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原著,品评《天龙八部》影视剧的打开方式
各位《天龙八部》的书迷,剧粉,大家好,长久以来,对于《天龙八部》各版影视的品评,原著,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然而,如何使用原著,结合原著,去品评电视剧,却并不是一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与部分唯原著论者大相径庭,笔者从不要求影视剧要和原著一模一样,与彻底颠覆原著的魔改剧,同人剧不同,各版《天龙八部》的电视剧,都基本遵循了原著的故事线,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是非常喜欢去品评和分析改编和原创剧情的,因为,要在瞻前顾后,考虑原著衔接性的前提下,尽量不违背原著的人设,进行改编和原创,无疑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是非常考验编剧功力的
事实上,对着原著一边看剧一边看书,把剧情过一遍,看有多少部分符合原著,多少部分进行了改编和原创,在笔者看来,是一种极为肤浅的评判,也是门槛极低的评判,只要识字,且智力正常,任何人都可以去做
而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原著,品评电视剧,我们应该做的是,当我们看到一段改编,一段原创剧情的时候,会去思考,编剧为什么这样改,这样原创?相比原著,这样的改编和原创起到了什么样作用?是制造还是弥补了逻辑漏洞?是拔高还是扁平了人物形象?是丰满还是单薄了故事线?是强化还是弱化了戏剧性?是贴合还是背离了原著主旨?是容易还是不易让人产生共鸣?以此来评价一段改编和原创剧情的价值
当然,要做出这样的品评,影评人不仅要对原著剧情,人物非常熟悉,更要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以此,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门槛是很高的,然而,非常令人遗憾与懊恼的事,以笔者的见闻来看,大部分看剧的观众,最多也只能做到极肤浅层次的品评
接下来,我们不妨用三个例子,看品评一下97版《天龙八部》的几处改编和原创
例1.对乔峰哭泣的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原著中乔峰至少哭了(眼泪流出眼眶)10次,昔时因(1),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3),千里茫茫若梦(3),塞上牛羊空许约(3),然而原著却说乔峰极少哭泣
“他自幼便硬气,极少哭泣,今日实是伤心到了极处,悲愤到了极处,泪如泉涌,难以抑止”(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原著乔峰哭泣的次数,与极少哭泣的设定多少是有些矛盾的,而97版,只让乔峰哭了1次,就是葬阿朱的时候,这一来体现了他对阿朱的情谊,愧疚,自责,与痛心,也暗合了原著中乔峰极少哭泣的设定
另外,这样的处理,还避免了原著中,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一章中的Bug,原文如下
只哭得片刻,忽听得背后有人说道:“可惜,可惜,咱们来迟了一步。”乔峰倏地转过身来,见是四个中年僧人,服饰打扮是少林寺中的。乔峰虽曾在少林派学艺,但授他武功的玄苦大师每日夜半方来他家中传授,因此他对少林寺的僧人均不相识。他此时心中悲苦,虽见来了外人,一时也难以收泪。
一名高高的僧人满脸怒容,大声说道:“乔峰,你这人当真是猪狗不如。乔三槐夫妇就算不是你亲生父母,十余年养育之恩,那也非同小可,如何竟忍心下手杀害?”乔峰泣道:“在下适才归家,见父母被害,正要查明凶手,替父母报仇,大师何出此言?”那僧人怒道:“契丹人狼子野心,果然是行同禽兽!你竟亲手杀害义父义母,咱们只恨相救来迟。姓乔的,你要到少室山来撒野,可还差着这么一大截。”说着呼的一掌,便向乔峰胸口劈到。
当时,少林接到报讯,说乔三槐夫妇有危险,派人前往,见到乔峰就以为乔峰是凶手,但原文写的是“乔峰泣道”试问哪个凶手杀完人不想着毁灭现场或赶紧离开,怎么可能在被害者身旁哭泣?
少林僧见到这样的情况,难道不应该怀疑一下传讯的真实性吗?居然还能一口认定乔峰就是凶手,这是多么的降智!看来是没有从雁门关血战中吸取任何教训,而97版,乔峰在此处没有哭泣,而是蹲在遗体前查看,这样一来,少林僧对他的怀疑就合理多了,这样的一个小改动,既加强了乔峰对阿朱的情谊,又暗合了原著中乔峰极少哭泣的设定,更修复了原著的Bug,可谓一举三得,因此,笔者认为,97版对乔峰哭泣的处理,是改得好!
例2:乔峰给阿朱讲自己7岁时的故事(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原文如下
乔峰双手抱头,说道:“那也不单因为他踢我妈妈,还因他累得我受了冤枉。妈妈那四钱银子,定是在大夫家中拉拉扯扯之时掉在地下了。我……我生平最受不得给人冤枉。”
乔峰提到,他在7岁是做出杀医的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受不了冤枉,然而问题来了,乔三槐夫妇的死,和玄苦的死,乔峰都被少林冤枉了,而他在面对这样冤枉的时候,却显得十分镇定,没有任何过激,丧失理智,或者说,可以和7岁杀人相提并论的行为,这就与原文矛盾了,乔峰不是最受不了冤枉的吗?
而97版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小,却很有意义的改动,将乔峰的台词改成,“那个小孩虽然只有七岁,但是他最讨厌人家冤枉他。” 这样一改,逻辑就非常通顺了,乔峰小的时候最忍不了人家冤枉他,而不是从小到大一直如此,这也暗合了原著 昔时因 中 宋长老和徐长老的台词
宋长老道:“我瞧乔帮主不是契丹人。”徐长老道:“何以见得?”宋长老道:“我瞧他不像。”徐长老道:“怎么不像?”宋长老道:“契丹人穷凶极恶,残暴狠毒。乔帮主却是大仁大义的英雄好汉。适才我们反他,他却甘愿为我们受刀流血,赦了我们背叛的大罪。契丹人哪会如此?”
徐长老道:“他自幼受少林高僧与汪帮主养育教诲,已改了契丹人凶残习性。”
小小一点改动,就使得原著中的前后矛盾的Bug被圆得滴水不漏,堪称绝妙,所以笔者认为,97在这里改得好!
例3:李秋水被西夏王打入冷宫
97版,在李秋水初登场时提到,她要与西夏王成亲,而童姥为了报复她害自己不能长高的一箭之仇,大婚当天,毁了她的容貌,从此,她就被西夏王打入了冷宫
97版在时间线上这样安排,虽然体现了童姥的狠戾,也很好地让观众看到了童姥和李秋水之间仇怨的深,却很难说得通
(1)以李秋水的武功,西夏王敢把她打入冷宫?他是活得不耐烦了吧?
(2)李秋水既然无法得到西夏王的爱,那么她为什么还能安然地待在西夏?
三联版原著中没有解释李秋水被毁容之后,她是如何在西夏安身立命的,而新修版原著,给出了很好的解释,逍遥三老的纠葛在原著中时间线非常模糊,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新修版把童姥毁容李秋水时间往后推了很多,那时,她儿子已经当上了西夏皇帝,皇帝的亲娘,西夏谁敢把她怎么样呢?新修版给出这样的解释,就通顺了,因此,我笔者认为,97版在李秋水毁容的问题上,是改得不好
笔者举了3个例子,来阐述如何使用原著,结合而情理逻辑,来分析电视剧的改编和原创剧情,行文至此,笔者心下,不禁喟叹,试问当下,有能力,有意愿这样去解读原著,品评电视剧的读者,观众,能有多少?以笔者的见闻来看,寥寥无几,思之不禁尤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