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5 父母的语言是最高级的教育
前言
对不起
各位粉丝宝宝们。
由于我最近
有两份工作要做。
故自媒体文章的更新频率
已降低为每周一篇
望各位海涵。
我曾在朋友圈看过一句话——“用语言鼓励赞美孩子这件事,不花一分钱,却是让孩子一辈子自信从容的高级教育。”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也做了几年的母亲,却经常忘记“鼓励”孩子。我无意识地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儿子,有时还会对他的不当行为表现出厌烦。
每月总有那么几次,我会脱口而出“你烦死了”。儿子听罢,一脸委屈,着实令人心疼,我亦心生愧疚。
今天这篇文章和之前的两篇推文《No.22 你别总夸我了 用鼓励替代赞扬》、《No.31 相信语言的力量 用语言塑造孩子》互为补充。我想再次谈谈关于父母语言的话题——如何鼓励孩子?权当是再次警醒自己“开口要谨慎”。
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阳光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健康生存。遗憾的是,如我一般的家长往往不重视鼓励,我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应付”孩子的不当行为,而忽略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
缘木求鱼的教育方式,注定收效甚微,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渐行渐远。鼓励不是“讨好孩子,表扬一下。”鼓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表现自己,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正面影响。
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成为本该可以成为的人。
鼓励不同于表扬,鼓励着重于孩子应该干什么,着重于孩子行动后的自我满足。在孩子的成长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是家长应时刻关注的内容。
鼓励是一个持续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自尊感”和“成功感”。那么,如何正确鼓励孩子呢?
一、鼓励一定要具体、明确。鼓励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激发其自觉性。例如孩子正在写字,父母可以说:“我觉得这个‘斤’字的竖笔画可以拉长。”家长还须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明确描述和激励。不能笼统地说“你很棒”或“你真厉害”。
二、鼓励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例如:“全部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呀?你真厉害!”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过程,也肯定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说“哇,你考了100分呢,你真棒!”
三、鼓励应侧重于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夸奖孩子“听话”、“乖”,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表扬孩子“聪明”,那么孩子可能不大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不想因冒险而失去“聪明”人设。
自认为聪明的孩子,面对挑战时,很可能找借口放弃——“做不到不是因为我不能,是因为我没有真想去做啊,我要真去做,肯定能成功。”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这样做已经很好了,如果今后能改掉这个毛病,就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对事不对人更能鼓励孩子。
四、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给予他鼓励。我儿子曾不愿意当众演讲,为了给他证明演讲不是一件难事。我主动报名“家长给幼儿园小朋友讲故事”的活动,以身作则。在我的影响下,儿子也顺利完成了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的小主持人工作。
“以身作则”四字箴言,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挥其巨大威力。
五、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他鼓励。失败是人生常态。孩子由于自身发育局限,必定会遭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如果这时家长只会“落井下石”,孩子得到的是双重打击——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堆积多了,孩子便会产生“自卑感”,失去探索的勇气,有可能变成畏首畏尾的平庸之辈。而有了鼓励,孩子就能直面失败,不遮掩、不逃避,从中汲取可贵教训。
鼓励孩子,可以使亲子之间实现情感共鸣,让孩子与自己心往一处想。这样,当家长向孩子提出更高成长目标时,孩子会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改变趁当下,是时候放下你的傲慢,走入孩子内心,多多正确鼓励孩子,让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悄然生长吧!(全文1482字,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公众号主理人,南师大新闻学硕士,前记者,前名企管理层,阅读百本育儿书籍。现快乐兼职、快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