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人类有限主义(2-4-1-4)——休谟的偷天换日计划,远不止经验主义

一般认为休谟的起点是经验主义,但事实上,他的终点是某种感性主义。在本体论上,休谟是彻底用经验击穿了精神,对于背后是否存在物质,休谟却是语焉不详的(在休谟看来,由于本体被击穿,所以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事物有无实体性)在认识论上,休谟的核心是association(联结)。联结主要分这几种:相邻关系,相似关系和一种因果关系。例如,a与b的因果关系,可以消解为相邻和相似的关系,也即a出现会导致b或相似于b的东西出现。这种关系完全是一种习惯而成,背后无一种超越性的支撑,是一种偶然性。对于异质的东西,则不包含因果性,那么最后,因果性到底有没有必然性的保障/本体论or大他者的支撑?休谟认为没有。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因果性呢?根本在于联结,在于一种重复多次的关联。他认为因果性根本不是一个观念之间的,因果性之中必然包含一种预料,一种意向性,一种目的,换句话说,人们永远不能认识因果性,因果性本身必须包含一种期盼,它非认识而是一种精神行动。因而因果性不能是观念之间的关系。当然,康德也认为因果性来自经验,经验是知识的起源。回到休谟,他认为一切感知都来自经验,从这个意义上,他承认异质性他者的存在(区别于贝克莱)因而它在本体论上是更加开放的。而感知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印象(impression)二为观念(ideas)。对于休谟来说,前者是更具活力的,包括sensation、affection、desire和passion,后者则只是符号性的僵死的把握,是把活生生的感受刻进了符号系统当中。因果性的把握不是认识上的,知识上的把握,而是意志力上的把握,是一种冒险。因果性是一种超出认识范围的联结,其只属于人类,属于这个有限者。因果性是人类实践上的意向性,也就是,超出人类的生存论论域。因而,休谟实际上已经消解了因果性的问题,而非止步于怀疑论。所以休谟根本上关注的不是知识而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