国联盟正式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夏朝早期的遗址或许就在启母石所在的嵩山一带。1979年,考古学家就在离启母石不远的地方,试掘了河南新密一带,发现了一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存。据土层鉴定,最终认定这里应该是夏启至少康所处的夏朝时代。
魏继印(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
新砦遗址发现的主要遗存有三个时期。相当于最下面这个时期就是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晚期,中间这个层位绝大部分的遗存都属于新砦期遗存,最上面一层呢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一期这个年代的东西。这样是有比较明确的年代地层关系。所以说新砦期文化可能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
后羿射日
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绝对年代对比,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极有可能就是在新砦遗址发生。启之后,夏朝经历了一段极其动荡的年代,一个来自东方的神秘部落东夷将夏朝的统治权从太康手中夺走,这正是有名的历史事件太康失国。关于这位东夷部落的首领,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但在神话传说当中,他却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就是射日英雄后羿。
在历史传说当中,上古时期天空有十个太阳。以至于江海湖泊干涸,农作物枯萎。人们在骄阳似火的苦难中苦苦挣扎。这时,英勇的后羿挺身而出,展开了与十个太阳的殊死较量。他奔跑在崇山峻岭之间追逐着太阳,并用弓箭逐一射下了天空中的九个太阳,最终,后羿拯救了苍生,大地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后羿射日,这是一个在中国人尽皆知的传说。在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后羿在很多地区成为了农作物的保护神。这是位于江西省婺源市郊的一个村庄,每到春耕之际,都会上演这样的傩舞大戏,从白天到黑夜,已是流传已久的传统。傩舞中表现的正是后羿射日,人们以此祈祷后羿能帮他们驱赶烈日,迎来风调雨顺的好时节。在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中,后羿射落的不是太阳,而是太康。后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由于夏天子太康不恤民事,后羿带领部众从太康手中夺取了夏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太康失国及后羿代夏。后羿射日无疑是一个神话传说,那么,那个来自于东夷的部落是否真的活得了夏朝的统治地位呢?在新砦遗址上,考古工作者们一直在寻找着后羿和那个神秘的东夷部落的踪迹。1999年,一块带有奇特图案的器盖残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在这件具有强烈东夷文化特色的饕餮纹陶器盖上,兽面纹的主题文化来自于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这是东夷族最高等级权力的象征。而这种图腾在新砦遗址中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新砦遗址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
顾万发(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那么这个小小的器盖呢,如果看它的历史背景的话,可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因为这个器盖上面的图案,它是属于新砦遗址二期的晚段,就是我们传统上说的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呢,曾经发生过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我们说的太康失国后羿寒浞代夏。那么这个器盖呢,也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夷人,把他们的这种信仰带到我们中原,带到我们郑州。
由此看来,真是的后羿极有可能带领他的东夷部落统治了夏朝。但据文献记载,后羿当上国王后,同太康一样荒于国政,于是血腥事件再次上演,后羿被大臣寒浞所杀。当寒浞夺取王位时,另一个人的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此人便是少康。少康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孙子,他在颠沛流离中长大。少康年长后,投奔到了实力强大的虞氏部落,并得到了信任。手握重权的少康,在寒浞渐失民心之时,集结了夏部族的余众,起兵攻灭寒浞,收付了夏朝王都。从后羿代夏到少康中兴,都发生在这片考古工作者依然在探寻的土地上。
赵春青(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新砦遗址本身的意义在于终于找到了比二里头早,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850年,这个一百多年,一些这个阶段的遗迹和遗物。
王城岗遗址
从1959年夏代遗址的首次发现,经过几代人的勘探和挖掘,考古专家对夏代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二里头遗址还是新砦遗址,没有任何实物能够证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所在,更没有任何关于大禹建都的实物证明。那么文献记载中的禹以及禹的都城究竟在哪里?就在离启母石更近的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从1977年开始,考古学家方燕明,便一直在此进行考古研究工作。
王城岗遗址,是一座略早于新砦文化的故城址,根据城址的时代进行推测,它可能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有关,这令发掘者非常兴奋。然而,发掘出来的城堡面积,却只有一万多平方米,还没有二里头1号宫殿大。一座城竟然没有一个宫殿大,这怎么可能是夏朝的都城。况且,城内遭到后期破坏,只留下一些奠基坑基址,并没有见到宫殿建筑之类的遗址,这使得王城岗遗址没有被更多的关注。直到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王城岗遗址才得以再次被发掘。在原有小城的西北,考古专家惊喜地发现了一处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大城。从年代上看,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经碳十四测定,大城的年代正好与夏代始年相符。于是,考古专家提出,此大城应是禹都阳城的所在地。而原先被忽视的小城,应该是夏禹之父鲧所筑的城址。遥远的夏王朝,他的历史面纱,正在徐徐地向世人揭开。历史长河仍在奔流,最终将汇入未来浩瀚的海洋。
赵春青(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我们现在不是说已经到了可以把夏代历史完全拨弄清楚,还不到那个时候,对夏代文化的复原和揭示,将是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事情。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了,最多是在复原夏代历史上只能是一个开头,而不是它的终结。
考古学的发现,使遥远的历史逐渐与我们接近。我们的寻根之旅不会停息,因为,在那遥远的古代,蕴含着我们现代文明最原始的基因。一个尘封了数千年的夏王朝,已不再被认为是迷雾朦胧的传说,而是以日益清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中华文化的许多源头可以追溯到夏朝。虽然,无论是二里头还是新砦遗址或是王城岗遗址,我们仍没有找到与大禹直接相关的任何遗迹,但是几千年来大禹从来没有消逝。他的功绩和精神,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尊崇。在960万平方公顷的土地上,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与历史事件,大禹其人和大禹治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不论是大禹治水的疏导方法,还是大禹治水中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都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而大禹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古老王朝所蕴含的精神源泉,也永远不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