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士兵存活时间的真相

2023-03-20 17:33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关于斯大林格勒,最著名的说法,莫过于“新兵存活时间平均24小时,3天就能当连长”,当然还有更离谱的,说能当团长的。怎么说的都有。

PS:本篇文章不是完全严肃的死伤数字考证,重点在于通过信息搜集来为大家呈现一种观点,当然也兼具一些学术思考和计算。

首先先放一张中文搜索的图片给大家直观呈现一下。

随便来几张中文搜索的结果

可以这么说,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惨烈,这些搜索的做法已经堪称登峰造极了。从24小时发展到9分钟,甚至还有7分钟的。

关于7-9分钟的这种说法,我觉得有个“证据”,反正大家都知道时间这东西干捏造使不得。

《兵临城下》这部著名的电影,为了凸显苏军巨大的牺牲,采取贬义和藐视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突出苏军几乎不用的白天渡河、密集反冲锋和机枪成批屠杀逃兵的做法,显示苏联人的“无情送死”)。至于这部片子里,开头那一火车的士兵从“见到战场”到全部阵亡是多长时间呢?

大约6分30秒左右火车开门,他们看到战场,14分30秒之前,基本上全部被导演判死了。所以差不多是7-9分钟没错,有的倒霉的还没活到3分钟呢。

也就是说,如果士兵平均存活时间是7分钟,比片子里这一套还要快一点。毕竟人家渡河还有下车的内容时间都被压缩了。《兵临城下》这样一部著名的对史实乱弹琴的电影都比这个说法要长。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士兵死亡速度比这个还要快,同时还要“不间断发起冲锋”,那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一火车一火车的人员在那等着一列一列地下车,按照导演安排的前后射击屠杀式的冲锋了。搞不好7分钟的来源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在互联网上溯源了。

中文搜索就不用说了,基本没来源。

英文搜索很温和,只有24小时存活的说法,没有军官的说法,但倒是真的有人在质疑这件事,举几个例子(简略翻译):

让我们仅仅从评估的角度上,而不从完全准确的数字来讨论。

根据维基百科,俄罗斯方面战场最高峰阶段有110万人活跃于斯大林格勒的一线,其总死伤人数也是大约110万人(死、伤、失踪、患病),如果一名士兵(暂且不说死不死)只能在火线活跃24小时的话,那么这场战役只能持续1天。然而战役实际上持续了5个半月(1942年8月24日防御阶段开始到1943年1月31日战役结束),足足165天。因此,苏军士兵平均在火线活跃的时间也该是5个半月,而非1天。

对于轴心国军方面(不能说德军,因为还有不少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等在斯大林格勒附近活跃),大约参战100万人,死伤80万人,那么他们的士兵预期平均存活时间为5.5*1/0.8=大约7个月。

当然,参战人员一直在流动变化,但这不能把半个月的伤亡减少到一天。

当然,有些人统计了巴甫洛夫大楼和最激烈的关键战斗位置的死伤数据,而有些人的统计则放大到数百平方千米的战场,这些思考都很好。

不直接予以回答,但我曾经看到二战盟军飞行员死亡率在经历头5次战斗任务后大幅度降低的研究。军事训练就是为了让他们渡过最危险的这段期间的。

至于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在战斗过程中不断的应激形成的适应,让他们应对极端危机的能力更高,更容易存活。

现在来说说斯大林格勒,对于刚刚抵达的士兵,死亡率确实是最高的。但在渡过这个时期后,死亡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更可能幸存一星期、一个月,即使战斗烈度使得他们平均活不过三个月。

如果你说平均存活时间为1天,那不意味着8个士兵只能在斯大林格勒坚持3天(第一天死亡4人,第二天死亡2人,第三天死亡1人),而是在第一天可能死伤4人,之后的死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

当然,军事在伤亡统计上有好几种分别,即死、伤和被俘,一名士兵重伤会被疏散,在天王星行动之前德军也可以保障(苏军则需要渡过一千米宽的伏尔加河来实现),因此尽管战斗生命很短,他们也能幸存。

问题和苏军在战役中曾经经历了寿命预期仅有24小时的情况紧密相关。在战役期间,确实有一些部队出现了这种情况。

例子之一是罗季姆采夫的近卫步兵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收复市中心和马马耶夫岗核心区域),其最初的1万人仅有300人幸存。战斗最惨烈的营中,1000人仅有6人幸存。

