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专题复习1]魏晋南北朝诗
考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综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常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此外又有文笔之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任昉《文章缘起》分为84题。此外还有《文心雕龙》和《文选》;最后,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四声的发现,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等。
①魏晋南北朝文学特征之一: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乡党评议的风气,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为已享有盛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有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审美,如风骨等,而人物流品划分,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②魏晋南北朝文学特征之二: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 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它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外部原因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内部规律即“通”和“变”。二是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萧统的《文选》,李善注《文选》60卷,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十九首》,共七百余属。此书的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下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文选》 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它在文学史和文献学上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