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斗与透支:大唐帝国的毁灭
最近读了一本书,《盛世的崩塌》,讲安史之乱的。

唐朝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一方面,作为中国历史上特别强盛的时代,大家人人都知道唐朝。但另外一方面,对于唐朝的了解,很多时候都经过了很多的艺术加工。尤其这几年,各种影视作品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之类的,拍的特别美轮美奂。
唐朝真正的经济状态如何?更多的时候类似于“庄园制”,它的封建性更强,对老百姓的自由流动,对于市场经济的控制更严厉,政府对于市场的掠夺更明显,对于老百姓的产权也更不保护。但在今天的人们的回忆里,唐朝的印象是:版图很大,辉煌气象。
这本书其实挺有意思的,他讲了唐朝的很多结构性的矛盾,这让你想起来还真是有道理。
第一点,唐朝的结构性矛盾是什么?就是权力恶斗。
从李世民杀了哥哥,杀了弟弟开始,其实唐朝历代皇室之间都有相互杀戮,还有权贵之间的相互杀戮。这是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历朝历代顶层皇室宗亲、权贵高层的权力斗争,唐朝是最惨烈的。
即便明朝有朱棣干掉建文帝,但总体上来讲,明朝是绝对没有唐朝惨烈的。
这种恶斗,极大的摧毁了帝国的上层,也极大的恶化了帝国上层的政治空气,因为它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政见不同,政策不同,最后都会上升为家族的生死存亡的斗争。
唐朝的宰相级别官员,居然有接近1/3是不得善终的,所有唐朝的政治人物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不成功,便成仁。一旦政斗失败,就是破家生死。所以唐朝的政治,特别的残忍。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可能是因为,唐朝本身,是一个军工集团创造的王朝。虽然后来像李世民一些皇帝也表现出了对于文官大臣的宽宏,但他本质上来讲,是突厥与汉族混血的军工王朝,关陇军事集团创造的王朝,所以它内部的斗争逻辑,还是草原的逻辑,这是很残忍的一件事情。
即便唐玄宗后来反思,要善待兄弟,不能恶斗,可他的晚年也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杀了自己兄弟以后,这事没结束,李世民的儿子们、兄弟之间,也相残,武则天跟儿子之间又相残,唐玄宗太平公主这些人又相残。唐玄宗跟儿子之间、唐玄宗的儿子跟儿子之间,又相残了……所以帝国的统治精英,就这么流失了。
最糟糕的还不止。除了皇室相残之外,他连文官之间的意见不同、文官之间的党争,也要变为非常凶残的相互侵袭。
但当这种逻辑继续扩展到军队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因为文官相互斗争,我失败了,我全家被杀光,那也没办法,武将不一样。
所以唐朝安史之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武将进入到这个逻辑的时候,当武将发现他也不安全的时候,那么武将要抓住军队,以武抗拒,那就成为一个必然。
安禄山只有两个下场,要不然就进长安,然后有一天被弄死。要不然就立刻起兵造反。
后来包括像史思明,为什么在本来已经跟朝廷归顺以后,为什么还要再反?像李光弼,平安史之乱的功臣,为什么躲在徐州不敢回去?为什么唐朝中后期以后,藩镇化武将不肯进京、武将不肯放兵?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这种恶斗,让每个人都是没有安全感,让每个人都很害怕,所以每个人都得紧紧抓住部队,就出现了藩镇化。唯一例外的可能是郭子仪,有非常伟大的政治智慧,其他的人都是不得善终。你看唐朝名将有几人得善终。
刚开始的名将,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得不了善终也就认了。后来的像安禄山这些在思想上负担更少的一些,“胡化”的将领,就更干得出来了。
所以安史之乱的种子,是埋在唐的政治结构当中的,是唐的这样一种无底线的政治内斗、恶斗、败家一定会生死族灭,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甚至这本书没有讲,你往后期去想,像黄巢起义为什么能够动摇唐朝,都跟这有关系的,任何一个藩镇,如果是真正尽心尽力的去追捕黄巢,忠于朝廷,往往最后都反而遭到猜忌,进入到这个逻辑当中,不得善终。恰恰是佣兵自重的、割据的,才能保全身家性命。
朱温为什么会篡唐?跟这个也有关系。因为到了朱温那一步,不篡唐,也就是身死族灭,每个人最后都没有退路,至于谁先动手,谁后动手都手术并不重要了,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一定只能留下来一个胜利者。
那么至于谁先开启内战,至于谁先动手,可能就只是个战术问题了。
除了这一点之外,还讲了唐的经济。这本书其实写得非常有意思,有很多中国的通俗史作家,他的史学功底是非常扎实的,如果说以前很多写史尤其写清史的,还带有强烈的评书和演绎的性质。像这种《盛世的坍塌》这些书,它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它还是很真实的,基本是基于历史的真实来写的,学术功力很好。
他讲唐朝的财政问题,讲唐朝的边疆问题,讲为什么会出现节度使,为什么会出现边镇将领胡化的问题,他都讲得非常的深刻。
一个农耕国家,财政盈余有限,所以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国家的决策层却是胡化的突厥血统的,唐朝的皇帝是非常迷恋战争的,迷恋武功的。一个农耕国家的财政,是很难支持大规模的频繁的战争的,那么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通过放权,让边境的军队能够自筹粮饷,最后就一定会出现节度使这种民政军政一体的怪胎。
以前的中央的宰相,不停的到边镇去当节度使,还能保证忠诚,但到了李林甫后期,党政加剧,不愿意给政敌这样的退路,所以胡化的将领,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因为他绝对不让中央的阵地有机会到边疆去。
李林甫的时候,安禄山这些人还尊重他,畏惧他,可是等到杨国忠上台的时候,杨国忠要把边镇的节度使换一批我自己的人,最后安史之乱就很难避免。
所以我们讲,政治、经济、军事各种的作用,让在唐玄宗盛世唐王朝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崩塌的种子。
读史可以明智,这本书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我觉得还是有强烈的小说性质,很值得一读,读后还是颇有感慨。