另一个例子则是若卢杰夫的近卫步兵第37师,他们在两天内死伤了75%(平均寿命预期为24小时),累计保卫拖拉机厂期间死伤97%的人员。

这一死伤频率并不与其他抵达的人员或者解围部队相符,这也并非“平均”事实,但是它毫无疑问和最激烈战斗区域的死伤息息相关。

另外还有一份英文新闻报道:

“......西伯利亚出生的尼古拉·扎维坦,一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亲历者,表示:“(部分略)进入城内的士兵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4小时,仅仅1天!(后略)”

当然,在俄语搜索中,所谓24小时存活时间相关的消息一个都没有。大概率压根来源不在俄语方面。

真就没一个是这样,我找了好几页

所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平均存活时间的来源是什么呢?这大概是一种以讹传讹,一名老兵的采访,对他自己部队曾经发生过的情况作出这种表示,且仅提到“新兵”。这种谣言很容易被以讹传讹的夸张化。在英文网络尚且还只有24小时死亡的说法,到中文网络出现了军官72小时的说法,甚至于3天当团长,7分钟就死的说法。

这种类似的谣言的例子,仍以我比较擅长的江桥抗战举例:

江桥抗战据传击落了1架日军飞机,文史资料到照片,有鼻子有眼。击落方式千奇百怪,一架飞机的击落被传的什么办法都有,步枪并排射击的,迫击炮打掉的,高射机枪击落的。杂糅了乱七八糟的谣言(迫击炮击落飞机的说法源于1938年的战地传闻)。甚至还有说俘虏了飞行员的,可俘虏的姓名却没人说,事实上那场战役唯一的日军俘虏都不是飞行员,而是一名重伤被俘的骑兵。

实际情况是那架日军八八式侦察机遭到地面轻武器火力的猛烈拦阻,飞行员大针新一郎中尉大腿被击穿,无法操纵,小林大尉接手,摇摇晃晃地把飞机开回了泰来飞机场。

那张被击落飞机照片的来源,大概率是1932年哈尔滨保卫战前夕,被击落的清水清大尉的座机,那架飞机被击落后爆炸,造成当地民众很多人不幸遇难,但有充分的新闻报道和照片,也不排除其他照片被改过来的可能性。

所以离谱传闻,往往在传递之后变得有鼻子有眼起来。

关于死亡数字谣言,我们可以简单地驳斥:

3天当团长的说法,临时指挥你也不是军官,活到最后,补充兵一到你还是大头兵。上等兵倒霉的时候或许能代理连长的职务,但新的连长一到该下去还得下去,军衔不会跟着跑,有这个说法跟我们国家早先军衔制度比较模糊是有关的,在红军和八路军时期,军衔的表现都不明显。

24小时平均存活率的说法,要考虑其范围,比如城内、科特卢班地域、顿河和伏尔加河沿岸的攻防等各种情况,地域死伤和烈度不同,新兵死亡率本身不能和死伤率相匹配,新兵也不能和士兵一概而论。上文中举出的例子,最为合理的是近卫步兵第37师,然而这个例子也只能说明当时该师面对德军的进攻,火线上的留驻时间平均为24小时,且并非死伤被俘的平均数据。类似近卫步兵第37师这样仅仅两天之后就变成混成团继续作战的情况,并非常态,大部分斯大林格勒城内部队的损耗仍然可堪细水长流。柳德尼科夫岛这种长期没有新兵增援的,更是无法体现这种死亡率。

因此,7分钟平均死亡的说法基本是谣传,而24小时死亡的说法缺乏在总体战场上的依据,而在部分激烈地段上,死伤率可以超过100%,但极端情况无法一概而论,24小时的死亡率意味着苏军前线部队每天都在完全刷新,3天当连长,7天当团长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这超过了苏军部队能够承受的承载能力。这种谣言,本身是严重缺乏军事常识的提法。

最后再帮助质疑者提出一种说法,也就是拉壮丁。假设这种行为补齐了24小时死亡率的说法,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哪怕仅仅局限在市区,这也意味着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苏军士兵仅死亡就超过了100万,更不要说死伤。对于运力人力有限的斯大林格勒城区,这是一种过分不可信的推测。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可以收看我翻译的历史纪录片系列。(前7集见评论区)

大概就是这样了。

信息来源:

英文搜索的三个回答:

https://histor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3425/was-the-average-lifespan-of-a-soldier-deployed-within-stalingrad-only-24-hours#

新闻报道:

https://www.siberiantimes.com/other/others/features/the-average-lifetime-of-a-soldier-coming-to-stalingrad-front-was-24-hours-just-one-day/

小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士兵存活时间的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