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1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也叫统一性、一致性。教员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1]例如,生和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等等,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生转化为死,死物转化为生物,这是科学的事实。原来是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中国已经是这样做了,全世界也将要这样做。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这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只有机会主义和形而上学,才否认这些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斗争。有矛盾就有斗争,没有斗争就不成其为矛盾。“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2]矛盾的斗争是普遍的,它贯串于一切过程和每一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矛盾的斗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路线同错误路线,马列主义同修正主义,真理同谬误,新生事物同腐朽事物,前进同倒退,革命同复辟,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旧毒,污浊,革命进程中的某些波折,以及可能的回头路,只有斗争和努力才能够克服,而且需要长期的斗争和努力。”[3]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否认矛盾的斗争性,宣扬矛盾调和论,是一切反动阶级的腐朽哲学,是一切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共同特点。孔孟鼓吹“执其两端,用其中”、“和为贵”、“无所争”。叛徒[-]胡说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矛盾”,攻击党内斗争是“故意去寻找‘斗争对象’,作为‘机会主义的代表者’来开展斗争”。叛徒、卖国贼[-]胡说“中庸之道······合理”,鼓吹“两斗皆仇,两和皆友”,攻击[-]反修斗争是“做绝了”、“骂绝了”、“斗绝了”,咒骂斗争哲学是“整人哲学”。这些谬论,都是否认对立面的斗争,否认矛盾转化,反对革命变革,反对社会的前进运动,力图保持旧事物使它免于死亡,为复辟倒退路线制造反动舆论。他们的反动阶级本性和反革命野心决定他们对革命人民的斗争和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怕得要死,恨得要命。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恩格斯说:“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4]我们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5]
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制定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党制定的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就是以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为依据的。一切修正主义者从形而上学世界观出发,总是从不同方面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或者借口同一,否认斗争,或者借口斗争,否认同一。在统一战线中,他们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就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他们根本不懂得联合和斗争的辩证关系。周恩来同志在党的“十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天,在国际国内斗争中,类似过去同资产阶级讲联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斗争;同资产阶级决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联合的倾向,仍然可能出现。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否认人民内部存在矛盾,只讲团结,不讲斗争,就会危害革命事业;而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讲斗争,否认团结,看不到革命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也会危害革命事业。
注:
[1] 《矛盾论》。
[2] 《矛盾论》。
[3]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251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38页。
[5] 《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