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3】——消费和浪费

所谓促进消费的口号和消费主义别无两样,只是语气程度的不同。
关于消费,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潜藏着一个自我矛盾的基调,那就是劳动剥削终究会引来生产过剩,因为创造大多数价值的劳苦大众所获取的只是少部分的“购买力”,终究要卖的东西太多,而买东西的人钱太少。
于是商品积压,利润下降,面对这种问题只有两个办法,减少产能或者想办法让他们能够买。这里主要讨论后者。
而在这后者中,又有好几种具体措施,例如将商品倾销到其它地区来缓解本地的压力(鸦片战争),加印钞票,和超前消费。
如此,我们发现了消费主义存在的必要性,为了延后“天灾”的到来。燃烧明天来确保今日的循环,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有趣的是符号价值完全是一个结构性赋值,我们为其所付出的一切加深了结构的不可置疑。这类情况的典例就是房地产,虽然房产开发有一些人力和物力的成本,但更多的价值来源是土地本身,而不是房屋。而土地毕竟只是土地,除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大部分土地作为住房用地都差不多,可是如此平等的土地中有一些比另一些更平等,因为土地的价值永远人眼中的价值。而人是社会的人,其价值取向依旧依靠一个庞大的与所有个体联系而独立于个体之外的结构来决定,比如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这些结构给予了土地物理以外的符号定义,不再是北纬39°54′27,东经116°23′17〃,而是一个对政治共同体极度重要的地方,是亘古历史性的继承。但是说到底鼓吹符号价值是另一种形式的加印钞票,只会加大通货膨胀,加深结构的威权,加大经济危机的破坏。
而人类所能享用的物质是极度有限的,不可能吃无数的东西,不可能同时用好几台手机,不可能同时开好几辆车,结果消费主义必然会涌向消费符号价值。这一部分消费主义变成了促进经济危机的帮凶,而在“灾难”的不断接近中,这一消费主义也会越发魔怔,例如偶像化就是一种极其显著的表现。
在维护社会和谐的大旗下,在资本主义的道德中,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超额消费是为社会发光发热,环保变成了形式口号,浪费变成了美德。为了女娲补天的大计,一个人应当不留储蓄,全心全意变成经济水管,甚至是一个奇点,现在与未来混淆的地方。但当末日到来,这一切终究会被自己所吞噬。
怀揣着伪善与精神分裂,迎接太阳的再次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